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
(2021年6月29日乌兰察布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一、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短板
(一)产业发展现状(略)
(二)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是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不够到位。各旗县市区脱贫成果巩固工作做的多,衔接乡村振兴谋划的少,振兴乡村产业的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大部分旗县尚未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二是种养业总体质量不高,效益偏低。马铃薯作为最大的主导产业,平均单产不高,种薯尚未打出自主品牌,脱毒繁育基本上是对外地品种的脱毒。牛羊育肥环节薄弱,饲草配套产业发展缓慢,羔羊犊牛多半被山东、河北、巴彦淖尔批量收购育肥,全市几乎是一个牛羊猪初级养殖场,后续增值环节效益流失严重。同时,由于规模化育肥基地少,造成一些肉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不足。
三是产业化经营占比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全市滩川区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流转规模化经营为70%,大多数乡村特别是旱作山区因人口外流撂荒地多,常住人口分散种植经营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户普遍啥也种啥也不精“千村一面”。品牌骨干龙头加工企业数量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带动力弱,市场营销组织化程度低。
四是生产要素投入缺口大。全市刚刚脱贫摘帽,基础差,底子薄,地方财力困难。本地人才留不住,强壮劳力大量外流。乡村人口老弱病残多、劳动技能低,产业振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以及谁来种地、靠谁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是生态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任务重。全市干旱少雨,生态保护建设成本高,林草成活率低,后期管护资金紧张。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是简单的定点堆放,污水处理尚未入手,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有这些对推进绿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影响。
六是新兴乡村旅游产业处在起步阶段。多数乡村旅游企业档次低、设施不配套、卫生不达标、布点随意性大。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新业态远未破题,游客看山看水看草原,体验农家乐、牧家乐多数是一看走之、一吃了之。
二、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四大原则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一是坚持城乡融合规划原则。要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总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制定城乡一体发展规划,明确全市优先、限制、禁止开发功能区,明确城镇农业生态“三区三线”,明确村庄、人口、产业、生态的国土空间利用,全市形成多规合一城乡一体化中长期发展蓝图,引领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发展,促进乡村生产要素再聚集、乡村资源再开发、乡村产业再培育。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务必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挺在前面,把生态优先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折不扣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重中之重掌控“三条线”:
——坚守生态屏障红线。明确全市生态屏障总框架,依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将生态设计、投入、科技、管护措施配套打包,横向落实到城郊(村庄)边界,纵向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生态屏障红线。要把生态脆弱区的人口搬迁自然修复作为生态建设重点,继续加大人口分流力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谨守水资源利用上线。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适度利用的关系,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作为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坚持节水优先、依法管控、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坚持严控地下水、开发地表水(空中水)、涵养水源(绿化)三路并进的原则,各项发展不得越过水资源利用上线。努力完善农业节约用水机制,把农业用水大头大幅度控制下来。落实生态区域“水改旱”过渡性节水措施,应做好抗大旱应急水源准备。要加快察汗淖尔湖、岱海、黄旗海生态治理,推进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大黑河、二道河、饮马河等明水河流水库开发和利用。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应不断加大增雨经费投入。
——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要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出台的相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禁牧、休牧、平衡养畜政策办法。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以废弃农膜农药化肥为重点的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进以农村厕所革命、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
三是坚持特色化发展原则。要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找准特色产业定位。我市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的特色产业比较多,但在一定时期内做大做强的并不多。冷凉蔬菜品质好但受水资源约束较大。生猪冬季供暖式规模养殖成本高,总体优势不明显。小杂粮、乳业、红萝卜、熏鸡、月饼、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应由旗县(市)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作为强县(市)强镇(乡)强村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做大。
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内蒙古“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在我市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新的(马铃薯、燕麦、牛羊肉系列产品)勃勃生机。因此应秉持不追求特色多只谋求特色大的理念,将在全市发展中具有全局牵动性的马铃薯、燕麦、牛羊肉作为强市的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扶持。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将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新业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重点示范原则。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坚持重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将现有村庄分成重点村、一般巩固村、搬迁生态修复村三大类,各有所为,又各有所不为,将有限的生产要素先行一步向重点村庄整合,按照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要求,整村推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宜分散投入撒胡椒面,避免出现先建后弃资源浪费问题。
(二)主攻四大产业,构建乡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主攻绿色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巩固提升“中国薯都”盛誉。马铃薯产业的重点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工转化,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要把马铃薯种业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和发挥乌兰察布马铃薯院士站、农牧科学院科研团队的力量,加强与国家相关科研院所、知名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好乌兰察布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察右前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载体作用,下功夫培育出适应性强、品质好的若干个专用型新品种。大力扶持希森、民丰、中加、华颂等种薯企业扩能提质,使全市脱毒种薯供应能力在全国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商品薯种植坚持水旱两路并重,水路重点推进现代节水设施农业,旱路重点推进标准化科技农艺措施,力求在品质和单产上取得重大突破,把全市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种薯和商品薯主产区。
