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河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问题?如何振兴乡村?一文读懂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2-06-27 阅读: 1085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更好服务推进“十大战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跟公选王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吧。

宣传图2.png

公选王提醒参加河南遴选的考生,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2022年河南省直遴选复习资料】历年河南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汇总(2010-2021大家还可以注册公选王遴选网会员,更方便备考学习。

公选王按:4月1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河南“十大战略”“1+10+N”系列讲座中“10”的第五场——“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讲座上,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题作专题辅导。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的重大指示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以来的“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展开,这可以从历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看出。

201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20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02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省“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河南视察,并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讲“三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河南考察,把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 “四个着力”之一,明确指示河南要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叮嘱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6个要”的明确要求,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2019年9月1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视察,在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提出“两个更好”即“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并再次嘱托河南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2021年5月12-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河南视察,对我省加强水源区保护、做好移民后续帮扶、抓好粮食生产、发展中医药、培育特色产业等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我省夏粮生产情况,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告诫我们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的关心重视,为我们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二、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连创新高,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加强“三农”工作组织领导一是扛牢乡村振兴重大责任坚持党领导农村工作,持续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等5个涉农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并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和有关省领导任副组长,市、县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形成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级领导继续分包脱贫县,联系乡村振兴示范县,分类推进30个示范引领县、43个整体推进县、34个巩固提升县。二是着眼全局统筹部署。聚焦乡村振兴,连续五年出台省委一号文件。省十一次党代会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作出专题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颁布实施。组织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关于支持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施意见,对4个重点帮扶县强化政策扶持。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18年农林水预算支出1001亿元,2021年达到1149.6亿元。累计交易宅基地复垦券1.42万亩,为脱贫县筹集资金26.74亿元。安排政府债券282.6亿元用于乡村振兴,推广PPP模式吸引635亿元长期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四是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采取年终督查、指标考核、群众评价等方式,考核结果作为省辖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政策试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是粮食产量总体稳定。坚持党政同责狠抓落实,将播种面积、产量分解落实到市县。全省夏粮总产760.64亿斤,单产890.86斤/亩,均居全国第一位。面对夏秋特大洪涝灾害,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年粮食产量达1308.8亿斤,连续5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面积达到16158.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二是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1.02亿亩以上,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844.52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034万亩。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成750万亩、累计建成7580万亩。开展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回头看”,做好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整改问题机井31.6万眼)。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郑麦379、周麦36年应用面积分别突破900万亩、500万亩,成为豫北强筋麦区主推优质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4.1%。

(三)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稳定生猪产能全省生猪存栏439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0万头,生猪出栏5802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外调生猪及猪肉折合生猪2758万头,同比增长58.8%,外调量全国最多,“猪粮安天下,河南贡献大”。二是加快肉牛奶牛产业发展。实施粮改饲试点县75个,新扩建500头以上肉牛规模场78个,新建扩建300头以上奶牛场11个,千头以上奶牛场存栏和奶产量占规模场比重分别达到66%、73%。三是优化家禽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年家禽出栏11.2亿只,禽蛋产量达446万吨,居全国第2。四是抓好蔬菜生产。重点推动50个蔬菜生产大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设施蔬菜,蔬菜面积2600万亩,产量7428万吨、总体保持稳定。

(四)加快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40个优质专用小麦县、72个优质花生县、37个食用菌县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二是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开展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1%、6.2%。三是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行动,以小麦、玉米、花生、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创建“双汇”全国肉制品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延津优质小麦、泌阳夏南牛、信阳浉河茶叶3个全产业链典型县。四是强化载体建设。累计创建8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06个市级、9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6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首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创新种业发展。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周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加快建设,“中原农谷”启动规划建设,创建2个国家级、8个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4020份,新审定小麦品种118个、玉米等秋粮品种102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二是发展现代农机装备。高水平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加快发展农机装备产业。(2021年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32亿元,补贴农机具79717台(套),受益户61448户,带动投入27.91亿元)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3%。三是建设数字乡村。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村庄等“一村九园”建设,现有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30个、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项目3个。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一是持续实施“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开工9项,完成投资229.7亿元、占下达投资计划的96%。对15个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投资4.3亿元、占总投资的91.39%。建立五级河长制、四级湖长制体系。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排查问题578个,整改销号571个。二是加快国土绿化。建成黄河生态廊道3.66万亩。建立五级林长体系,新完成造林258.46万亩、森林抚育182.8万亩,建成森林乡村1233个、森林特色小镇91个。三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突破40%,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8%、82%,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

