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工作,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不断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全市社会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体说来:
一是聚拢体制机制“五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从纵向说,在市、区层面,普遍建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形成统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形成区域化党建引领协调机制;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驾马车”,形成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从横向说,在社会组织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以人民团体为骨干,将所有社会组织分类分层联合起来;在非公有制企业推动党建工作全覆盖,在商务楼宇实现党建工作站、政务服务站和工青妇工作站全覆盖。从而,形成了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聚拢目标任务“五指”,形成全面系统的“六大体系”工作格局。早在201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构建社会建设六大体系目标任务,即: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文明的社会环境体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体系、全面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工作大格局。
三是聚拢政策法规“五指”,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继2008年市委、市政府首批推出《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文件以后,以“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为骨干,围绕六大体系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1+4+X”政策法规体系。
四是聚拢齐抓共管“五指”,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强大合力。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摁住葫芦抠籽,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连着一年干,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比如,社区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近90%;枢纽型社会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把绝大多数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服务管理主渠道;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综治维稳网等多网融合工作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平均年龄39岁,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形成。
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要有新作为、新气象。从中央到地方,应当普遍建立社会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推动社会建设工作“聚拢五指、攥紧拳头”,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更多遴选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考点,可以学习网站遴选真题栏目、遴选核心考点栏目、策论范文栏目、案例分析等栏目,最全、最新的遴选考点、最权威、最专业的真题解析都在公选王遴选网。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