要扶持薯都凯达、蓝威斯顿、民丰薯业扩能改造,全力争取蓝天集团在商都落地,争取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市1/3的马铃薯转化增值,加上现有小型淀粉厂的改造,使全市马铃薯年加工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主攻燕麦保健产业。我市是“全球燕麦黄金产区”。要以主攻单产、扩大面积为重点,积极组建燕麦研发团队平台,引进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培育抗旱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形成马铃薯、燕麦轮作倒茬种植示范基地和华北优质燕麦生产基地。
要以低糖保健系列食品开发为方向,扶持内蒙古阴山优麦和塞主粮骨干企业,巩固提升燕麦米、燕麦片、燕麦乳、燕麦油等系列产品,打响“阴山优麦”“小燕子”“塞宜德”“燕纤纺”保健食品品牌。
三是主攻优质牛羊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市农区秸秆充裕、牧区草场面积大的优势,坚持为养而种,扩大饲用玉米面积,提高柠条平茬抚育利用率,加快发展饲草产业,推动一批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的牛羊育肥企业落地,并由此形成作物秸秆—育肥牛羊—有机肥—有机农产品的绿色发展大循环。要以四子王赛诺种羊为核心,建设后山地区“杜蒙”二元杂交、“萨杜蒙”三元杂交为主的肉羊北繁南育基地。以凉城骏羊牧业奶山羊、察右前旗蒙天然牧业奶绵羊扩繁为核心,建设前山地区奶羊基地。要扶持凉城海高牧场、察右中旗犇腾牧业、察右后旗火山犇牛等一批肉牛繁育企业,力争我市成为自治区重要的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基地。
要引导扶持老马清真、东来顺、蒙德元牛羊屠宰骨干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型的原料供应基地。推进四子王旗民族食品、察右中旗犇腾牧业等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建设进程,推动全市牛羊肉食品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是主攻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新业态产业。乡村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相融合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呈现出的新业态。我市广袤的乡村大地同样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察哈尔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众多名人轶事、文史古迹、乡愁故事,所有这些还处在有名无形披头散发状态,如果经过梳洗打扮还原复制,变成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文化产品,融合于美丽特色村镇建设中,必将推动面向大中型城市消费群体的假日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康养农业、民宿、创意、体验、研学等乡村新业态大发展。
全市要根据各地不同自然文化特点,重点建设一批绿水青山新业态美丽乡村,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点到线,形成观光旅游线路,成为全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天都走不尽、看不完的乡村靓丽风景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农牧民的金山银山。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领域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强化金融用地等要素支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落实,带动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小农户共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构建一批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经营效益持续提高,切实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四项保障措施,增强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投入保障。一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抓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各部门要对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主动积极论证项目、储备项目、争取项目,如区域性或跨县域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创新、种业工程等项目,决不能让资金等项目。市县要专列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经费,彻底扭转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短缺、项目资金紧张影响争取项目积极性的问题。二是发挥好政府投入导向引领作用。要抓住民生投资、公共预算、土地转让收益、地方债券、涉农资金等统筹整合向“三农”倾斜的机遇,重点发挥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三农”的导向激励作用。目前,有的旗县利用产业资金作为集体和农户固定资产股本招商引资的做法值得借鉴。三是盘活乡村资产资源。将市场经营理念引入乡村,把建设乡村转变为经营乡村,让乡村集体资源和个人资产(如土地、农牧场、草场、森林、湖泊、河流、古镇、古村落、古树、古宅等等)价值化、商品化、资产化,使乡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金,农民(集体)变股东。四是引入社会资本,使其成为乡村产业投入的主渠道。加大京蒙协作、乡贤投资(捐助)、创业开发、招商引资等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力度。
人才保障。乡村大振兴,关键靠人才。一是研究建立逆向式吸引人才留乡、乡贤返乡、企业家下乡、有志者进乡、机关干部驻乡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二是依靠市场资源配置吸引投资人才。产业投资是乡村振兴最迫切的需要,投资者是否来投资,关键看是否有赚钱的项目和赚钱的环境。因此要论证储备乡村招商项目和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三是加强基层人才培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要组织全市基层相关方面骨干分期分批赴浙江不同类型示范乡村参观学习,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成为敢担当、能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型干部。
体制机制创新保障。要积极破除不合时宜的城乡分割体制,消除壁垒,打通堵点,建立城乡人才、资金、技术要素自由流动、资源有序配置的体制。建立土地流转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旱作区走集约化养殖为重点的生态农牧业新路。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公司(市场)+农户,互联网+农户等新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注重信息化对乡村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快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网播等新技术的应用。要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活化宅基地产权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组织领导保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树立赶超意识,拿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把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自上而下乡村振兴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体系建设。要建立市县几大班子领导成员牵头挂帅,相关部门、企业参与组成的乡村产业若干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强化整合协调能力,有效调动人力、物力、资金、政策等必备资源,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一定几年不变,一鼓作气抓到底。定期召开产业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以会促推。要下功夫抓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进展情况。
更多公文写作技巧、遴选公文写作范文、公文写作经典语录,推荐学习公选王遴选网【公文写作】栏目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