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有话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已于5月21日拉开大幕。与此同时,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将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这是遴选考试重要内容哦):
问:成都作为一座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罗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前,我们的市民想要办理社保相关手续,必须得在工作日请半天假;去博物馆看展,没参观多长时间就遇上闭馆;夜间消费时遇到问题要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却下班了……市民的这些烦恼都是我们在便民服务这项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2017年起,我们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了不定时工作制,决定在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同时,启动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改革,目的就是要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简单地说,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日尽量延时下班,周末、节假日继续工作,大多数人下班了,他们的服务仍继续,实现了服务群众不断档。
比如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主推“全日”“预约”的延时服务理念,一方面通过轮班,将中午“1小时”利用起来,增加为市民服务时间;另一方面通过预约,将急需周末办理的事务集中到周六,让市民少跑路。成都直属多家文博单位,将闭馆时间从下午5点推迟到了8点以后,“夜游博物馆”“夜读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时尚选择。市卫健系统要求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合理安排,开展双休日、节假日门诊与夜诊;推行分类分时段预约诊疗,进一步缩短市民排队等候的时间;全市4A级及以上预防接种门诊也延时服务到周六,全市开展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的门诊则保证24小时应诊等。
这些举措推行三年来,“群众等干部”变成了“干部等群众”,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方便了市民就医、学习等,增加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问:成都允许临时占道经营获得不少点赞。当前成都在“利企”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中还有什么新举措?
罗强:今年以来,我们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0版的同时,积极筹划出台3.0版,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当前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
一是推出“天府蓉易办”微信小程序企业版,接入了各类服务事项127个,已开放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工程建设审批功能,还可以在线打印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证明、下载不动产登记电子票据等,努力实现“上一张网、办所有事”。我们希望把“蓉易办”作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公共数据汇聚、整合、互联、共享、应用,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加强开发应用、优化服务流程,切实以信息化推进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二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探索跨领域新产业、新业态行政管理容错机制,持续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推出“五允许一坚持”的做法,就是我们探索新监管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保持城市烟火气的有效举措,得到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也有力拉动了服务业复工复产。
三是突出切实惠企便民,持续深入开展惠企便民活动,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切实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不断完善长效服务机制,全力支持服务好企业发展。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派出近万名服务专员帮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全面准确掌握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准“滴灌”政策,切实解决痛点难点堵点,为企业复工复产、稳产满产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狠抓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实施专项行动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普遍存在历史久远、成因复杂、矛盾突出等特点,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利于营商环境建设。我们强力推进问题攻坚,加快建立及时回应解决问题的常态机制,采取多项务实举措助推各行各业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我们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600余个,市场主体总数突破250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五是坚持全面对标,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指标提升专项行动,聚焦短板弱项和关键难题,持续细化更新政策措施。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出台国际化营商环境政策3.0版,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制,强化统筹协调、预警监测、定期反馈、督促考核,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成都如何让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下一步成都将如何加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罗强: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主要依靠韧性城市的建设成果,让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城市的韧性是指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城市能够承受冲击,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作为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我们一直在加强成都的韧性建设,为有效应对风险做准备。我们推动城市治理中心下移,积极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织好群防群控这张网做好了准备;每月发布城市安全风险提示,切实提高市民的安全风险意识;常态化开展“双盲”演练,提高各相关部门应急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实施中心城区、郊(市)县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定期进行城市体检,强弱项、补短板,精确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一时间组织49万余人对6.37万个小区(院落)实施全覆盖排查,及时在机场、铁路、公路等口岸设置24小时不间断值守防控站(点),切实筑牢“内防扩散、外防输入”防线。当然,成都虽然在疫情应对中体现出了一定的韧性,但作为超大城市,在未来可能会面对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仍需进一步提高城市韧性。我们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作为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国家级医改试点,促进医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成48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大临床科研投入力度,启动1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22个社会办医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院安全管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稳步推进全域成都医联工程,推动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确保2020年实现就医“一码通”。同时,我们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口罩文化、公筷文化,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等,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是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着力点。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着眼长远、谋求高效,更加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构筑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长久坚固防线。我们将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预案体系、指挥体系建设,实施疾病防控检测能力提升、精神卫生提质增量、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夯实公共卫生应急的物资保障、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科技攻关支撑,强化对公共卫生的组织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增加全市救护车数量,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同时,大力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三是以提高综合应急能力作为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我们将完善重大领域风险辨识预警机制,每月发布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提示,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市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加强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分类分级健全城市应急预案体系和评审备案机制。加快建设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积极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建设。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运输、调配等全链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特别是对于水电气讯、交通、商超等关系城市基本运行的单位,我们将持续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同时,我们加快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向小区、院落等微观治理单元延伸,打造党建引领、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