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1云南昆明遴选重磅考点】昆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文发布(程连元)!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1-12-29 阅读: 1761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2021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昆明会堂隆重开幕。程连元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的报告。本次党代会报告讲了些啥?跟公选王一起来看看!

宣传图2.png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9月26日)

程连元

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昆明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出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总结成绩和经验,

切实增强继续奋勇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过去的五年,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听令即行,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持续深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深入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贯彻落实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定期推进、专项会办、调研督导等方式,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严格执行市委工作规则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健全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组建市委财经委员会等12个议事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圆满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创新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作用,全面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党管武装取得新进展,全市各族人民以昂扬奋进之态礼赞党的百年华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加坚定。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抓纲带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把昆明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提出了“建省会、拓格局、转思维、重民生、从严管”的工作思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编制实施《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了打造“一个枢纽”、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提升“三个品牌”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路径。组织制定《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和20余个意见、方案、规划,工程化、项目化、常态长效推动落实。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整体实现程度基本达到2020年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明确各县(市)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统筹推进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发展,高起点编制“十四五”规划、科学谋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凝聚起全市同心同向、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开拓进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提出并推动落实“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健康方面,在全国率先举起大健康发展旗帜,全力打造“六个中心”,加快构建“3456”大健康生态圈,稳步推进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中国中药滇中新区产业园、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发展,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昆明细胞产业园挂牌成立,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大旅游方面,深入推进旅游革命,积极构建“一心一圈三片五廊”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多元融合,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成功加入世界旅游联盟,全市旅游业提质增效,总收入年均增长15.26%。大文创方面,着眼项目带动、园区提质、数字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建成34个文创园区,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数字经济方面,大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浪潮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呈贡信息产业园被明确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正式投产,中关村·电子城建成运营,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实现量产,服务器和5G智能手机实现昆明造,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6%。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着力提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质量效益,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主攻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云内动力成长为我国发动机行业“龙头”,“三整车一中心”投产运营,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5.9%。官渡区、五华区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千亿元,连续三年位列中国百强区。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460.68亿元增加到866.55亿元、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达到6733.79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8位上升至第11位,实现了量质齐升。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破立并举,改革开放硕果累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等30余项首创性、特色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1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一网四中心”建设、政务服务“七办”模式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招标投标”指标成为全国标杆,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和“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称号。自贸区昆明片区挂牌运行,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启动,新增注册企业3014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2家,正在成为全市对外开放“新窗口”;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昆蓉欧、中亚、中越国际班列稳定运行,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相继落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经验获国家部委推广,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及分支机构进驻数量达到109家,与177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实际利用外资从3.51亿美元提高到6.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6.81亿美元增长到161.4亿美元,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物医药大健康等6个科技创新中心挂牌运营,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成立“昆明高校联盟”、“昆明科研院所联盟”,初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制定实施“1+2+N”人才政策体系,项目化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新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51人、省市级院士工作站247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58个,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2.1%提高到60.03%,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多层次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在昆外资金融机构增加到12家,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中国银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建设银行泛亚跨境金融中心、浦发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等先后成立,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基本实现与周边国家重要城市缔结友城全覆盖,在南亚东南亚缔结友城数量名列全国前茅,2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签证中心,7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对53个国家人员实施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南博会、农博会、旅交会成为品牌展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精准施策,攻坚决战捷报频传。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新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有效落实“3+N”政策体系,打出“七个一批”和10项攻坚措施“组合拳”,做到扶贫方式精准、落实精准、成效精准。组织52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5572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动员4.44万名干部职工开展全覆盖结对帮扶,推动9个县区、3个国家级园区及132个市级单位开展全覆盖对口帮扶,广泛汇聚脱贫攻坚合力。积极对接上海市普陀区和4家中央单位、6家省级单位推进定点扶贫,共选派帮扶干部71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1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13个。探索形成红蓝紫黄绿“五色卡”管理机制、“三讲三评”活动、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六个结合”等一系列经验做法,涌现出吴国良以及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等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寻甸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经过持续努力,昆明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和严肃政治任务,研究提出“四个治滇”工作思路和“六个转变”工作路径,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转变。创新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一河一策”开展综合治理,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入滇池河道从5条增加至17条。扎实推进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排水管网437公里,污水收集率提高5.8个百分点。强化源头治理,实施“上截、中疏、下泄”工程,加强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全面调减滇池流域蔬菜、花卉等作物种植比例,有效降低入滇池污染负荷。大力实施水质净化厂尾水提标改造,开辟滇池生态补水“第二水源”。深入推进“四退三还”,新增退塘退田3000亩、退房20.8万平方米、退人1730人,新增滇池环湖生态带8900亩。完成滇池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一网知滇池”、“一屏看滇池”、“一图管滇池”。