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公务员遴选笔试考点】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成效、难点、对策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2-04-14 阅读: 2875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既凸显了城市历史记忆与乡愁的保护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中的关键作用,又强调了“绣花功夫”作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与方法,为我国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建设高品质城市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2021年9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高度凝练了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提出了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任务,成为当下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纲领性文件。“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作为城乡建设的原则,在“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目标之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中央的重视和地方的实践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老城市的记忆得到更好的保留,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乡愁的载体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对象不断丰富。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累计公布了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数量持续增加,保护传承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随着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保护对象呈现出体系化、主题性及跨区域等发展特征。工业遗产、线性文化遗产、近现代优秀建筑、公园景观、历史地名等特定对象类型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愈发受到重视,与物质遗产相关联的自然山水格局、传统街巷、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被进一步识别,并成为保护传承体系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彰显红色文化、农业文化、灌溉文明、贸易交往等历史主题,不断发现、评估、认定更加丰富的主题性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发掘和拓展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线索。体系化、主题性的遗产对象往往还伴随着跨区域保护的新趋势,比如,“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明了我国区域性遗产保护的突出成就,古驿道文化遗产、流域文化遗产等保护探索正在开展,历史文化跨区域线路、廊道和网络的形成将更加全面地刻画出历史文化的记忆脉络,记录下人们的乡愁。

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名录确定、保护措施等制度性内容逐步明晰,在顶层制度的引领下,地方性保护法规不断建构完善,搭建起保护传承全链条的制度框架。如《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推动了古城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不断完善保护名录制度,疏解非古城功能,秉持“修旧如旧、循古向新、产城融合”的理念,把握商业开发尺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使城市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百姓家园可商可居。贯彻落实保护传承的要求,各城市在建设实践中及时补齐保护传承中的制度短板,如广州市制定出台《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修订《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核查等,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有效遏制了建设性破坏行为,在制度上确保历史文化记忆得以传承。

创新实践亮点纷呈。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是做好城市文化工作创新的核心要求。广州恩宁路永庆坊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南京小西湖历史街区精细化的“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探索、青岛以“四新经济”激活里院与洋房、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通过古厝修缮融合文化旅游等实践,积极释放出历史城区的新活力,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打卡交往体验场所。老城复兴最终指向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让高品质的现代生活与浓乡愁的老城风情相融合,留住有“烟火气”的城市记忆,显现了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创新实践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文化成效。城市记忆与乡愁的数字化保护成为新趋势,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建立城市记忆数字平台,让城市记忆以数字的方式记录、整合并转化应用。“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鼓浪屿”等实践,致力于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跨界融合,运用数字化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难点犹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具体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商业、文旅项目虽然回应了“乡愁经济”的需求,但缺乏对在地文化的记忆再现。部分地区对传统文化肤浅地进行包装作秀以吸引流量,使得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湮没在商业消费之中。网红打卡效应的出现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面,但布景式消费场所在某种意义上切断了城市文脉的传承,导致老城区所具备的场所教育意义丧失。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秉承原真生活优先于网红效应的价值理念,让真实的有记忆的生活场景得以存续,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开发范式转换、权责关系均衡等难点。

开发范式有待转换。当前城乡建设仍囿于新区开发的经验与范式,亟待找到老城区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新范式。从经济维度来看,老城区微更新运营的收益远低于新区净地开发或旧城推倒重建,缺乏面向市场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陷入要么大拆大建、要么加速破败的两难选择困境;从社会维度来看,大拆大建的房地产范式同时带来社会重构,加速破败的放任范式则加剧了老城的社会贫困。因而,历史保护导向的城市建设必须寻找新动能,摆脱市场推倒重建和政府穿衣戴帽等旧路径依赖,深入探索以“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动员社会力量与政府、市场协作共享的新范式。

权责关系有待均衡。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仍有大量日常使用的民用建筑,居民对于改善其居住环境的客观需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责权利的协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居民个人常常面临着修缮更新许可难、耗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主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救济,并提供保护传承所需的专业性“绣花”技术服务,同时也要执行更有力的处罚问责,有效遏制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只有做到保护传承、公共环境与街坊居民生活改善以及社区发展的充分兼顾,才能真正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社会合力。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系统性的治理工程,只有政府、社会、市场联动,价值理念与专业知识融入,共建共享与多元利益兼顾,才能实现老城市全面焕发新活力。

