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1安徽六安遴选考点】2021年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叶露中)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1-07-27 阅读: 2647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复习资料。公选王遴选网提示您,2021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是2021六安市直遴选考试重点,需认真学习。

公选王有话说,近来各省市的遴选考试已经开始了,大家的备考工作要开始了,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 【2020安徽省直遴选笔试重磅复习资料】历年安徽省遴选笔试真题汇总(2012-2020)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4日在六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叶露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砥砺前行,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

过去的一年,是六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世纪罕见的四大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沉着研判应对,精心谋划安排,及时采取行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一年来,我们保持攻坚态势,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深入实施“抗补促”专项行动,坚决打好“354+N”突出问题歼灭战。开展“边缘户”“边远村”帮扶行动,加强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的精准监测帮扶;新开发扶贫公益岗位1.4万个,销售扶贫产品19.95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剩余1.1万人全部脱贫,脱贫质量通过了国家与省组织的普查、考核、评估、审计、暗访的检验。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在全省率先启动防控工作,用一个半月取得决定性成果。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大幅低于周边市,感染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第2个住院病例“清零”市,舒城县、叶集区“零疫情”。对武汉返乡人员的“五个一”措施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六小六起来”社区防控效果明显,出院患者“三段式”接续管理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43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支援湖北35万毫升血液。去年2月19日以来再无新增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去年汛期,我市暴雨天数、累计降水量创历史记录。全市上下紧急动员,全面展开淠史杭淮“四线作战”、撇洪沟渠、中小水库、地质灾害多点抢险,迅速撤离安置群众17.6万人;霍邱姜塘湖建国以来第17次行蓄洪。汛情稳定后,及时快速推进灾后防疫、生产救灾和恢复重建,损毁住房重建修缮任务入冬前全面完成。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在重大险情面前,驻六安部队、预备役人员和消防救援官兵、公安干警冲锋在前,蓝天救援队等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绘就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战洪图!

一年来,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面对前所未有疫情冲击,复工复产复市谋得早、抓得准、督得紧。全市生产总值二季度转正后持续回升。全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生产总值增长4.1%、居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居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居全省第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居全省第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8.3%、居全省第七,建筑业产值增长13.5%、居全省第四,工业用电量增长28.2%、居全省第一。

一是坚持重产业促升级,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9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3万户,增长4.6%。强力推进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新培育产业带头人2370名、新型经营主体2145家,八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66亿元。着力推动制造业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3户,诊断救治企业151户,处置“僵尸企业”46户;实施技改项目424个,技改投资增长11.9%、居全省第二;六安钢厂顺利投产,实现百亿企业零的突破;5G、燃料电池、航空装备、无人驾驶等先导产业加速布局;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国家级小巨人3家、省级冠军企业6家。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071亿元、增长24%。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3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2%、居全省第三。实现农村产品网销额110亿元,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379个。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3.4%。旅游业稳步恢复,接待游客368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90亿元,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二是坚持重投资兴项目,积蓄发展后劲获得新进展。514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6.6亿元,全市纳入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推深做实“精重促”行动。“积树造林”项目513个,完成投资300.3亿元。“138+N”项目137个,完成投资33.6亿元。“畅强补”项目464个,完成投资772.4亿元。“内畅外联”项目117个,完成投资41.8亿元,合安高铁舒城段开通运营,六安至安庆铁路、合霍阜高速开工建设。“兴水生态”项目48个,完成投资41.4亿元,杭埠河治理等工程开工建设,淠河治理等工程竣工验收。“固本培元”项目378个,完成投资40亿元,一批公办幼儿园、学校、公卫医疗、生态环保项目加快建设。争发专项债券105.02亿元,居全省第四。到位内资666.2亿元,增长12%;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11.3%。

三是坚持重创新增动能,创新驱动战略结出新果实。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35.5%、居全省第一,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0.7%、居全省第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深入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挂牌运营。在全省率先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5G发展政策。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新认定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家。新增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家,入驻小微企业103户。培育上市潜质企业13家,1家企业过会待发,121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

四是坚持重保护强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9.9%;空气优良率为84.7%,提高3.9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市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和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优良比例100%。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精编“三线一单”并启动运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平方公里,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3个。完成人工造林5.47万亩。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效显著。霍山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是坚持重规划强管理,城市工作又开新局面。推进市级国土空间总规编制。开展城市体检,启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两补一化”和老旧小区改造。市城区“畅强补”工程扎实推进,一环线首个节点工程开工建设,全线设计整体推进。文庙·锦成里、山水城市奥特莱斯等10个城市功能性项目开工建设或签约落地。历史累积安置小区不动产证办理无障碍率100%,发证率达到90%以上;实施“征迁安置与开发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终结行动”,11个征迁安置项目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又回迁安置0.7万户、2.1万人。“毛地出让”历史问题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厂-网-河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建设。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建成投产。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广大城管队员、公安干警和街区干部持续用力,换来了市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城市更加畅通整洁、更加舒适美丽。金寨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县城框架进一步拓展,功能进一步完善。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

