公选王遴选网材料1
5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天津市5起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显示,天津青少年传媒事业发展中心一名干部违规休病假达33个月;今年2月,《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吉林省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对工作漫不经心,把涉及政策的问题都交给下属办,自己把大量时间花在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
此类案例并非个案。今年以来,不少地区都在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排查和整治。据广东清远市纪委监委披露,连山县成立的暗访组在一次专项整治中发现9个单位的29名工作人员存在上班迟到问题。随后,各地“从快”“从严”惩治慢怕假、庸懒散,干部群众对此拍手称快。
“工作压力这么大,何时可退休?”一些干部身居一线职位、享受一线福利,却有浓厚的“退休情结”,此类心态多见于“准老干部”群体。
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虽然也负责单位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资历老,做工作蜻蜓点水,就等着“平安着陆”,单位领导也要礼让三分,上班迟到早退习以为常。在“图清闲”的心理影响下,甚至部分“80后”“90后”年轻干部也经常把“退休”挂在嘴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名科级干部告诉记者,由于提拔面临“天花板”,他如今奉行的是“年轻时顺势而为,努力上进;中年后顺心而为,随遇而安”。一名干部坦言,“过去想把年龄改小,能多干几年;现在想把年龄改大,能早点退休”。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进入体制内什么也不图,就图个公务员身份,以后亲朋好友办事好说话、自己出门有面子。此类心态常见于“商二代”,他们家境殷实,受“官本位”观念影响,进入体制内只为清闲和口碑,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一位受访干部说,“在体制外闯荡打拼多年后,财务上已经实现自由,想来想去,还是想进体制内‘养老’,既体面又稳定,并不在乎钱挣多挣少。”
一些干部在“怕问责”的心理影响下,信奉“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官场哲学,宁肯不出事也不愿做事,热衷“以退为进”。这类干部往往循规蹈矩不敢闯、不敢试,没见红头文件就不敢做事,看到“石头”也不敢摸着“过河”,干工作全靠请示,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
“工作落后不要紧,反正责任不在自己,但受了处分,影响却是自己一辈子。”一位乡镇干部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受到纪律处分,提拔使用大概率会受影响,政绩再好也没用;相比之下,占着位置做做样子不出事的干部,到了年龄反而更容易被提拔。
公选王遴选网材料2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自己面临“问责多、激励少”“任务多、待遇少”的窘境。压力层层传导,激励却逐级递减,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干劲和动力,这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中部地区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扶贫、安全生产、维稳、环保等都是非常容易被问责的领域,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与此同时,乡镇干部政治上升空间有限,尤其是事业编干部一年都难提拔一个,每月工资也只有3000元出头,“压力山大”。一些干部调侃说,有的乡镇领导班子中“谁排名最后谁管安全生产”,因为谁都怕出事,谁都怕担责,一些高风险领域自然成了“烫手山芋”,“政绩再好都不如不问责好”。
更让基层干部哭笑不得的是,有时还面临“左右为难”之困,做与不做均可能被问责。某市一位干部举例说,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当地每个乡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不建就可能被问责;而建污水处理站就要涉及土地报批,且很多位于基本农田附近,审批程序复杂,短时间内很难批复,按时间节点“未批先建”也要被问责,不少干部做好了“因公负伤”的心理准备。“受不受处分一半看工作,一半看运气。”这位干部调侃说。
记者调查发现,“50后”“60后”等准老干部群体大多享受过住房、医疗等制度性“红利”,加上有的干部已退居二线,进取心有所弱化,追求平安、自在、安逸的生活方式成了许多人的目标。
有的不上班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有的沉迷于诗词歌赋,“获得感”较强。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过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清水衙门”,如今成了“香饽饽”,谁要是能如愿以偿,必然引发不少干部的羡慕。
而部分“80后”“90后”干部之所以也存在“想退休”的想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原有的制度性“福利”在逐步流失,新的激励机制又未能应时而立。在较高强度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下,部分年轻干部感受到较大的“代际落差”,导致预期存在迷茫。
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新思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干部创新意识、专业素养与事业需要不对称,对长期形成的做法存在路径依赖,习惯于“依葫芦画瓢”,遇到改革中的“硬骨头”容易滋生消极、懈怠、迷惘情绪,出现“换挡焦虑”。
公选王遴选网问题:根据材料1,总结干部“混日子”的表现。
公选王遴选网答题参考: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