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70年辉煌征程,陕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和旅游业蓬勃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强大引擎。
这70年,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的70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陕西的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话剧《麻醉师》《柳青》《平凡的世界》,歌剧《大汉苏武》,秦腔《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关中晓月》,民族音乐《永远的山丹丹》等一大批讴歌时代、礼赞人民的文化艺术精品,鼓舞着中国人为时代发展奋力拼搏。
这70年,是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70年。陕西不断加大政策指引和财政投入,一批批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让“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专业术语,在三秦大地由理论逐步变为现实。全省共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24个;公共图书馆111家,文化馆119家,乡镇(街道)文化站110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475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这70年,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70年。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速,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911.1亿元,增速13.5%,GDP占比为4.16%,居全国第6位。
这70年,是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的70年。陕西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2018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54%;旅游总收入5994.66亿元,同比增长24.54%,陕西旅游业直接增加值和综合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8.61%和15.77%,逐渐发展成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这70年,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成效显著的70年。随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展顺利。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安塞剪纸、延川剪纸)、中国皮影戏(华县皮影戏)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74项、省级名录60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人、省级398人。
这70年,是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的70年。持续推动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已成为陕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品牌。依托国家海外“欢乐春节”和部省合作平台,打造“国风·秦韵”品牌,以“文化陕西”和“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为形象统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演展推介活动,不断扩大“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等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新格局。
这70年,是文旅发展建设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70年。陕西紧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署,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陕西省旅游条例》《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健全工作机构、加大财政投入、繁荣文旅事业、扩大市场准入,有效推动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财政对文化旅游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面对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为陕西追赶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陕西遴选考试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