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东部某市2017年起建立100个智慧社区试点。其中某小区智慧改造时提出,智能捕捉系统可有效记录楼门进出人员,业主可在手机App上实现社区内购物、提请维修等。防控疫情期间,多位业主却反映,“到现在也没见过App”。
在这个社区门口,记者看到,两位50多岁的保安正在值岗,旁边桌子上摆着出入登记本,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访客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
“已经换两个登记本了。”一名保安说,不管什么人,出入都要扫码;如果是外来人员,要在本子上登记。记者了解到,这种二维码由当地政府统一推行,并非专属于该智慧社区。
记者在当地政府推荐的另一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看到,一张桌上摆了户口信息记录册、出入登记表、人员出入证等5摞材料,桌旁还有供值班人员夜间取暖搭建的临时小屋。一名社区志愿者说,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一直“24小时值班,6个人三班倒”。
有一些社区街道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居民在小程序上通过实名认证、填写信息,获取相应的红黄绿码,红码禁止出入小区,黄码需要居家隔离,绿码可出入小区。但记者了解到,小区并没有成体系的智慧设施,红黄绿码还是需要人工核对查验,工作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此前,为方便社区网格员管理,该市开发了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机程序,疫情防控期间也可通过该程序上报社区疫情信息。对此,某社区主任何艳(化名)直言不讳,网格员只能待在自己的“责任楼”内才能上报信息,但有时事多且急,不可能整天耗在一个楼里。“平时还能用用,关键时刻还是打电话方便。”
材料2:
此次疫情中,一些智慧社区有名无实,更多的是宣传噱头。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宇对国内一线城市的智慧社区调研发现,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存在建设与维护水平相对滞后的问题,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
2017年,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天津市一家小区在公安部门推动下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当年刑事类警情、治安类警情下降一半以上。然而,去年底智慧服务平台因缺乏维护崩溃了。
基层还反映,一些智慧社区只是简单将线下工作移到线上,成为“在线政务+网格化管理”,基层负担并未减轻,智慧无从体现。“智慧社区,中看不中用,好听不好使。”一名社区主任直言。
材料3:
2014年住建部印发《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提出,智慧社区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区域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按这样的要求,智慧社区还需变得更有真智慧。
首先需要整合大量数据。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说,共享数据资源在国家层面基本完成整合,但随着行政级别下降,共享权限逐渐降低,“基层干部、交通干警等干具体事的人,很难获取这样的技术支持”。
同时,还需增强对智慧平台的维护运营。专家认为,可以将企业引入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政企合作或委托企业运营的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协同治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调整为服务模式。一些社区主任和街道办干部认为,目前智慧社区建设主要是为了方便各部门管理,忽视了社区居民的体验。未来,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以服务思维,激发群众参与共建,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智慧治理。
公选王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智慧社区“中看不中用,好听不好使”的现象?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