六是坚持抓改革促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完成69项改革任务。林长制改革进入省级示范先行区。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河长+生态检察官、河(湖)警长”等促进机制逐步健全。完成82家事业单位改革和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全省首宗水权交易项目落地我市。“放管服”改革提档升级。积极探索建设项目招投标“评定分离”,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监测排名居全省第一方阵。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在省考评中位居第一。与中国宝武集团、上海市松江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进有效。积极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走廊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加快打造六安新城,总投资200亿元的六安绿地科技创新产业园、总投资120亿元的国动六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六安海关正式开关。进出口总额增长18.6%,居全省第六。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博会,实现成交额4417万美元。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签约项目33个、金额290.8亿元。

七是坚持重“三农”强根本,乡村振兴显现新气象。力尽粮安责任,全市粮食总产69.1亿斤,霍邱县产粮全省第一。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守护耕地保护红线,新增耕地3.7万亩,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取得成效。成功创建六安瓜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茶产业跻身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列。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引进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12家,总投资45亿元。霍山上土市温泉小镇跻身中国特色小镇50强,成功创建3个省级特色小镇。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八是坚持重民生增福祉,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连续11个季度居全省第一。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居全省第三。投入财政资金161.9亿元,高质量完成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居民平均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五。新增13所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762张。新建公办幼儿园53所,其中市城区14所。提前两年完成省定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市城区新建14所义务段学校投入使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六安一中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六安技师学院第二校区开工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一期工程完工。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全市共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21个,各县区均配备负压救护车。被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授予“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地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成功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扎实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国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市文化馆全面开放,体育中心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三届红色微电影盛典和“红色之旅云游六安”活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6.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张成武、陶成诚、黄先红、魏晶晶、高显才等一批模范人物。强化社区自治服务,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全覆盖。推进“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建设,宗教工作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序推进“雪亮工程”,扎实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13”方案体系,风险防范有力有效。扎实推进信访工作“四最”试点,信访形势稳中向好。持续深化“铸安”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27%。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强化。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从严治党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对躲推虚糊者、漠视群众利益者呐喊,同作风漂浮、大而化之、虚头巴脑作斗争。狠抓巡视、巡查与审计整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倡导脱虚向实、真抓实干和把工作当事业、事业当学问。坚持“三干”原则,不断完善重点工作月清单制度。创先争优、夙夜在公成为主旋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和行政应诉制度。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189件、政协提案226件。

各位代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视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脱虚向实、稳中求进,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是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前所未有。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五千余名干部奋战脱贫一线,干群关系鱼水情深。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35.7亿元,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61个;探索出光伏扶贫、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化组织化养护、“深贫保”等宝贵经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到2020年末,70.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县高质量“摘帽”。老区人民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达到1669.5亿元,是2015年的1.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2.9亿元,是2015年的1.4倍;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千家,实现增加值是2015年的1.5倍;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是2015年的1.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5亿元,是2015年的1.6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是2015年的1.6倍、2.4倍,存贷比由55.2%提高至81.7%。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9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5%以上。创建13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二高铁、三普铁”的铁路网络。六安站站房完成改造。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12.6亿元,全市公路总里程25087公里、居全省第一;改扩建农村公路16456公里。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51.7亿元,完成史河治理、淮河干流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电网投资75亿元。通信网络不断完善,5G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持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投资248.4亿元。

四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乡规划体系引领管控作用切实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底的42.8%提高至48%。市城区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资476.93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能级不断提升。一大批征迁安置与房地产开发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公办幼儿园少、义务教育大班额等突出短板得以补齐。各县城及集镇规模不断扩展,功能逐步完善。小城镇特色进一步彰显,金安区毛坦厂镇、裕安区独山镇入选国家特色小镇,累计创建8个省级特色小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9%,完成126个乡镇、547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厕24.3万户。

五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5倍和1.6倍。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8亿元,滚动实施54项民生工程,年度考核始终居全省第一方阵。加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投资750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72万套;综合整治改造老旧小区103个,改造农村危房6.24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1%提升到9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达到99.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对台、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科普等事业实现新进步,供销、气象、人防、消防、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收获了太多激动和感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亲临六安视察,为我们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切体会到,六安发展最根本的保证在于党中央和省委及市委的坚强领导,最具足的底气在于全市人民的拼搏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奋斗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各界人士和所有干部群众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全省总量偏下、人均靠后格局仍未改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城镇化率、加工制造业对经济总量贡献率、产业用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发展质量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导产业能级不高,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营商环境与一流水平存在差距,市场主体活力和民营经济实力有待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离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农业大而不强,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守护老区绿水青山的任务仍然繁重。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能力水平、担当精神与长三角等高对接差距较大。个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有表现,腐败现象仍有发生。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件件研究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奋力拼搏,共同绘就“十四五”美好画卷

