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企业,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贴的却是外国牌子。为什么不做自己品牌?企业负责人说,贴牌很多年了,资金不用自己筹措,产品不用自己研发,销售不用自己操心,已经习惯了。
在山东,贴牌成习惯的企业,不在少数。据调查,我省5189家加工贸易企业,贴牌、代工出口占比高达83.7%,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出口占16.3%。有企业老板讲,大伙每年都赶广交会,忙得脚不沾地,并不是卖自己的品牌产品,而是为了多签几个贴牌协议。
当然,贴牌成了习惯,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所谓贴牌,实质上是市场细分的一个结果,山东企业起步较晚,在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国际市场销售渠道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贴牌与加工贸易就成了跨越赶超的一个捷径。不少企业重视厂房、设备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轻视无形资产积累,缺乏自己的品牌,虽然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多数商品赚的却是辛苦钱、资源钱、污染钱。
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求。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品牌建设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致命软肋。贴牌的成分越多,自有品牌就越少,依赖于人就要受制于人,这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风险。
企业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重新审视贴牌这个“习惯”。这些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以海尔、青啤、海信、潍柴、浪潮、重汽、魏桥、威高、泰山体育为代表的品牌企业,带动了产业聚集,优化了资源配置,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转型升级。他们能做到的,其他企业也能做到。不可能强求所有企业都能拥有响当当的自主品牌,但是,如果大家都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整体经济的提质增效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只有让更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自主品牌成长壮大起来,企业才有更光明的前途,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才会获得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贴牌不能习惯成自然,“贴牌习惯”得改改。这需要痛下决心,舍得投入、耐得住寂寞,把商标、设计、技术、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创造更多消费者认可、叫得响、信得过、国际化的自有品牌。这样,我们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就能真正转化为价值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山东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2016山东遴选重要考点】实施品牌强省战略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