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王忠林)!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2-01-20 阅读: 2864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复习资料。跟公选王一起来看看202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啥吧!

宣传图2.png

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2022年湖北省直遴选笔试复习资料】湖北省历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大汇总(2010-2021)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省长王忠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湖北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严峻考验,面对“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面对“补回来”“追回来”的艰巨任务,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圆满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交出“全年精彩”答卷,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9%,总量迈上5万亿大台阶,达到50012.94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排名重回全国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7%,分别比预期目标高4.8、10.4、4.9、10.7个百分点。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湖北经济强势复苏重振。

——支点功能实质性增强。一主”“两翼”进一步壮大,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达到3.01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第一位;武汉达到1.77万亿元,襄阳、宜昌超过5000亿元,分别达到5309亿元、5022亿元,全省1个近两万亿、2个过五千亿的龙头带动格局基本形成。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荆荆铁路、沿江高铁、西十高铁等6条高铁加快建设,新建在建高铁里程历年最多,“米字型、十通向”高铁枢纽网加快构建;亚洲最大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建成校飞,“双枢纽、多支线”航运格局加快形成;省港口集团挂牌运行,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新增中国电建装备集团等总部企业133家。总投资过百亿元项目97个,历年最多。湖北的经济牵引力显著提升,向着建成支点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100户、达到14500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2%。“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光谷、隆中、三峡等9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企业效益明显改善,41个工业行业大类39个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7%。财税质量明显提升,在大幅减税降费情况下,税收收入增长33.1%,占比达到78%,创18年来最好水平,质量齐升成为湖北发展的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破题成势,实现战略性重组、革命性重塑。新增市场主体114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7家,均为历年最多。资本市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上市公司20家,比上年翻了一番。企业增值税销售开票金额增长26.2%,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外交部蓝厅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产生广泛国际影响。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华创会、汉交会、楚商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活动52场,历年最多。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796个、总金额3.8万亿元,分别增长30.4%、37.7%,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4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4.8%,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达到5374亿元。经济活跃度、开放度明显提升,湖北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民生福祉更加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2%,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93.8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39.1万人,为历年最好水平,实现了较快增长、较低通胀、较好就业的多重目标动态平衡。打赢局部疫情歼灭战,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好防控效果,连续5个月没有新增本土病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6.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过去一年,全省上下负重前行、向难求成,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疫后重振呈现新气象。坚持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抓调度、稳预期、保运行,持续推动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加快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经济保持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千方百计扩投资。扎实推进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1101个,4条高速公路建成,青山、宜都、赤壁等6座长江大桥通车,已建在建高铁实现市州全覆盖。华为、小米、华星光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一批知名企业加大在鄂投资布局。千方百计促消费。推出提振消费11条等系列措施,积极促进新型消费,扩大县乡消费,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增长25.9%。发放4批湖北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超过50亿元。克服疫情影响,全年接待游客5.4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50亿元,恢复程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左右。千方百计稳企业。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强化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新增减税降费300亿元以上。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166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115亿元。有效破解缺芯、缺料、缺煤、缺柜、缺工等难题,我省是全国4个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份之一。