根据《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未来五年,六安发展既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等新机遇,也面对着世界经济复杂严峻、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等新挑战。我们一定要认识和把握宝贵窗口期,鼓足锐气勇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奋力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努力实现到2025年经济总量全省居中、人均水平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为此,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没有产业的兴旺便没有经济的振兴。要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亿斤左右,推深做实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围绕禀赋聚集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价值链。深入推进“积树造林”工程,实施“千百十”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培育产值超千亿元产业2个、超500亿元产业3个,培育产值超十亿元企业50家以上;到2025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文旅、康养、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强化创新动能。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左右,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着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工程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积极扩大内需。坚持适度超前、补齐短板,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合六一体化,以完善通道、拓展网络、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适应消费新趋势,以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创新为重点,培育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

——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水平深化“双向”开放合作,到位内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年均增长10%、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以上。

(二)坚持生态优先,护好绿水青山。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熟练运用“三线一单”管控工具,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区。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确保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六安一张靓丽的名片。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资源稀缺理念和投入产出效能意识,珍惜建设空间规模、能耗水耗与环境容量,追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实施我市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开展节水行动。优化建设空间布局和用途结构,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

(三)坚持协调联动,积极融入区域战略。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等高对接。支持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争取建成2-3个省际合作园区。大力拓展与沪苏浙城市合作领域,掘进合作深度,力求更多合作成果转化落地。

——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围绕建成“两地一区”,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做到产业链接合肥、科创链接合肥、园区链接合肥、市场链接合肥。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质量。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有序拓展,打造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完善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支持霍山、舒城申请县改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四)坚持人民至上,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展富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功能。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筹、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卫生健康服务,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粮食、能源、生态、生产、金融与公共安全。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法治六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实现六地平安!

三、乘势而上,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

今年是实施 “十四五”规划、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全省超平均、位次再前移,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46000元/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70亿斤左右;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健全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加强入境人员闭环管理、高中风险地区返(来)人员管理和进口冷链食品风险管控。强化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建设,提升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筑牢社区疫情防控阵地。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二)着力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继续锻造工业脊梁。推深做实“积树造林”、“老树发新干”、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工业企业递次纳规、困难企业救治、“僵尸企业”处置、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等专项行动,推进“智慧餐厨”工程。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2.5%以上,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2%以上。力争全年落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建成投产1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支持钢铁、光伏制造、高端装备零部件、新型显示、航空装备、5G、燃料电池等行业率先突破,加快“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把文化旅游大项目作为引爆点,力促六地平安古城、文心聚合六安5G短视频文创园、佳龙动物园、六安华侨城文化旅游、水门塘公园文旅开发、荣盛·金寨一品原乡文旅、迎驾春风研学旅游营地、泰国都喜酒店等项目落地开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产业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电商龙头企业,打造电商产业集群。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坚持“三融合三为主”,坚持对标赶超。加大向开发区赋权力度,夯实“一把手”工程。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完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园区。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推动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强化乡镇工业集中区管控。

——加大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深做实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融资需求。推广“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扩大“税融通”贷款业务。对标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培育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支持企业进行股权、债权、股票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积极布局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深化大数据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三)着力强化创新发展动能。

——建设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推深做实“攀亲结故”工程,深化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加快氢能、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双创空间孵化效能,组建一批高效服务产业升级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认定指导和培训服务力度,争取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支持鼓励企业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集中力量攻克产业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积极对接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高层次人才住房和生活保障,鼓励企业定向引进高技能人才。积极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六安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强化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四)着力扩大内需。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精重促”行动,强化“三库联动”,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续建项目380个以上,竣工项目100个以上。加快六安绿地科技创新产业园、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应流航空产业园、国动六安数字经济产业园、中财新型建材产业园、恒大文化旅游城商业街、安徽精卓光显、上达电子、春兴通讯科技园、汤米豪客科创产业园、致胜产业园、蓝实特种玻璃等项目建设。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金寨支线机场纳入国家民航发展规划,力争开工建设金安通用机场。全力开展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力促合六叶高速改造、德上高速舒城段、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加快建设,争取宣商高速六安段开工建设。建成S329六安段,加快S244、S325等国省干线改造升级,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建成金安至叶集至金寨天然气支线工程。启动六安水网建设。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杭埠河治理、淠河城南段水环境治理等重大水利项目和大别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深化产业研究,加强东向对接,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力争到位内资增长12%、利用外资增长7%。积极探索基金招商,市及各县区均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千方百计扩大基金规模;引进、引导省内外基金项目投资六安,充分利用基金团队项目线索多、比选项目精的优势,走好“链基金促双引”的路子。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学习产业知识、研究产业动态、捕捉筛选产业投资信息。机制化常态化开展触摸合肥、解构合肥、分析研究合肥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工作。积极推进资源招商、人才招商、“云上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对中小加工制造业项目实行模式化洽谈、筛选和政策配置。