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Ⅳ类、为近30年来最好水质,阳宗海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保持Ⅲ类,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狠抓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等污染防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5位。全面关停滇池流域重点区域内的72个采矿采砂采石点并超额完成生态修复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559.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8.36%提高到52.62%,以总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严控债务增量,政府债务风险大幅下降。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最高规格、最强力量、最严措施推进“泛亚有色”案件处置,为维护全国、全省社会大局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多管齐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下决心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观念,将城市发展布局由“北拓、南延”调整为“北延、南控”。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滇池流域地区“多规合一”,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呈贡新区发展全面提速,晋宁撤县设区、加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初具雏形。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1.2公里增加到139.4公里,“米字型”轨道运行网络初步形成;沪昆、云桂等高铁建成通车,昆明迈入高铁时代;长水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线达到396条,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居全国首位;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石油炼化项目建成运营,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柴石滩水库灌区石林片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滇中引水工程(一期)和东川港(一期)建设有序推进,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5G试点城市、成为全国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基本显现。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有序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成127平方公里,东白沙河、巫家坝片区等88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扎实推进,西南海、下马村等41个烂尾楼项目成功化解。深入开展“四化”、“四治”和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完成62条城市重要道路整治提升,翠湖片区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效果明显,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刷脸就行”试点工程率先实施,“市—区—街道”三级智慧城管系统联通运行,城市形象品质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十五项提升工程”,重点培育“八个品牌创建项目”,持续改善“八大环境”,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安宁市、石林县获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六个不滑坡”、“六个持续提升”等措施,全面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增加到84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71.47%提高到79.67%,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大幅增强。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创建成效显著,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和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邮、通客车、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达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坚持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9%。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全国110个监测城市中从第64位跃升至第4位。多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三名”工程,累计引进23所省外名校来昆明合作办学或举办学校31所,引进名师287名、名校长32名,本地名校举办、领办或托管分校155所,新增、拓展优质学位25万余个。严格落实“三个优先”、“三个增长”要求,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从60%提高到85%以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接近西部先进城市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从9.89年提高到11.28年。国家心血管、呼吸、肿瘤3个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21家高端优质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三级甲等医院从7家增加到10家,新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36个。人均期望寿命从77.92岁提高到80.04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每10万人21.05降至6.55,婴儿死亡率从5.95‰降至3.03‰,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制定全国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设置集中留观酒店,推动落实社会防控“四有”、“七到位”措施,有力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常态长效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城市卫生防疫应急能力水平大幅提升,获评《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A级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7.29万套,托育、养老、社会救助等工作全面进步。在全国率先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社会治理“1+7+N”政策制度体系、“1+2”指标评价体系,创新实施“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探索推广“三社联动”、“五级治理”等模式,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实现新发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圆满完成并长效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显著,刑事警情、“两抢”警情、命案发案数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从88.76%上升到94.95%,公共安全指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期间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实现“八连冠”。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正风肃纪,政治生态持续好转。深入推进“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坚决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干部思想根基。构建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113468”责任体系,推进实施宣传思想工作“十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为载体,高质量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639个,近2万个基层党组织完成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选树社区“名书记”工作室的创新做法受到中组部肯定推广。圆满完成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换届,领导班子结构和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坚持好干部标准,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在55个市直单位开展科级正职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通过比选择优选拔产生27家市直党政机关29名主要负责人、17名市直机关副职、8名35岁以下县(市)区政府副职,从脱贫攻坚一线择优提拔处级干部32名、科级干部228名,从疫情防控一线提拔处级干部9名、科级干部37名、晋升职级101名,一大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激发。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探索运用统合巡察、智慧巡察等新方式,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571件,处分党员和公职人员6110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五年砥砺奋进拼搏实干,我们取得了显著成就,谱写了发展新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掌舵领航,是党中央及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昆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昆明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我们共同的体会和感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奋勇前进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不懈奋斗,推动昆明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改革创新是跨越赶超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人民至上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护生态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使昆明在绿水青山中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飞跃发展。团结奋斗是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书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这些经验体会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持续践行,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昆明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不够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围绕滇池“环湖开发”的惯性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实现彻底截污任务艰巨,持续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对表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昆明作为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方面还存在差距,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铸造尚需持续用力,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还需久久为功。对比先进发达城市的发展态势,昆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新产业、新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开放型经济水平不够高,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对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民生领域服务优质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大,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许多差距。对照管党治党的部署要求,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专业素养、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方面与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改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决不辜负党中央、省委以及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明确昆明未来五年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历史节点,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认清趋势规律、发扬斗争精神、突出创新实干,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勇探新路、走在前列。

