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其中明确,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总规明确,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总规给出了具体时间表:“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怎样建设首都?总规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同时,在理念、重点、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减量发展,明确“双控”“三线”。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城乡建设用地压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以往的总规都是增量的规划,修编一次规模扩大一次。”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介绍,本次总规首提减量发展理念,提出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同时,总规还首次提出,聚焦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其中包括,腾退低效产业用地,提高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建设高品质的公园、绿道和蓝网水系等。
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三地”。总规提出,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明确将全力支持央属高校、医院向雄安新区疏解;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在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同时,总规还提出,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彰显“三风”,即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这次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总规中“老城”一词首次代替了以往常用的“旧城”,并列出了十个保护重点,包括:保护中轴线、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严格建筑高度管控等。同时,总规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
如何确保规划实施?总规中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城市体检评估机制、规划实施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和规划实施统筹决策机制。其中,将明确建立包含42项指标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得到有序落实。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