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喜欢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尤其是从历史故事中寻找借鉴。在多次公开讲话、署名文章、调研考察以及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常讲些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也向党员及党员干部们传达了党员及干部修养、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党员同志,尤其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读之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也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此,公选王遴选网为大家汇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七个历史小故事,让我们一起从中体会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故事一:春秋时期正考父的故事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链接】
正考父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上卿,孔子的七世祖。史书记载,正考父贵为帝室之胄,且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深受宋国几代国君倚重,官拜上卿,却是个谦谦君子,为人处世甚是恭谨低调,平和有加,俭朴至极。《史记·孔子世家》《左传》等典籍均有记载。
【启示】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故事发人深省,正考父的谦虚低调、清正谨慎,犹如一道对权力诱惑的思想防线,确保了个人不逾矩、权力不越轨。也正是因为正考父对使命、权力的敬畏,才能成为几朝元老,才能名垂青史。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三命而俯”的故事,意在提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像正考父一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权重愈慎、位高愈谦、志得愈恭,时刻谨慎用权,谦虚低调,克己奉公,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修身自强,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戒奢以俭、廉洁奉公的好作风。
故事二: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
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讲道——
“《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链接】
初唐名臣裴矩以敢于直谏而为人称道。唐太宗称帝后,憎恶官吏贪污受贿,于是就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测试这些官员是否廉洁。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下令将其处死。对此,裴矩进谏道:“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以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唐太宗听了不仅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反而高兴地对诸大臣们说:“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由此,人皆称裴矩为诤臣。
【启示】实事求是 敢讲真话
党员同志们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一切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必须有公而忘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所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以坚强的党性来保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听真话是一种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过:“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
故事三:西门豹的故事
2004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在考察温福铁路开工现场后专程来到瑞安市飞云镇和基层干部座谈,他提到——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
【链接】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得知当地巫婆和官绅有给河伯娶媳妇的习俗,硬逼着老百姓出钱,还抓年轻的女孩沉入漳河,百姓非常不满,但没有办法。西门豹命卫士将巫婆作为“河伯的媳妇”投进了漳河,震慑了当地恶绅,又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启示】讲究工作方法
工作想做好,方法很重要。方法对路,群众拥护;策略妥当,士气高昂。党员同志撸起袖子干工作,既要有热情更要讲究方法,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更要讲究指导艺术,注重工作方法,用过硬的本领,高强的技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责任性和创造性发挥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
故事四:两则典故
习近平同志2007年2月12日发表在《之江新语》专栏的文章《生活情趣非小事》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有两则小典故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一则是《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另一则是《南村缀耕录·缠足》记载:李后主嫔妃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令窅娘以帛绕脚,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这两则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绝不是小事。”
【链接】
钱俶向宋太祖进献了一条贵重的腰带,宋太祖看了之后就说他也有三条腰带,但是和这个不同。钱俶觉得十分好奇,便接着问了下去,太祖说,这三条分别是汴河、惠民河和五丈河。钱俶听后十分惭愧,再也不敢做类似这样的事情了。
关于缠足这一陋习的起源,一个说法是,南唐李后主的宠妃窅娘用帛布缠足,使双脚看起来非常纤小,李后主对其非常赏识,于是世人遂皆效仿。
【启示】作风问题无小事
古语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妨于小,终亏在德。”“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风问题无小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让纪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的底线,约束自身行为。
故事五:宰相起于州部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讲道——
“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二十七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任职三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打下了基础。清代郑板桥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千古流传。陶渊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很多人都当过县令、知县。”
【链接】
陶渊明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出仕是担任彭泽县令。在东晋末年黑暗腐败的政治风气里,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郑板桥40多岁才考上进士,做了十几年知县,尽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他不贪,后来他辞官后到扬州卖字画为生。狄仁杰在被贬担任蓬莱县令时,大兴水利,积极赈灾,老百姓都感谢他。包拯入仕之初,任天长知县,后升任端州知州,当地特产端砚极富盛名,他却一砚不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
【启示】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
聚沙可以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修建更光辉的建筑。广大党员同志应树立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观念,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
故事六:古人治学的故事
2012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汲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链接】
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借萤火虫的微光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启示】勤学善思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党员同志们必须树立“勤于学”的理念,强调学习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制度化。在社会发展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论知识、提升干事创业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将知识消化、吸收,并转换成自己的力量。首先是不能懒,这里的懒不仅仅是指行动上的懒,也是指思想上的懒,学到的东西不去想,不去思索,不去问为什么,只知道一贯的执行和生搬硬套,那么这也就称不上学到了东西。其次要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要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思考、在工作中思考,同时,要学以致用,善学敏思,要把事情、问题考虑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工作。
故事七:但愿苍生俱饱暖
习近平同志2004年1月5日发表在《之江新语》专栏的文章《心无百姓莫为“官”》中这样讲——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链接】
于谦是明朝时候的重臣,一个刚正不阿的、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清官。“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
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
【启示】心系百姓
心系人民办实事,情牵贫因问暖寒,为民排忧解难题,百姓疾苦放心里。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