(二)着力推进发展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开创新局面。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动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科技强省立起“四梁八柱”。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制定“1+4”科技政策体系,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初见雏形。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数量居全国前列。新增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精细爆破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30个、全国第4。新增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获批国家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入运营,武汉超算中心开工建设。涌现出超快激光器、400G硅光芯片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等2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新晋院士8位,总数达到81位。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黄石、荆门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创新发展生力军。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5%,突破2000亿元。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聚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形成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架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新增黄石、孝感、随州、仙桃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总数达到10个、全国第3。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京东方10.5代线、联影医疗器械等项目建成投产,“武汉造”卫星下线,东风岚图、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迈瑞医疗等项目加快建设,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规模达到2万亿元。新建5G宏基站1.85万个,总数达到5万个,实现5G网络县城全覆盖。实施企业技改提能行动,完成工业技改项目6342个,技改投资增长37.9%。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总数达到25家。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科研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3.2%,武汉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经开区、十堰经开区列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万亿元、增长7.9%,贷款余额6.7万亿元、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6%,占比达到52.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着力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支持“一主”做大做强,“两翼”主动争位,“全域”整体发力,多点支撑、协同共进的格局加快形成。“一主”“两翼”一体化步伐加快。制定三大城市圈(群)发展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整体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武鄂黄黄咸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襄十随神联合武汉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大走廊,宜荆荆恩携手建设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文旅产业联盟。139条市际瓶颈路加快建设,武汉至鄂州地铁开通运营,公积金、医保等529项民生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县域底板加快抬升。启动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推行“县直报省、省直达县”,下放行政权力120余项,县市区获得更大发展自主权。实施“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工程,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22个县市入围中部百强,66个县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长江中游三省常态化合作机制正式建立,“1+6”战略合作事项加快落地。建立鄂港合作会议机制,促进科技、投资、经贸、人才等多维度深层次合作共赢。加强与沪苏浙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援藏援疆工作。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各项政策统筹,开展省内协作帮扶,37个脱贫县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17.67万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8万元、增长32.8%。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主动仗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攻坚战,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三品一标”公共品牌402个,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500亿斤以上。潜江等3地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330个“擦亮小城镇”示范型乡镇建设有序推进,11400个示范村、整治村面貌持续改善,美丽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四)着力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市场活力得到新提升。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推动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效办成一件事”扎实推进。2149个事项“一网通办”,21个高频事项“一事联办”,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一窗通办”全覆盖,1325个事项“跨省通办”。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张表、一窗办、一日办、零费用”。政务服务办理环节减少75%,申请材料减少50%,跑动次数减少83%,办理时限减少79%,办事便捷度大幅提升。深入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修改或废止涉营商环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2件。民间投资增长2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62.1%。九州通卓尔控股迈入“千亿俱乐部”,32家民营企业营收过百亿,民营经济稳健前行。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蹄疾步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组,首批5家企业揭牌。完善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建设。实施转供电改革,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农村、供销、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能级大幅提升。湖北自贸区23项经验全国推广。中欧班列(武汉)往返班次增长97%。襄阳、黄石获批综合保税区。宜昌市伍家岗区、荆门市高新区等4地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覆盖率达到100%,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分别压缩83.1%、96.5%。湖北开放活力持续增强,正加速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五)着力推进绿色崛起,美丽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长江大保护走深走实。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30家,治理矿山298个,退耕退湖退垸还湿4万亩,完成造林196.6万亩,近千万亩禁捕水域全面实现“四清四无”。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为优,有力保证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污染治理效果明显。深化工业源、移动源、城乡面源“三源共治”,17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过去三年均值下降12.8%。协同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力有效。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统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淘汰过剩水泥产能290万吨,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1.8%。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市场配额成交规模居全国前列,湖北成为全国碳资产大数据中枢。黄冈市罗田县、恩施州宣恩县等7地新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进一步夯实。

(六)着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12%。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568项。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零工驿站”工作经验获国务院肯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7连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190.6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9万人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1.3万户、棚户区改造4.2万套、适老化改造1.1万户、无障碍改造1万户。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义务教育“双减”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万个,统筹安置随迁子女入学10万名。补充编内中小学教师1.3万名。全力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一中心、四基地”加快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面完成,建设县(市)三甲医院9家,新增县域医共体130个,配备大学生村医4777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提高30元、达到580元/人年,普通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促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大幅降价。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健康,为38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开展“两癌”免费筛查,为35万名新生儿免费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隆重举行“壮丽航程”等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四届湖北艺术节,生动展现百年党史辉煌成就、荆楚儿女奋斗故事。省科技馆新馆、省博物馆三期开馆,支持53个县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图书分馆、文化分馆覆盖85%的乡镇,建成数字农家书屋1.6万个。天门石家河遗址、孝感睡虎地秦墓等6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4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创历史最好成绩。湖北健儿顽强拼搏,东京奥运会、十四届全运会摘金夺银,创历史新高。社会治理更为有效。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做强街镇、夯实社区(村),选派驻村工作队1.26万支、驻村干部4.04万人。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民主实践,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积极稳妥做好宗教工作。国防动员、人防工作切实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务实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明显。档案、保密、参事、文史等工作扎实推进。

(七)着力筑牢加固安全防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展现新作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持续巩固。时刻绷紧防控之弦,在世界疫情严峻复杂、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坚持“四伞并举、常急兼备、精准施策、统筹均衡”,完善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建强综合流调、核酸检测、医疗救治三支队伍,压实四方责任。累计隔离境外人员17.4万人,管控重点地区来鄂返鄂人员99.98万人,登记检测入库进口冷链食品14.3万吨,有效堵住了疫情输入漏洞,做到了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推动武生所新冠疫苗扩产上市。累计接种疫苗1.2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87.45%,免疫屏障加快构建。平安湖北建设扎实推进。一体实施“打防管控建”,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施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有效处置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功应对汉江超长秋汛,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获评全国平安建设优秀省份。