三、以“绣花”功夫促进老城市新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涉及普查、评估、保护、修缮、改造、利用、监管、处罚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全流程、多部门的统筹和规划管理,涉及行政许可、法务处理、民事协调以及技术支持等复杂问题,有赖于政府的精细化治理。“绣花功夫”则是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方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以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处理“新需求”“旧空间”、“新问题”“旧制度”、“老城市”“新活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文化品质,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保护优先的“绣花”原则

在“树立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引领下,保护、保存、展出本国领土中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并把它完整地传承给后代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坚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原则,在城市治理中贯彻保护优先的思维,并进一步以绣花功夫修复已破坏的历史文化风貌。如2021年7月申遗成功的泉州,保护文化遗产为先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始终,城乡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让路”,为世界留下了活着的宋元古城;绍兴和阆中除了严格执行历史城区的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外,还着力对既有建筑进行整治,在古城范围内进行“削楼”,即通过降层或拆除高层建筑恢复古城传统风貌的“显山露水”。

评估监督的“绣花”程序

有必要建立制度化的“文化遗产评估”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程序,推动“文化遗产评估”纳入城市体检,整体性、周期性评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风险隐患与保护成效。历史文化遗产评估应作为专项程序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具有传统风貌价值的老旧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面对老城市复杂的、价值多元的建成环境,属地基层管理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加强精细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和保护的职责是“绣花”原则的要求。要完善“绣花功夫”的建设管理机制,形成针对不同部门的“绣花手册”,做好项目跨部门协同,建立多部门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鼓励在地化、社区化的保护监督,如新闻媒体、文保爱好者、社区规划师、公益组织以及在地的居民,发挥“街道的眼睛”作用,织密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网。

长效运维的“绣花”支持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绣花”治理需要长时间、大投入,国家与省级层面有必要对财政困难地区提供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层面应建立新区开发反哺旧城保护的“输血”机制。如南京、绍兴针对古城保护资金的缺口,将新区收益按一定比例转移到老城保护,从而为新旧融合发展提供机遇。

在市场侧,应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给予金融支持,在借贷上放宽约束并给予优惠,促进市场对老房子品质提升、业态提升的资金投入,建立符合地域情况的“造血”机制。合理分担保护公、私责任,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补偿、补助,并在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提供必要的救济,积极调动专业机构提供建筑修缮、活化利用等方面的“绣花”技术支持。

此外,国家与省级层面还应发挥制度优势,推动跨行政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作,建立区域共享的保护利用专家、志愿者人才库。

活化利用的“绣花”创新

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绣花”创新,需要促进保护传承活化与日常生活、技术进步相融合,培育新时代的城市公共审美和生活方式。厦门、广州等地在历史文化街区倡导在地居民参与的共同缔造;江西发起“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以设计引领和运营思维将文化、艺术融入到古城保护更新中;上海通过协商促进私有历史建筑开放或提供城市可共享空间,促进历史建筑的“可阅读”,就是以文化引领的方式“绣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的城市新亮点。

科技为构筑老城市高品质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许多领域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品质活力。在停车、能源充电设施、社区养老、医疗等生活场景上,数字技术推动着历史地段“绣花”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如北京、上海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智慧监测,数字技术提升着历史保护传承的精细治理水平;游戏、动漫、音乐、短视频等方式媒介传播,数字技术让城市的记忆与乡愁有了更多元的体验途径。文化遗产价值需要当代人智慧深刻的领悟、与时俱进的创新,将“遗产价值”转化为综合发展效益,让历史文化遗产讲好过去、现在、未来的“中国故事”,实现国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引领。(来源:光明网)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学习:

2021重庆市遴选笔试真题解析: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关系(2021.7.10渝中区事业单位考试)

更多精彩文章不断发布中,欢迎备考遴选的考友们注册本网持续学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遴选笔试面试常考话题】为什么必须坚持自我革命?

下一篇: 【2022遴选笔试面试全新考点】怎么看待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公选王遴选网更多推荐: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