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忠:从农民工到世界拳王
熊朝忠,苗族,云南马关人。中国第一位世界职业拳王。因为家庭贫困,拉过矿车、学过无线电,主要靠打工维持生计,过着大多数农民工过的穷苦日子。为了实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23岁才开始接受职业拳击训练的他,以乐观、执着、顽强的进取精神,书写了从矿工到拳王的中国体育传奇。出凌厉重拳,过数关斩将。是那光荣一刻,他让世界读懂了中国力量,中国骄傲。是那壮烈一举,他让穷乡孩子感知到善的温情。
和志刚:无臂青年书写灿烂人生
和志刚,纳西族,中国著名口书书法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奥运火炬手。他没有双臂,但却失臂不失志,始终保持自信,坚强和乐观的精神,在全国、省、市残运会上先后获得田径、游泳体育竞技项目32块金牌,更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以口代手写字,苦练书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口书书法家,其作品曾在“世界残疾人书画展”获金奖,有60多个国家的书法爱好者收藏了他的作品。
戴元宁:一名冶金科学家的追光传奇
戴元宁,著名化工冶金研发与产业两栖科学家,大学生创业全国优秀导师。获70余项国际国内科技奖、发明奖和多项国际专利金奖,获环球有影响的500名学科带头人、二十世纪成就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8个化工冶金学术带头人荣誉称号。“人生像追光,希望的亮点永远在前方;人生的意义在于攀登、拼搏、创造。”这是戴元宁的座右铭。他用追光的精神在科研和高科技产业的道路上艰辛而执着地拼搏着,开创了一个化工冶金高科技产业新时代,他用精益求精的精神,书写了一名冶金科学家最光辉的传奇。
高银:从煤窑童工到名校掌门
高银,高考补习名校云南西点文化学校校长,云南教育界的一匹黑马。他出身大山,因家境极贫,少年时期被迫三次停学长达9年,先后在11个小煤窑当童工,爬过的矿道长度比很多同龄人上学走过的山路还要长。用父亲的话说:“儿子因为长年挖煤,身上流出来的血都是黑色的。”可是高银从不屈服于任何艰难困苦,为了改变命运,没钱读书的他边打工边自学,最终在29岁时考起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他追逐教育理想,执着于教育事业,他带领的教育团队帮助数以万计高考落榜学子或像自己当年一样读不起书的孩子实现大学梦想。
辛惠仙:轮“脚”椅上的出彩人生
70多年前,日本飞机空袭昆明使她的家庭惨遭不幸,以致她四岁就失去除外婆以外的所有亲人,并致使她双腿高位截肢,连假肢都无法安装。但是,她以顽强的非凡的毅力活了下来。她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精神食粮,以保尔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拼搏,最终成为云南日报社的一名编辑。20年如一日,她坐着轮“脚”椅学习、工作和生活。晚年的她还以自身经历为素材撰写了自传《我来到人世间》并获全国冰心儿童图书奖。她,就是我们身边“中国式的保尔”!
何永飞:从放牛娃到名作家
他是一位80后白族青年诗人,是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之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他五更灯火勤读书,只为温饱作业忙,尽管走出象牙塔后漂泊无依的打工生活艰辛不易,但对文字的天然喜爱,使他一路追寻,从未放弃手中的笔。他立足大地而写作,带着使命去行走,红土高原给予了他创作的泉源,为写诗,他多次孤身沿着滇藏线和川藏线探寻远去的茶马古道,长诗《茶马古道记》是他对云南历史文化的崇高敬礼。他带着勤奋和执着上路,洒下一路汗水,收获一路芬芳。
任治森:活跃在云岭大地上的活雷锋
任治森先后30余次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省道德模范、省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成都军区学雷锋标兵、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任治森自入伍那一天就立下了“永做文明使者,服务更多人”的铮铮誓言,帮助困难群众、帮助留守儿童、帮助山村教师解决饮水问题……在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一走就是15个年头。一件穿烂了的外套,还要把拉链拆下来留作他用;一口用破了的汤锅,修修补补继续用,而自己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钱,却用来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
万保静:从“牛棚穷娃”到“国际尖兵”
他是德宏傣族人家90后苦孩子,祖祖辈辈靠务农维生,住油毛毡顶陋室,靠捡人家地里落下的粮食饱腹,而将自己种的粮食换钱贴补家用,日子极度艰难。因此,万保静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为了实现人生梦想,他投身部队,以惊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在每一次拼搏中突破自我,在每一次挑战中超越极限,连续三年参加国际比赛,两次被俄罗斯国防部表彰为“优秀导弹射手”,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被集团军表彰为“十大南疆先锋”“塔山之星”“优秀带兵骨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八桂最美国防人”。
曾金华:从寒门穷娃到博学教授
他出生在乌蒙山区一户贫民家中,父母靠在铅锌矿、砂厂等场所做工维生,一家人常饿肚子。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才几岁的他就开始帮父母挑水卖、拾马粪、捡鸡毛……家庭的苦寒使他立志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他成为了艺术领域一名学者型教授、研究生导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德艺双馨艺术教师、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名师等荣誉。如今的他退而不休,仍在为挖掘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行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者。他的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曾爸爸。
邹坤:一颗红心为乡民
邹坤出生在镇雄县堵密村一贫苦家庭。14岁那年家里负债累累的他辍学外出打工,靠在工地挥洒血汗挣钱还清家债。邹坤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家乡的那份热爱和对乡亲的那份怜悯之情,为了这份情,他离开了热爱的建筑行业,回乡当村官。发动群众投资50万元、自己和二哥投资20万元添补财政资金修通连户路;无偿无息借给60多户困难群众扶贫资金近百万元;出资100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调解、帮扶……多年来,因过度劳累,心脏出现骤停状况,体重下降到40多公斤,可靠心脏起搏器维持的他依然没有停下奉献的坚定脚步……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