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遴选网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你怎么理解?
推荐答题参考: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就在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一,从人类社会运行过程来看,文化是灵魂。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系统组成的多元复杂、相对独立、互生互补的有机体。对于各系统的不同功能以及相互关系,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一位哲学家的比喻形象地指出:“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向全社会提供一系列价值观念,以此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同样的道理,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中,彰显价值理念的文化无疑是灵魂,道路、理论、制度则是文化的表达和价值的外化。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大的民族、这样一个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大的政党,如果在文化上处于被动状态、丧失独立性,那么制度、主权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近代以来的悲惨境遇历历在目,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
第二,从人类社会发展追求来看,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历史文明的积淀,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和终极追求,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进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任务更加繁重。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第三,从中华民族自身历程来看,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合共生、穷变通久等一系列核心价值,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使中华民族得以在危急关头一次次化险为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使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文明时能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断自我丰富、自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愈益成为民族复兴的支撑性力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意味着中华文化不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种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疑是无比深厚、愈益强大的。
(节选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推荐阅读:
【2021中央机关遴选必备考点】如何下好“绣花”功夫,弘扬长江文化?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