(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出台《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13个重点任务专项行动方案。一是编制乡村规划。区别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城郊融合、搬迁撤并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管理。2094个乡镇成立乡村规划委员会,12995个村庄形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初步成果。二是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城乡交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建设、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等一体化行动和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均等化行动。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达100%,全省17.9万个具备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9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自来水普及率91%;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97%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76.9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创建“美丽小镇”500个、“四美乡村”9200个、“五美庭院”183万个。

(八)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建强基层组织。高质量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一肩挑”占比99.73%,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7.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上升10.4个百分点。开展“万名支部书记大培训”,省级举办14期、培训3480人,市级举办39期、培训9372人次。开展“百村引领、千村争先、万村提升”示范行动,新创评省市县三级基层党建示范村5200个。二是完善治理机制。98%的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95%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99%的村建立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管理等制度。持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明确村级“小微权力”事项43项、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32项。三是建设平安乡村。全面开展“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村(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雪亮工程”深度应用。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省平安乡镇村数量动态保持在80%以上。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推进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4个、实践所2221个、实践站32734个,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900余家。规范农村地区宗教场所、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处置农村宗教事务。50%以上的乡镇和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济源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出台《河南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推动建立规划、审批、建房管理、风貌培育、执法监管一体化管理体系。稳慎推进巩义、长垣、孟津、宝丰、新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二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整省推进试点任务,清查核实集体资产总额328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02.26亿元。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4.9万个有集体经营收益村比例74.2%,其中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村比例43%,集体成员累计分红33.8亿元。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培育农民合作社19.5万家、家庭农场26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服务覆盖1599万农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达69.3%。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育高素质农民20万人以上。四是统筹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推进粮食储备制度改革,完成年度省级储备轮换4.55亿斤,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改革。

(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718.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巩固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强化驻村帮扶,全省有驻村工作队1.3万个,驻村干部4.62万人。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投入衔接补助资金198.76亿元,其中省级投入32.85亿元。严格督导考评,10个省巩固脱贫成果督查巡查组持续开展督查指导。二是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监测对象应纳尽纳,落实好“三保障”、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等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去年识别认定监测对象21.2万户66.8万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7万户24.5万人。三是发展富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帮助脱贫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加强消费帮扶工作。产业项目投入衔接资金113.48亿元,小额信贷余额109.95亿元、惠及脱贫户34.79万户,销售帮扶产品759.89亿元。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72%的脱贫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去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4499元,增长13.2%

我省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农民收入低。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8元。全国排名第21位、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与农业大省地位很不相称。一是经营性收入增长较慢。粮食生产占比较大,我省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73%,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产业质量效益较弱,产业链条较短;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利益联结不紧。二是工资性收入对增长支撑不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还不充分,农民创业就业渠道较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第二大的短板。三是财产性收入长期较低。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有经营收益的村34961个,其中5万元以上的占全部行政村的43%,10万元以上的占全部行政村的19.4%。

(二)农业发展效益低。一是整体效益还不高。种植结构不优,粮食作物占比大,单位面积产值偏低。产业结构不优,特色农业发展不充分。农产品结构不优,品牌农产品占比小。空间布局不优,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不紧密。我省土地产出率4388.5元/亩,远低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农业强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有2.3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二是发展质量还不优。农产品加工业虽然体量大,但产业链条较短,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20%左右,60%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仅为2.5:1,欧美日发达国家普遍在3.5:1左右。三是支撑体系不完善。制种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服务保障功能不强。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秸秆资源利用率91%,主要以还田为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0%,尚未实现商品化利用;主要农作物肥料、农药利用率41%,而发达国家为60%左右。

