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是2017年各省直遴选考试必看考试重点,极有可能出遴选考试题。公选王遴选网提醒您留意该系列文章中提到的各地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近期将要参加考试的朋友一定要深读细读,将相关考点拓展延伸,以便能轻松应对即将到来的考试。
元古堆村换新貌
村民住上安居房 宽带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
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有一个叫元古堆的村子。过去,村里的老百姓雨天无法出门,2012年全村447户人家中超过一多半被确定为贫困户。祖祖辈辈背在身上的穷,是这里唯一的写照。
2013年2月3日,是农历的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元古堆村,走进百姓家,探真贫、听心愿,“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铭刻干群心间。4年多时间,昔日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庄旧貌换新颜
盛夏时节来到元古堆村,油菜花、百合花等各种经济作物遍布沟梁岔卯,白墙红顶的安居房被一片盎然绿意包围,通村公路直通到户,新建的学校、养老院、文化广场、村史馆……这里更像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16年,元古堆村被评选为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在85岁老党员马岗家里,老人家正在接水浇院子里的花。他接的自来水,是清冽冽的洮河水。“总书记来了之后,我们这里的变化只有一个词,那就是翻天覆地。”盖了新房的老人想对总书记说:“现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很好,吃得好、住得好,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照顾。”
村支书贾元平感觉村里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前一到农闲时节,大家大都聚在一起喝酒打牌,现在有时间年轻人就去农家书屋,媳妇们聚到一起跳广场舞,老人们带着小孩在健身器材旁锻炼。”在村里综合文化广场上散步的李大爷告诉记者。
4年多来,元古堆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1.15亿元,447户农户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村内所有道路全部完成硬化,建成集中安置区3个,安置农户130户,配套建设羊舍130座,改造危旧房324户,危房基本消除,建成移动网络基站2处,全村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村主任郭连兵感慨地说:“现在村子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要好好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能对得起习总书记的期望!”
百姓生活大变样
在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环节中,“怎么扶”是实现扶贫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验帮扶者智慧的关键环节。
“我在圣源公司入了股,每年能分红1200元。”村民闫霞亮说到分红笑得咧开了嘴。跟他一样的还有龙永锋,已是村里几个合作社股东的他说:“现在洋芋入股、苗木入股,还有羊也入股,一年能有3万多元收入,日子好过了。”近年来,村里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形成了“母畜寄养+农户分红”“资产收益扶贫”“互助增信金融扶贫”等6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过去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华鹏飞看到家乡的变化,也回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成立了渭源县大鹏百合合作社,从最初的6个人试种到现在20多户1000多亩百合种植,每亩收入是种植小麦的好几倍。2016年,渭源县减少贫困人口1.1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5.3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7元。
“我在元古堆村呆了2年了,这里真的是一年一个大变化。”2015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主任科员张婉婷被选派挂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年的驻村工作,让她和这里结下深厚的感情。
来到元古堆村后,张婉婷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寻求各方支持,先后争取到240万元资金,在村内建设3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电站可运行20年,每年收益20万元。“太阳光也能挣钱,我想都没有想过。”元古堆村下摊社村民陈广兰说。
村党支部副书记、致富能人刘海东创办的塑业编织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吸纳40多名贫困群众到厂务工,年人均增收3万多元。
如今,群众的腰包更鼓了,日子更甜了,信心更足了。
2017年4月的精准扶贫核查结果显示,全村仅有11户50人未脱贫,贫困面为2.6%。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43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5元。
回望来时路,从破败不堪的低矮“土坯房”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新村“安居房”,从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变成了入股分红的致富坦途……元古堆村的沧桑巨变,给了元古堆人砥砺奋进奔小康的不竭动力,元古堆人正在把幸福美好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