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你是什么垃圾?”这句话突然就火了起来,其背景正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当不少网友以吃瓜心态围观上海居民苦于垃圾分类的“干”“湿”之别时,也许已经隐隐觉察到这背后的驱动力。按照条例,个人或单位混投垃圾将被罚款,从50元到50万元不等;同时,条例还确立了失信惩戒制度。正是这一条条的“硬杠杠”,掀起了一场从上海席卷全国的垃圾分类热潮。
垃圾分类在我国一些城市已推行多年,其重要意义无需赘述,但从实际成效来看并不明显。以笔者所在的小区而言,每栋楼下都设置了数量不一的垃圾桶,桶身清楚标注了可以投放的类别,但每天晚上垃圾桶都是满满当当的,各种垃圾混在一起。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垃圾桶数量设置不合理,比如厨余垃圾量大,但只设一个桶,一些即便有垃圾分类习惯的居民也不得不把厨余垃圾投到其他桶里;二是严重缺乏监督惩罚措施,很多居民不事先分类垃圾,分类了也混投,甚至投到垃圾桶外。这两个原因中,尤以第二个为最,这也是之前国内各大城市最缺乏的,上海垃圾分类的新规定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
然而,相比日本的垃圾分类监督惩罚规定,上海推出的类似举措还只能算是“入门级”。据了解,日本严禁居民在夜晚投放垃圾,因为在夜色掩护下容易发生非法丢弃现象;居民随意丢弃垃圾会遭受巨额罚款甚至是徒刑。为了加强监管,日本每栋住宅楼都设有垃圾投放管理人;另外一些对策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夜间巡逻、协管人员监视、布设监控系统等。事实上,日本垃圾分类最大的成就在于通过严格的、系统化的监督管理措施,强化了个人和家庭在这一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让公民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全民工程中来,而不仅仅是把垃圾一味扔给别人处理。
当然,我们不能看到发达国家今天垃圾分类的成效就认为“向来如此”,也要看到一项制度从无到有到完善再到推动居民形成自觉习惯的历史过程,并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另外,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单单只注意分类投放这一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从源头上减量,制定办法让社会各方面都参与进来,如外卖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超市生鲜一次性处理好骨头、烂菜叶等;家庭成员间相互督促,增强垃圾减量、分类投放的意识。如此,才能将这套措施落实好、发展好、推进好。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