要客观分析宏观环境变化蕴含的新机遇新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崛起之势不可阻挡。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经济发展也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挑战。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坚定信心决心、增创竞争优势、化解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深刻认识国家战略部署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立足全球大视野、全国大格局,明确了云南的时代责任,赋予了昆明新的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实施,昆明将在我国开辟陆路印度洋通道以及拓展南亚东南亚合作交流、推动RCEP落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把昆明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积极贡献。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呈现的新趋势新特征。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新在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制度完善、更加注重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更加注重化危为机、逆势而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新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练强高质量发展内功,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要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竞争已不再单纯依赖资源,资本、技术、人才与市场有效组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切实把昆明既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好地打造发展的增长极、支撑点。要着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昆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们必须立足独特区位、着眼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核心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要着力将后发优势转化为赶超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将颠覆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为昆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换道超车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必须转变理念观念、拓宽思维思路、找准方位定位,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争先、跨越赶超。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既是昆明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对全市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开创生态化发展新局面,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把昆明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春城、享誉世界的国际大健康名城,让绿色成为昆明最靓丽的底色。开创国际化发展新局面,就是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全面提升昆明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国际影响力。开创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聚焦推进经济体系现代化、城乡发展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市域治理现代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昆明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要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找准路径、突出重点、久久为功。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切实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以打造高能级城市为重点,全力扬优势、补短板、聚合力,切实增强昆明的要素集聚能力、生产服务功能和开放辐射作用,更好地引领滇中崛起、服务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以推进高效能治理为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着力打造高效能治理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昆明样板,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深化高水平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左右,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城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优化发展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引领带动滇中崛起,当好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

(一)着力优化经济布局,切实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坚决改变环湖造城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加快构建“老城焕新、新城崛起、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市域发展格局。老城焕新,就是要推动老城四区空间结构优化、内涵品质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业、金融、贸易、文创产业,持续增强对全省经济的服务支撑、辐射带动作用。新城崛起,就是要在呈贡集聚更多资源要素,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率先实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在晋宁有序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健康旅游目的地。两翼齐飞,就是要推动嵩明—空港片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空产业等产业集群,做大东部发展翼;加快主城—安宁同城化发展步伐,推进石油化工、黑色及有色冶金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环保等产业集群,做强西部增长翼。多点支撑,就是要推动宜良、富民、石林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打造宜居宜业新辅城;推动东川、禄劝、寻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推动高新区、经开区、滇池度假区优化提升、创新发展,加快把高新区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创新型特色园区,把经开区打造为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创新开放的“窗口”,把滇池度假区打造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康养产业创新基地;加快与滇中新区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携手推动思想融合、工作融合、行动融合、机制融合、干部融合,共同打造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鼓励寻甸—马龙、禄劝—武定、石林—弥勒等相邻县区连片发展,提速昆明玉溪同城发展步伐,打造“昆曲玉楚红”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引领带动滇中崛起。

(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效能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战略性重组、市场化转型。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抓好城市建管、农业农村等综合性改革,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类改革,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深入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再造,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可办”,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完善“昆明高校联盟”、“昆明科研院所联盟”运行机制,推进环大学城创新创业街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建设,打造“大学城创新创业走廊”。瞄准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和省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落地昆明,打造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发挥大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链,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辐射全省、链接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要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鼓励在昆高校建设创业学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培育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每年10万大学生留(回)昆计划”,吸引、集聚更大规模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精准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三)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要构建“南向、西进、北融、东联”开放发展新格局。向南,依托中越铁路、中老铁路、昆曼公路等国际大通道,全面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贸中心;向西,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服务好中缅铁路、公路、能源和电力联网等项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国际枢纽;向北,依托渝昆、成昆通道和昆蓉欧班列,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向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产业协作、贸易合作,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中当好战略支点。要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织密国际、国内、省内三张航线网,构建以“铁路干线+城际铁路+都市快线”为主的铁路交通网,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东川港、禄劝港、乌东德水电站翻坝转运设施等金沙江内河航运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完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争取铁路口岸对外开放,提升临空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打造便捷通畅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推进绿色高效智能现代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围绕“两新一重”、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聚焦跨境贸易、产业合作、金融服务、数字平台、产权交易、全球采购等领域培育一批本土领军企业,提升在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推进实施消费提升“十大工程”,促进城乡消费扩容提质,不断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做强特色消费街区和“夜昆明”品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消费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着力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新高地。高水平推进自贸区昆明片区建设,打造国际高端制造创新合作示范区、跨境高端服务开放发展先行区,形成更多国家级首创试点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支持高新区、空港经济区与自贸区昆明片区联动发展,推动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保税物流中心高质量发展,抓好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跨境金融创新与合作,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高标准服务保障好COP15,持续放大COP15国际传播效应,大力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和展览活动,做强南博会、旅交会等品牌会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和会议目的地城市。深化国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合作,发挥好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等平台作用,打造“主场外交”成员城市,增强国际资源“聚集效应”。

