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遴选公文写作调研报告】福建省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3-29 阅读: 11944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更好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亟待破解的新课题。公文写作是公务员遴选考试的常考必考考点,公文写作所占分值比重较大,各位备考各地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朋友们务必认真学习准备各类型的公文写作方法及格式要求。

既要绿水青山 又要金山银山

带着这一问题,2015112日至8日,中直党校2015年秋季班十五支部一行19位同志,按照教学安排,到福建龙岩上杭、连城、长汀、新罗、永定、漳平的10多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上山进棚、走村入户,参观典型样板、倾听现场教学,座谈经验做法、访谈干部群众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龙岩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探索实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思考建议。

一、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两区一市四县,全市常住人口259万。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增长9.7%;公共财政总收入261.7亿元,增长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9.8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3元,增长9.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5元,增长11.2%。龙岩还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22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9%;市内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4个、湿地公园2个,2015年被授予“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

目前的龙岩市之所以既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源于多年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持,缘于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艰辛探索。据1985年遥感普查,当时龙岩水土流失面积达374.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3%。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近13。“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是当时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基地,我们看到了当年对水土流失景象的描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岭。”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1983年开始,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到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时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并推动省委、省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拉开了龙岩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大幕。曾在福建工作17年的习近平同志,1999年在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时,就希望干部群众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1015年时间完成水土整治、造福百姓。经过10多年努力,目前长汀已将“火焰山”变为“花果山”,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白鹭翩翩,经济林木硕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各届各级领导接力式的强力推动,中央、地方持续有力的政策扶持,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共同推动龙岩市将一座座荒山变成一片片绿洲,又把一片片绿洲变成一个个生态家园,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二、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绿色发展增动力。龙岩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全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龙岩市生态市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提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3大类18项生态市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中短期规划和区域性目标。同时,把生态创建工作列入党政目标管理考评和政府绩效管理考评,引导各级党政组织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必须花最大力气抓的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制度创新,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理顺龙津河管理职责,落实流域治理责任。把握改革关键点,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在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后,积极构建“评估、担保、收储、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平台,成立了5个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公司),林业贷款累计达38.9亿元;森林保险实现全覆盖,推动保护生态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不懈推进环境治理,确保青山绿水常在。一是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工作。20112015年,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06.8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多44.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73.1%提高到201477.9%,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11年的891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2亿立方米,净增34.6%。二是全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两大工程。2014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5.3万亩,占任务的117.4%,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治理任务。三是加强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龙岩市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0家,淘汰落后产能62万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招商引资进行把关,环评不过的产业一律不让上马。新关闭生猪养殖场2699户、拆除猪舍68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存栏38万头。全市生猪生态规模养殖比例提高至79.8%;累计建成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厂18个,处理病死猪21万头。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一是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观光农业等家庭经营项目,建成一批油茶、无患子、蓝莓、金茶花、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基地,出台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生态产业。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增长105.8%,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达到了2450元。二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加快古田红色旅游和培训产业、永定土楼客家文化旅游、冠豸山风景区及长汀古城墙等特色旅游板块的建设和开发,赋予旅游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及人文元素。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21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19.5%24.5%。三是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养殖业大量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问题,大力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建立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企业20家,年可生产供应有机肥达30多万吨。同时强化传统农家肥源的“种、养、积、还”工作,全市每年种养各种绿肥50多万亩,秸秆还田150多万亩。四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产品、拓展新服务等,把传统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永定区2011年以来逐步关闭取缔非法小煤窑,全面关闭立窑水泥企业,实现了由卖煤炭、卖石头、卖土地向卖空气、卖生态、卖文化转变,以文化旅游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发展引擎,如今永定机械产业产值已超过煤炭,跃升为该区第一大产业。

(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高扬绿色发展旗帜。一是将森林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相结合发展。通过主动参与、积极组织评选、比赛、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培育华南虎、竹、花、茶、名木古树、风水林、森林旅游等富有闽西特色的森林文化。二是将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作品创作相结合发展。依托森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创作一批优秀生态文化作品,拍摄了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为原型的电视剧《永不褪色的家园》;通过户外公益宣传牌、微信、建立“创森”专题网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三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干部培训相结合发展。在党校集中开展全市县处级、科级及乡镇、村干部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系统提升党政干部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和责任,营造了全民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

(五)增强百姓绿色获得感,夯实绿色发展群众基础。一是抓好城区绿化建设,打造绿色便民城市。截至2014年底,龙岩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41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范围内对居住区覆盖面积比例为91.95%,广大市民“开窗赏绿、出门入林”的愿望已基本现实。二是抓好村镇绿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绿化。按照“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一体、整体绿化”发展思路,全力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建设美丽乡村,市林业局对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的创建给予奖励。三是抓好通道绿化建设,构建城乡生态廊道。整体推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铁路以及农村骨干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截至目前,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国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98%、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96%,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91%