——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扩大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支持商贸企业积极申报安徽老字号、安徽特色商业街区。认定一批智慧餐厨品牌示范店。举办全市第四届好网货大赛、第一届电商直播大赛。开展“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等月主题促消费活动。全面实施农贸市场三年提升行动。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放心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五)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贯彻措施,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与救助。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42万亩。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治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争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用全产业链概念重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与布局,推深做实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力争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围绕发现特色、挖掘特色、塑造特色、培育特色,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让“N”竞相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稳定生猪等畜禽生产,推进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TOP100开展精准招商,各县区至少落地1家。

——实施乡村建设与治理行动。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稳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实施规模化供水标准化改造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序开展镇、村换届。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创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调整完善市与区财政体制。加快市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推深做实城市给排水管理体制机制与国资国企股份化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范围。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供水管理和经营体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改革。

——实施更高水平开放。推进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申建。巩固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支持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和品牌国际合作。拓展六安海关管理服务功能。创建自贸区六安联动发展区。积极参加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和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博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拓展深化营商环境建设内容,提升营商环境质量,补齐思想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风尚环境等短板。加大“放管服”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力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进“不见面”办事,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和“跨省通办”,全面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完善“一库四单”机制。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与上海松江区合作,加快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合作,落实省委关于每个县区与沪苏浙县区结对共建部署要求,在园区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共育、生态共保、设施共享等方面实现实质性进展和形象化进度。深挖长三角“三皋”人才资源,多走亲戚、推动合作。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吃干榨尽”国家24条支持政策,支持霍邱加快集聚区发展,推动合霍现代产业园转型升级、宝武霍邱新材料产业园落地建设。

——积极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围绕“一主攻两聚焦四链接”推进工作、开展监测、进行考评。积极创新与合肥城市结对共建、产业园区共建模式,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进高铁、高速、高等级公路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着力打通“断头路”。

(七)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力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基本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深入实施“畅强补”工程,注重城市功能、业态与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启动一环线重点节点升级改造,开展二环线等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G312合肥至六安段快速化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继续抓好10个功能性项目落地建设,力争今年再落地10个功能性项目。强力推进“征迁安置与开发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终结行动”。推动城市管理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支持叶集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动态上塑造特色,集聚人口,汇聚人才,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六安新城建设,支持引入华师大附中和复旦附属医院。

——推动县城和集镇建设。推进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持续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加快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三大改造”,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围绕把乡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乡镇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加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力度,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产业支撑强的重点镇开展示范建设,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产业优、环境美、百姓富的皖西名镇。

(八)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高标准开展环境治理。坚决打好“2+3+N”问题整改歼灭战。加快推进城区厂-网-河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巩固黑臭水体治理与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开展开发区、化工园区及化工行业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严厉打击淮河流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船舶违规排放污水、非法转移废油等违法行为。加快完成尾矿库防治工作。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实施淮河、巢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管,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扎实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六安方案。创新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新增人工造林4万亩。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上马冲动。

(九)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消除大班额。积极推进新高考改革工作。改善和提高市属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六安一中扩建项目按期竣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加快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新校区、六安技师学院第二校区建设。支持皖西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办好继续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2+N”招聘活动,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织密兜牢失能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推进失能困难群众社会化组织化养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与互助养老服务。

——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市重大疫病救治中心项目。深化综合医改,实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提升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促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等与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加快推进安医大直属附属六安医院建设,支持其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推进城市公立医院与省级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第三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文化遗产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推进文艺人才培养,支持创作本土文艺作品。支持数字、创意、广电传媒等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提升社区自治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网格化。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铸安”行动和“六项机制”建设,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完善拥军褒扬体系、退役军人政策落实体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宗教基层治理能力。

各位代表!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坚决做到忠诚看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把勇于批评与爱护干部结合起来,对中央、省决策部署,扭住不放、狠抓落地、真抓实干。坚决做到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升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能力。启动“八五”普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坚决做到勤政有为。坚持以上率下,继续秉承“三干”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增强“八种本领”。大力发扬斗争精神,直面各种矛盾和挑战。深入贯彻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干事者鼓劲撑腰,对懒政怠政者严肃问责。坚决做到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过“紧日子”。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持续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六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加快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而努力奋斗!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0安徽六安市遴选考点】2020年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叶露中)

2021年7月18日安徽选调生面试题及答案:如何吸引流出大学生“金雀回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1山东公务员遴选考点】刘家义对青年干部的五点要求

下一篇: 【2021安徽六安遴选考点】叶露中在六安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上的讲话要点!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