(四)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提层次。加快发展以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磷化工转型升级,积极发展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及磷酸盐产品;以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为重点,促进钛盐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化工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促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昆钢、云铜、云铝和滇金等重点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冶金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重塑卷烟工业新优势,促进卷烟结构调整、品牌升级。要推动新兴产业扩规模。做大做强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和石化新材料,做精做优金、银、铂等稀贵金属新材料,锗、铟、镓等光电子微电子材料,以及半导体、绿色能源等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3D打印材料、石墨烯、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智能终端设备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流仓储成套设备制造等产业,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要推动特色产业创优势。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研发能力强的铜材、铝材、硅材加工企业,开展高端深加工业务,锻造“绿色能源牌”精深加工长板。加快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高质量推进寻甸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大力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持续培育昆明市绿色食品“10大名品”,推动“绿色食品牌”迈向价值链高端。深入推进“旅游革命”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强化文化、现代农业、体育、康养与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名品,加大对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重点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确保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500亿元。要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变革。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数字产业,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智、芯、光”数字产业集群,确保到2025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推广“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加速冶金、化工、烟草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提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创意设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发展,确保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要推动产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围绕重点产业全面推行“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交互增值,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园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构建多点支撑、特色明显、协同并进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至3000亿元的园区达到5个,超3000亿元的园区达到2个,为全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五)整体推进大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享誉世界的“国际大健康名城”。构建产业全覆盖、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标杆和窗口,确保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要加快培育健康产业。发挥云南白药、昆药等企业的带动效应,推动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等品种二次开发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促进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发展。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沃森生物为龙头,加快推动新型疫苗研发生产,打造国家级生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加快保健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研发生产,培育形成一批行业的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支持高端仿制药、首仿药、新特药生产,加快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昆明细胞产业园、昆明血液制品园建设,打造“中国生物谷”,确保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要着力优化健康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老年医学、整形美容等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加快聚集国际一流的体检机构、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国际医疗健康城”建设。大力发展康复疗养、健康养老、健身康体等康养服务,打造中高端康体养生养老福地。加快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业态发展,拓展智慧健康应用场景,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全息数字人”智慧健康服务体系。要全力打响健康品牌。加快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展陈设计和运维管理,努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植物博物馆。持续办好昆明大健康国际论坛,承接举办健康主题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国际知名的行业性活动品牌。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开展“国际大健康名城”、“昆明最康养”品牌形象设计,积极传播和推广昆明健康理念、健康标准、健康产品,大力提升健康昆明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吸引力。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效能治理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市域治理水平,努力让全市各族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加美好。