(八)着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紧扣省委打造“好正实优”省份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1件、政协提案649件。编制完成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103个专项规划。提高行政效率,修订完善省政府党组工作规则、常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三重一大”决策规则等制度,建立健全周例会调度、每日工作动态、情况反馈、督查落实、考核评价五项机制,大力推行“四不两直”“一线工作法”,严督实查、跟踪问效,马上办、快落实形成风气。强化正风肃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完成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清理。扎实推进中央第六轮巡视、国家统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务实担当、干净干事的氛围更加浓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湖北一路承压、一路向好,发展立柱架梁,拼搏赢得精彩,成绩值得珍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奋勇拼搏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中央驻鄂单位,向关心支持湖北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快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唯干唯实唯先、善谋善作善成。必须始终坚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把英雄湖北、英雄人民的英雄气质转化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始终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湖北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受疫情冲击,我省近两年平均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仍处于“复元气、补损失”阶段。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恢复偏慢,部分行业供应链产业链持续紧张,钢铁、石化、传统汽车等产业面临发展瓶颈,中小微企业经营存在困难。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托幼、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磷石膏处理等生态环境问题尚未缓解,安全生产、债务风险等潜在隐患不容忽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能力不足,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营商环境中的顽瘴痼疾尚未根本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将召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省仍处于宏观政策加持窗口期、疫后恢复成势见效期、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期、区域实力整体提升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乘势而上、排难而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实现“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巩固疫后重振决定性成果,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的结果;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500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

7%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中央精神,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扛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责任的政治担当。符合湖北实际,与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相适应,与去年以来逐季回升的增长相衔接,与全省发展支撑相匹配,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有利于解决就业、保障民生,有利于激发发展势能、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符合人民期待,湖北疫后重振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定能”的殷切期望,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无论困难挑战有多大,我们都要拿出开顶风船、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意志,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在稳的前提下奋力求进、质量并进。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巩固回稳向好态势,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思想向稳增长统一、政策向稳增长倾斜、投入向稳增长集聚。更大力度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发展。落实中央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新一轮降成本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不低于1200亿元。实行“直通车式”服务机制,实施更大范围“免申即享”。大力整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行为。我们要真招实策为企业纾困解难,真金白银为企业添薪助力。更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紧盯总投资10.3万亿的11287个亿元以上项目,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交通方面,加快沿江高铁、西十高铁等15个铁路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等26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开工汉北河南垸至新沟段航道工程等6个水运项目;推动花湖机场投入运营,加快天河机场三跑道等5个机场项目开工建设。水利方面,推进碾盘山、杜家台、华阳河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工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姚家平水利枢纽等项目。能源方面,加快建设襄阳宜城火电、荆州热电二期、随州电厂等火电项目和黄冈平坦原、咸宁大幕山、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项目,实施金上至湖北直流特高压等输配电项目,推进宜昌、恩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中国电信、三峡东岳庙等10个大数据中心,新建5G宏基站2.6万个。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之关键,我们要盯着项目干、围绕项目转,以高质量项目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深入实施促进消费扩容升级三年行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构建多级城市消费梯队,支持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襄阳、宜昌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其他创建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热点。支持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开展“荆楚购物节”“欢购荆楚夜”等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武汉、襄阳、宜昌、荆州建设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硬核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着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科技金融“滴灌行动”升级版,设立省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新“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落实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发展扶持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探索职务成果赋权改革、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打造产教研成果转化联动体,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25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全力争创“两个中心”,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82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支持9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努力争创国家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襄阳、宜昌建设省域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省级以上高新区提档升级。着力培育壮大创新力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领军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瞪羚”企业100家以上。着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发挥院士专家引领作用,实施“楚天英才计划”,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优化科技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我们要让各类优秀人才近悦远来,加速把“楚才在鄂”优势转化为“楚才兴鄂”现实生产力。

(三)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在超车中变换赛道,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实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狠抓强链补链延链稳链。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建立每个产业集群“一张产业地图、一个实施方案、一位省领导领衔、一个专家团队跟进、一套工作专班服务”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51020”现代产业集群迅速壮大。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芯屏端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成全国领先的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大健康、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新高地。力争培育国家级领航企业1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家以上、市场主体100万户以上,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狠抓新兴产业培育。紧盯482个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动华星光电t5、东风本田DD30等尽快投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持续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启动30个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实施高端芯片、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一批攻关任务。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氢能、精准医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未来产业。狠抓传统产业技改。扎实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亿元技改项目1500个以上,技改投资超过5000亿元。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以上、5G全连接工厂30家以上。狠抓湖北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创建、品牌培育、品牌提升行动,叫响“湖北工匠”“匠心湖北”,做强“湖北老字号”“荆楚优品”,打造楚茶、楚菜、楚酒品牌,让“湖北制造”誉满五洲、“荆楚味道”香飘四海。