(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一是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农村供水规模化程度低,全省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有1382处,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总数的7%,受益人口比例不足50%。农村电网建设落后,局部地区还存在频繁停电及线路重过载现象。农村公路通达不深、通而不连,标准不高、养护不足,窄路面还较为普遍,部分路段损坏严重。乡村物流缺“点”少“链”,缺乏产地预冷和冷链运输,农村运输车辆中冷藏车占比只有2%。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基础较弱,环卫设施薄弱,转运和终端处理设施不能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需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还需要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还存在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够健全、人才不够充分、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低。

(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低。一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21年我省城镇化率接近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县与县之间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依然不小。全国百强县只有7个,排名最前的新郑市只是全国第52位,无论是上榜数量,还是上榜位次,都与我省作为全国第五大经济体不相称。三是农村集聚资源要素能力弱。农村地区存贷比还较高,更多资金还在流向城镇,资金仍然是突出的瓶颈制约。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健全,信贷手续复杂,贷款利息较高。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还不高,撬动作用还不充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获取贷款难度较大、额度较低、费用较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可以说,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三、新发展阶段河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省政府于2021年底制定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总体思路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以推进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做到乡镇工作“三结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重大布局构建一区两带三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布局。一区”,就是建设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覆盖100多个县(市、区),占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90%;重点是打造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撑全省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两带”,就是沿黄和南水北调干渠沿线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包括沿黄25个县(市、区)和南水北调沿线(含水源地)24个县(市、区);重点是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优先布局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在绿色农业发展上走前头、作表率。三山”,就是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涉及44个县(市、区);重点是发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五个明显提高”,即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质量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五个走前列”,即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上、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在乡村建设上、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家园”,即: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畜牧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重大任务,一是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建设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强蔬菜、油料等产业,巩固提升产业优势。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实施五十百”工程,培育面、肉、油、乳、果蔬5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以小麦、玉米、花生、猪、牛、羊、禽、果蔬菌茶、中药材和渔业10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100家左右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建成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三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重点是实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四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是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六大行动,打造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周口农高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代种业强省。五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点是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绿色统防统治等项目,打造沿黄和南水北调干渠沿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六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逐步赶上全省农民收入水平。七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是实施十县百镇千村”工程,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每年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0个美丽小镇、1000个四美乡村”。八是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重点是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做法,抓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九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关键一年。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去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来应对经济社会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做好我省“三农”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两个确保”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既是政治责任,也是首要底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积极打造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粮食安全产业带河南核心片区,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一是守牢耕地红线。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2亿亩以上。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做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二是稳定种植面积。(我省地处平原,绝大部分耕地是永久基本农田。这些永久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我们将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三是做好地力提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分类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今年实现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打造5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沿黄地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打造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今年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四是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实施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整合组建种业集团,聚焦重点品种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积极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将我省打造为现代种业创新高地。五是强化农机装备支撑。设施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聚力解决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设施装备短板,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和研发制造。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落实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等农机,推动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机推广应用,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着力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安全和高效农业相统一。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种养规模,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达1600万亩以上,油料种植面积达2400万亩、其中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以上,茶园面积达170万亩左右,优质林果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食用菌产量达180万吨左右,水产品总产量达93万吨左右。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构建现代畜牧养殖体系,做强生猪产业,做大草畜产业,做精家禽产业,做优饲草产业,建设畜牧业强省,到2025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500万头。以卢氏、淅川、温县等县为重点,建设一批豫产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今年发展到550万亩。二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业。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加快实现我省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转变。坚持三链同构,突出项目为王,实施“五十百”工程,培育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产业集群,构建小麦、玉米、花生、生猪、肉牛肉羊、奶业、家禽、果蔬菌茶、中药材、渔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100家“链主”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重点抓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预制菜等,实现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提升绿色食品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实施绿色兴农行动。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农业,实现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产品绿色原料基地建设,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力争达到43%,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完成9000亩湿地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打造1000个森林乡村。四是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到2025年农业地方标准达到600个以上。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到2025年绿色食品达到5000个以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到2025年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使精深加工比例提升到22%。五是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实施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提升河南农产品竞争力。重点围绕面、肉、油、乳、果蔬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精心呵护品牌,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加大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讲好品牌故事,推动更多“豫农优品”抢占高端市场,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1500个以上。六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我省“三山”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文化资源丰富,要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民宿、文化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始终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要妥善处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系,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确保政策举措和工作力度只加强不减弱,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一是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细落实“三保障”、兜底保障等帮扶政策,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深化市县、校地、村企、医院等结对帮扶。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对有资金需求的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应贷尽贷。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化管理,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好网络销售平台作用,拓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持续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在精准确定监测对象上下功夫,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应纳尽纳。坚持“一户一策”,对每户监测对象明确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精准帮扶。特别是对去年因灾致贫和因病和其他突发严重困难致贫或有致贫风险的农户,单独建立台账,重点加大帮扶力度。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严格把握监测对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及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达到60%以上,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继续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等优惠政策,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支持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以“一户一人”为底线稳定转移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力度,扩大持证覆盖面,以提能促就业促增收。四是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加大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选派科技特派团,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措施,加强安置社区治理。

