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电脑开机后,还得打电话求助技术人员,才能一步步完成社区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演示。这不是笑话,是半月谈记者此前在一处街道办事处指挥调度中心采访遇到的情形。中心负责人坦言,平台操作起来太复杂,不是接待上级领导,实在没人愿意用。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近些年各地基层政府“数字化基建”项目繁多,有些急着上马、赶着上线,产品难免“不实用、不好用、没人用”,最终闲置浪费,大笔资金打了水漂。
——脱离实际,一味追求创新。西部某地要求基层抓好老年人助餐服务,有的地方便找公司开发了一款助餐服务App,期待老年人或其家人在App上完成订餐,但钱花出去了,群众却不买账。
一位基层干部说,许多老年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况且该App操作繁琐、界面复杂,老年人实在不明白方便在哪里。“其实订餐这事很好解决,老人家打个电话就行了,我们接了电话,可以派社区志愿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送饭上门,根本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该基层干部说。
——半途而废,缺乏长远规划。只需点一下手机App,村民便可查询每个月低保发放及村集体经济分红情况,村级财务管理及村务公开情况也一目了然。这是西部某乡镇2018年打造数字村务的蓝图。今年,半月谈记者想到当地看看数字村务的新进展,但那款App已无处下载。问了研发人员得知,乡镇和他们签合同时只说是“试点”,他们只需提供几个月的维护……
2017年,某省会城市一个社区精心打造的困难群众区块链信息统计系统上线了。据说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永久记录社区贫困、残障人员身份信息,以及扶贫助残工作进展、资金流向。永久有多久?事实证明不到3年。社区区划一调整,区块链就成了“去世链”,所有链接统统失灵。
——重建轻管,后续无人维护。都说政务新媒体是政府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门户,半月谈记者检索发现,不少政务新媒体追捧媒体新潮,短视频也拍,问答社区也做,就是持续更新不易做到。近两年没更新的县级公安机关微信公众号、发了两三条就没有下文的某中部粮食部门新媒体,都是半月谈记者随手搜索之下的发现。
材料2:
当前,各地政府对打造数字政务基础设施都很上心,有条件的地区争相申报各类试点和试验区,设置相关机构。不过,如火如荼的“数字化改革”有时并不为基层干部所待见。
陕西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一些电子化政务服务开始时“一片火热”,然后就“逐渐降温”,最后就“凉凉收场”,“钱花出去了,但是没人操心花得怎么样”,试点期满没有评估,先行先试没有考核,只有领导靠这些花架子换来了政绩。
“有的领导其实也不懂什么大数据、区块链,但只要听说这些现在正流行,就喜欢蹭这些概念。”西部某县电商办的一位负责人说,上行下效,基层只能赶快把工作换上这些新包装。
武陵山区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介绍,当地响应上级部门要求办起政务新媒体,专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当时的要求是,让公众号成为服务群众的新渠道,通过这一平台征集群众留言,并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他回忆,问题在于上级部门只提了开通账号的要求,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既不提供业务培训,也不列入考核激励事项,忙起来常常忘了照管,久而久之公众号门可罗雀,只能注销。
公选王记者了解到,过多的政务信息化系统还可能成为干部的“数字枷锁”,令基层疲惫不堪。一些单位每天都得有专人盯着上级指定的系统不停地填报,才能满足“及时更新”的要求。
西部某地农业园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为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级安排第三方开发了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情况的监测系统,结果发现当地1406个收集点中有170个左右收集点老是处于预警状态。“找了开发公司才知道,是系统的‘锅’!”该负责人回想起来还哭笑不得,清运车辆GPS设备、运行轨迹都没问题,结果在那系统里就是查不到!
公选王夏晓华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将数字化建设落实为系统建设、协同建设、可持续建设,各地政府还需在工作思路上有所转变。
专家段某认为,之所以基层干部抱怨“繁琐的数字化反倒让大家更累了”,症结在于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普遍存在“痕迹形式主义”现象,应持续优化政府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基层需求导向推进改革任务,通过资源和政策引导为基层赋能,更好地提升治理效能。
一些乡镇干部建议,为切实给基层“减负”,数字化建设必须加强统筹意识、制定协同预案。对于正在谋划、准备上马的数字化项目,则需充分调研,到一线倾听干部群众意愿,统筹规划、统一实施,防止重复建设。
“有生命力的改革一定有科学的模式,不能全是政府往里头砸钱,最后投不起钱,也玩不下去。”西部某市的一位领导认为,数字政府应该可持续运维、可迭代升级,千万不能弄成“交钥匙工程”,建了以后几年没办法运维,没办法迭代,成为烂尾工程。
材料3:
面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开设了众多试点和试验区,诸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大数据统筹局,行政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公共服务中心等。但经常是“一套班子一个想法”,不断给基层带来更多的改革任务和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各部门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各自为政,普遍重立项建设、轻运行维护和推广应用,突出表现就是政府部门各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系统,且系统类型复杂、功能重复、标准不一、数据共享难。在改革任务下压和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泛滥的作用下,考核任务不断被指标化、数量化,基层政府为了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捏造材料,于是便出现了政务APP上“考勤打卡”,基层干部走访“先拍照、找信号”的闹剧。公选王在调研中也发现,某乡镇在2015年8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在硬件方面的财政预算支出有3000多万元。但多数设备使用效率偏低,与基层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难以匹配,更多用于完成上级的考核要求,基层干部时有抱怨“数字化改革反倒让大家更累了”。可见,基层“数字政府”改革面临着“重投入、轻运营”“重考核问责、轻激励赋能”的问题,容易加剧精力耗散、资源浪费和基层疲惫等困境。
材料4:
近几年,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已在全国各地广泛铺开,省级政府层面均给予了高度重视,而许多市县基层却因地区资源保障问题影响了改革进度和质量。一方面,受地区之间技术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各地市级政府对于政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同,各地转型进度和发展质量极不均衡。以珠三角地区与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为例,广州和深圳两个超大型城市的政务信息化发展已处于全国前列,珠三角其他地市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平台、部门资源整合共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群众信息化意识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乡镇基层政府普遍在人才、资金方面受到较大制约,虽然省级层面制定了“全省一盘棋”的政策,强调在全省统一框架体系下投入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但基层缺少运营和维护的人员与资金,并且数字化工作方式与基层传统工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融合难度。
公选王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总结数字化基建存在问题。
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解决“数字化基建”变成“数字枷锁”的难题。要求:措施要切实可行,条理清晰。
延伸阅读:
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目标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带动和牵引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改革,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模式、传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信息技术革命这两大时代脉络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开展的系统性改革。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数字政府”建设,目标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践路径是以改革创新思维系统打造整体化、协同化、数字化政府,有效提升政府履职服务能力。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政府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模式。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复杂形势,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政府”建设,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成效显著。比如,广东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浙江省推行审批服务便民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市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单一窗口”,贵州省以大数据资源为牵引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等等,都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数字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是提高政府市场调控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助力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监管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调控经济能力与数字化思维相结合,能够以积极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萌发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密围绕民众在政务公共服务中的实际需求推进数字化转型,解决民众在日常办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信息化手段与各项政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改善民众的体验感,让普通民众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推荐学习>>>
2021遴选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对公选王市的数字化发展做出评价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