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三盏灯”,建功路上厚植人民情怀
新华社发表的《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一文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人故事,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人民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认真树立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崇高信念,点亮心中之灯,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根植一抹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点亮“信仰”之灯,深耕为民之“情”。据公开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每履新一地便会去往当地的红色遗址进行瞻仰、自我洗礼,这是他从政生涯的习惯。从主政正定时带领班子千里迢迢去到江西井冈山,告诫领导班子不要忘记党的革命历史,到履新上海时七个月里跑遍了所有红色场馆,他还特别要求,“如要报道,用‘瞻仰’,而非‘参观’”。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短短数百字的《为人民服务》让他爱不释手,这份情怀,映照的正是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寄托的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生活愿景,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深远的初心使命。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的奋斗为了什么,我们的努力有何意义,只有弄清了这些根本立场与方向的问题,才做得到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这句重要指示,在生活与工作中始终坚持要为人民代言、更要为人民立言的正确导向,在波涛汹涌的征程中紧抓信仰的桅杆,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点亮“苦练”之灯,锻造为民之“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党章也有明确规定,党员要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说明提高本领不仅在主观上是党员自身的良好觉悟,在客观上更是组织的一贯要求。我们行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就必须认清征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既有着“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也有着“雪里行军情更迫”的危机,身处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面对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时,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人民群众的事情。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想,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能力本领、提升业务水平,才能练就一副担当历史使命的过硬本领。
点亮“清廉”之灯,守住为民之“律”。宋太宗时,摘取五代蜀主孟昶《颁令箴》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以警诫官员秉公办事,从政为民。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对贪污犯肖玉璧的判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再到新世纪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全面从严治党……可见“清正廉洁”自我们党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从毛泽东同志到焦裕禄同志,从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党员干部,那些被众口称赞、世代传颂的党员,无一不是以党性立修身之德、以清廉养浩然之气,他们不谋私利、不贪安逸、不尚浮华,能够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的关系,最终得到了群众真正的信赖和支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承前启后地将前辈党员廉洁为民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始终谨记,清正廉洁是最大的政治底气,只要做到“克己奉公”,我们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尹梁宇)
更多遴选策论范文、优秀作文,推荐学习公选王遴选网【策论范文】【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