(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促进城市功能升级和布局优化,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要全面优化城市功能。高标准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控制规划,前瞻性谋划好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空间利用。完善市政道路网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轨道+公交+慢行”公共交通体系。科学布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营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坚持“房住不炒”,持之以恒稳房价、增供应、优结构、提品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全面提升城市形态。以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十大工程”为抓手,切实解决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用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城市美学塑造春城风貌。规范美化城市家具,统筹抓好地下综合管廊、标识系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连片开发、整体集中推进方式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妥善处置烂尾楼问题,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品质形象。要全面改善城市运行管理。深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数字孪生昆明”工程,统筹推进“城市大脑”、“街镇中脑”、“社区小脑”、“小区微脑”建设,推动“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盘活城市资源资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精心打造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及小城镇,加快嵩明、宜良、富民等地撤县设市(区)步伐,提升东川、禄劝、寻甸等地城镇化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坚持以城带乡,加速农村城镇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二)擦亮“中国春城”品牌,努力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美丽城市。要优化美化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并管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加快构建“一带四区、两湖六脉、多点保育”的市域绿色生态空间。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和落实林长制,强化林草资源保护,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完善城市生态隔离带,加快建设景观各异、类型多样的公园体系、绿化体系,打造绿意盎然的春韵城市。着力构建城市花卉景观体系,积极举办国际花卉展、花文化高峰论坛等国际性花事活动,加快把斗南花卉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的花卉市场,打造缤纷多彩的花园城市。要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高原湖泊,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目标,在治湖理念、治湖措施、治湖体制机制上来一场革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扎实有效抓好湖泊保护治理。加快“环湖造城”、“贴线开发”问题整改,加强流域空间分级管控和水域岸线管理,加速推进人口和产业退出湖滨生态区。全面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大牛栏江、小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强化依法治湖,健全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河(湖)长制,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水平。到2025年,确保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外海水质达到Ⅳ类、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力争阳宗海湖体水质达到Ⅱ类。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强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系统研究、科学谋划,支持东川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力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探索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严格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保体系。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严控“两高”项目发展,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倡导文明健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兴、风尚好、民心聚、人文美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炼叫响昆明城市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加快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和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支持宜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打造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要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保护好文物古迹、革命旧址、历史建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多维度展示和弘扬古滇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高原湖泊文化,培育“一圈、一环、一轴、一带、一廊”历史城区文化展示区,着力打造“一都三名五城”品牌。把翠湖片区与圆通山、祖遍山、五华山一体规划、整体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聚集区。对盘龙江沿线进行全要素规划、全面整治提升,着力打造昆明最靓丽的景观带、文化轴、慢行道。要高水平建设中国文创名城。加快推进文创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VR/AR、创意设计、电竞直播、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鼓励开发具有创意潜力、展示昆明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办好聂耳音乐周、创意昆明、昆明民族时装周等系列活动,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巩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成果。支持以民族文化、时尚元素、异域风情为特色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和文化交流,鼓励各类文化社团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创名城。

(四)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均等化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区域共富、城乡共富、群体共富、物质精神共富。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推广区域教育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模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提高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让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享受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造和能力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高中教育资源薄弱县普通高中补短板,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办好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专门教育、高等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推进“双减”、“双升”,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要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深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和区域均衡布局。常态长效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及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要构建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五)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打造高效能治理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昆明样板。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安全韧性,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加快建设全国基层治理标杆城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广“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实施社会建设“六大工程”,确保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大力推广“刷脸就行”工程,提升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积极防范化解地方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昆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反恐防暴、扫黑除恶斗争,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持续巩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增进团结的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更好履行职能,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党外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把昆明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名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推动形成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强大合力。

五、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持之以恒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以党建新成效引领昆明各项事业大发展。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等计划,常态化开展宣传、研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二)织密建强组织体系,促进基层党建质量整体提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的坚强战斗堡垒。优化组织设置,建强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抓好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党建工作,推进“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做到应建尽建、设置规范、运行高效。健全完善城乡协作、校地共建、机关带基层、国企带民企、公办学校(医院)结对民办学校(医院)等党建融合互促机制,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深入推进智慧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在村(社区)深入开展“五个先锋”创建活动,有效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提高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质量,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从严从实,提升党员队伍能力素质,注重关心关爱党员,推动党员强能力、促发展、当先进、立标杆。

(三)统筹干部选育管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着眼事业发展需要,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锻造堪当重任的骨干力量。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认真做好2022年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素质培养体系,把思想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强化干部实践历练,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在重日常、抓经常上下功夫,动态掌握干部实际表现,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推动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落细落实,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方式方法,建立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和不担当不作为负面清单,对基层干部给予更多理解支持,让苦干实干的干部得到激励和关爱。

(四)强力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以贯之管党治党、一刻不停正风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基层减负松绑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精准施治,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狠刹违规吃喝歪风,让新风正气不断充盈。把监督融入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之中,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加强对“一把手”、领导班子以及新提拔干部的监督,确保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实事求是运用“四种形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深化政治巡察,精准有效用好问责利器,推动以“惩处极少数”为基础向“管住大多数”拓展。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保持重拳惩腐的高压态势不减,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不断夺取新阶段反腐败斗争新胜利。

(五)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管党治党常态长效。坚持用制度管根本、用制度管长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上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制度机制,清除过时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填补制度空当。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严肃查处执行党内法规打折扣、搞变通或者选择性执行等问题,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四责协同,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推动知责明责、履责督责、考核问责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同志们,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披荆斩棘的攻坚力、善作善成的真本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公选王推荐参加云南遴选的考生学习>>>

【2021云南昆明公务员遴选考点】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刘佳晨)

【2021云南遴选重磅考点】云南省领导干部会议在昆召开:王宁同志任云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2021云南遴选重磅考点】王宁在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机关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

本文地址:http://lx.gongxuanwang.com/kdjj/lxsskd.html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云南昆明遴选重磅考点】王宁:做好两大文章 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

下一篇: 【2021云南昆明遴选重磅考点】一图读懂昆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