三、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龙岩市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实践中,如何保持生态建设的持续改善和发展、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方面,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安排推进有难度。一是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难落实。如长汀县是汀江之源,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质量,经济持续投入的压力很大,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却得不到足够的生态补偿。汀江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出省河流,多年来,希望能和下游的广东省一起共建闽粤汀江(韩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虽然国务院明确指示要推动建立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但由于涉及上下游利益的调整,认识很难达成一致,推进落实难度较大。二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关于生态建设对经济建设的贡献还难以准确衡量和考核,基层监管方法不多、监管能力不足,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力度。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执行力需进一步加强。龙岩市编制了不少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但各规划编制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规划之间有效衔接不够,造成有的规划难以实施推进。

(二)现有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可持续保持难。一是治理任务重。如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功率仅为69%,尚有37.78万亩未开展治理的水土流失地,且地处边远山区,种植和管护都比较难,治理难度非常大。二是巩固难度大龙岩市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还比较脆弱,生物多样性不高。现有树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林相简单,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水源涵养能力低,随时面临着火灾和病虫害的潜在威胁,森林资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治理成本高。由于劳动力缺乏,工资、肥料、燃煤、液化气等价格成倍增长,导致群众砍枝割草当燃料的现象有所反弹,给封山育林工作带来新压力。对水源地保护还有不足的地方。四是资金投入存在瓶颈。龙岩有10万养猪户,养殖业污染点多、面广,改造转型资金投入较大。全市需要关闭、拆除禁养区养猪场9240户,占全省的28.5%;可养区标准化猪场改造资金缺口大。据测算,到2018年,全市实施1500-2500头养猪场标准化改造需投入12.5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3.13亿元。

(三)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不足。一是林权改革尚未完成。由于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各项政策尚在探索之中,林地补贴不足,林地产权的保护和使用缺少灵活性,林业砍树审批程序复杂,处置权不落实,收益权没保障。二是群众“靠山吃山”难获满足。受封山育林、区域禁伐等生态保护政策的限制,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和天然商品林既不能采伐利用,又没有生态补偿,林农受益空间被压缩,种了树却无法获得经济效益,群众参与积极性受到抑制。

(四)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乏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龙岩市多数地区工资水平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创新缺乏技术支撑。一是林业科技应用和转化程度不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偏低,林业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二是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技术创新不足,培训面不够。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因人才不足、技术推广难,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难以遏制,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河湖水体富营养化。

四、几点思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也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论”进行深入分析时讲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福建龙岩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应当向这个更高境界的认识阶段迈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更加系统、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调研,我们认为,在推进绿色发展中,以下几方面尤其需要重点关注。

(一)转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发展理念和方式深刻转变的今天,需要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来从根本上加以推进。一方面,要承认现实中一些非绿色发展观念、思路和措施还广泛存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重治标、重表面、应付检查、形式主义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还在很多领导干部心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许多瓶颈环节需要突破,而这种突破已经不能仅靠一时一地的治理来实现,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共同协作配合,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因此,若要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难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开思路,用大局的观念、统筹的思维而非单一治理的思路和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实现“绿色”,在“绿色”中实现发展。

(二)多探索。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处于探索过程中的全新课题。“转化论”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怎样实现更为关键。实现这样的目标,缺乏现成的经验,而且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有时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很难直接相互借鉴。为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应出台更多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既能使各地在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多得实惠,同时还能对地方实践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总结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更好地把握绿色发展规律,推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三)抓投入。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起步阶段必然会面临投入瓶颈制约,这就需要大力提高投入效率。面对政策、智力、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共性需求,要善于打造成套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相关要素投入和交易效率;财政支持上,要鼓励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同时,要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市场资金投资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并确保市场资金长期投入、长期获益。

(四)强干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因素,发挥着决定作用。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注重发现和选拔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绿色发展规律、具备绿色发展思路的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把想干事、能干事,真正为群众谋利益的党员干部放在关键岗位,推动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培养,发挥党员干部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五)重科技。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科技支撑。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努力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影响。要制定规划引导科研组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科技开发;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绿色科技的应用。与此同时,在生产、流通各环节制定严格监管标准,限制、禁止有害于环保的技术及产品的使用,迫使污染型企业改进工艺,逐步进入应用绿色科技推动发展的道路上来。

(六)建制度。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应当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使部门职能和主体权责进一步明晰;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科技支持、规划管理、监督问责以及教育普及等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激发全民参与的制度举措及时制度化或纳入法治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有力的制度保障。

栏目编辑加微信.png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遴选公务员公文写作】发文机关代字编制的问题、原则及编制方法

下一篇: 【遴选公文写作范文】李克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