(四)坚定不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沿海”。着力构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做强做优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十堰、鄂州等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三峡枢纽联运转运、阳逻港联运等67个多式联运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武汉、襄阳等地争创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争取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建设。落实自贸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大力发展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支持鄂州、荆州、荆门、仙桃申报综合保税区。抓住RCEP生效实施机遇,推动优势产品扩大出口,货物进出口增长12%以上。高水平办好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开放交流活动,推动湖北的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开放合作路越走越宽。

(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以高水平制度供给推动营商环境革命,加快形成疫后重振新标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区域价值提升新优势。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数字赋能、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做到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就近办理。探索项目测绘“多测合一”、各类规划“多规合一”、专题评价“多评合一”、图纸审查“多审合一”、竣工验收“多验合一”,加快“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一事联办”事项扩大到40项以上。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省属国资国企做大做强。健全财政常态化直达机制。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全面提升省域金融服务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7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20家,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落实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涉企政策出台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擦亮湖北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六)坚定不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区域竞争力影响力。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全力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推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南北列阵建设,加快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支持武汉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支持襄阳、宜昌打造中部非省会城市龙头,加快打造一批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编制实施城市圈(群)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实现更多民生高频事项跨市通办。丰富城市形态,强化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县域突破性发展。打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整体战,纵深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大力发展块状经济、网状经济,加快71个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提档升级,力争千亿县达到5个、过500亿的达到18个。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县城品质提升、擦亮小城镇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实施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协同发展,深化大别山区域省际合作。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七)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三农”主动助力全局主动。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扎实推进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生猪、家禽、蔬菜、油料、水产品等初级产品供给。建设高标准农田420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保供稳价。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推动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做优潜江龙虾、京山桥米等农产品品牌。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强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守住文明根脉,留住乡愁记忆。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建文明村镇、善治村镇。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八)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决扛实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四维一体、协同推进,全力维护好我省锦绣山川、大美江湖,多姿多彩展现荆风楚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进国土绿化、湖泊清淤扩容、河湖水系连通。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大别山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支持十堰、黄冈、恩施、咸宁等地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办好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真正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九)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0万人。实施“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推进湖北青创园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落实技能与薪酬挂钩机制。持续开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职工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7万套,改造棚户区4.8万套、老旧小区3053个。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孤儿、城镇相对困难职工关爱服务。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8万户。更大力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80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5万户,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新增婴幼儿托位4万个,确保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部属院校“双一流”建设,促进省属高校特色发展。发展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扎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全面建设健康湖北。持续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全国中成药集采联盟中心,推进省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拓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覆盖面。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巩固提升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取得好成绩,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省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创建。完善文化公共设施,新改建县级文化场馆15个、示范文化广场100个。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建成广电传媒基地。举办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支持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革命文物、红色档案保护利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薪火。扎实推进平安湖北建设。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织密扎牢疫情防护网,堵住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窟窿和漏洞。盯紧重点地区来鄂返鄂人员和进口冷链食品、高风险货物等重点环节,关口前移、闭环管理。扎实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物资储备,提高基层防控能力。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稳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防范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化、实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解机制,深入化解信访积案,确保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抓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始终保持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清醒坚定,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的务实举措干事创业,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强化政治意识,切实做到忠诚担当。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汲取智慧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定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历史使命,全力推动“四个着力”“四个切实”“三个一定能”殷殷嘱托落地生根。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把忠诚担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中。

(二)强化宗旨意识,切实做到为民造福。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作决策听民声、应民意,办事情念民忧、行民盼,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坚持正确政绩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以政府工作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强化法治意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努力塑造办事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环境。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覆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强化落实意识,切实做到快干实干。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要实现“再续精彩”的奋斗目标,必须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务求取得工作实效。坚持站位要高、做事要实,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推动规划图变施工图、任务单变成绩单。雷厉风行、扎实苦干,确保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廉洁意识,切实做到勤政廉政。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精文减会,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加强干部队伍廉政教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湖北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1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中共湖北省十一届委员会十次全会: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本文地址:http://lx.gongxuanwang.com/kdjj/lxsskd.html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湖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湖南市省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下一篇: 【2022山西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林武:每开一次民主生活会,都是作了一次“政治体检”!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