(四)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去年我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省委提出要认真检视、深刻反思、狠抓整改,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一是全面查弱项补短板。认真总结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事故教训,认真落实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整改意见,针对防汛救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风险意识、工程措施、预报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信息报送等方面,全面开展防汛救灾查弱项补短板工作,加大工程性措施组织力度。要优化招标流程、施行简易审批,强化资金保障,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水毁工程修复及162座病险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72处防汛风险点、地质灾害排险除患等工作,在6月底前全部高质量完成。二是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统筹发挥好水库调蓄防洪、城市供水、优化生态的综合作用,按时完成引江济淮、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等工程。加快贾鲁河、双洎河、金水河、袁湾水库、郑开同城东部供水、蓄滞洪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开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郑州西水东引工程。积极争取昭平台水库扩容、黄河贯孟堤扩建、引黄涵闸改建、观音寺调蓄工程、汉山水库等项目早日立项、早日开工。开展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桃花峪水库、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等项目前期论证研究。三是提升抢险救灾能力。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制定超标准洪水应对方案,健全完善应对方案体系,在全省整体方案基础上,坚持一流域一案、一市一案、一县(市、区)一案、一乡镇(街道)一案、一村(社区)一案,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系统联动、有备无患。完善紧急避险专项预案,将紧急避险作为应急处置重要内容,在整体方案专章部署的同时制定专项预案,科学明确避险对象、避险组织、避险时机、避险场所、避险路线,完善避险指令系统、指挥体系,落实落细避险人员生活保障、组织服务等工作,确保提前避险、安全避险。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按照应急管理领域,优化完善各级应急部门班子结构,建立全领域、全要素专家队伍,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等加强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强化物资储备、预警预报,全面提升抗灾减灾能力。四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两年基本见效、三年巩固提升”要求,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2个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落实,今年年内完成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受损城乡住房、水毁水利工程和能源、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恢复重建任务。

(五)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去年,我省已出台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今年重点是抓好落实一是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结合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等因素,充分把握乡村发展趋势,以县域为单位,明确村庄分类和布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年底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万个。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注重保留历史文化传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合理安排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科学安排各项建设时序,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坚决避免盲目无序建设,防止建了拆、拆了再建,避免资源浪费。二是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新增1000个公交化运营行政村,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村镇延伸。分区域推进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工作,在完成50个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启动10个县的供水项目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提升县域内城乡管网互联互通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全面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三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达标。发挥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作用,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规范,完善提升县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四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用半年时间彻底扭转农村脏乱差局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改厕,提升改厕质量和后期管护服务,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全年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0万户。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建管并重,污水处理率达到36%。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推进保护区内774个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建设,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0个美丽小镇、1000个“四美乡村”。五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发展,新建农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1万个,基本满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测绘地理信息与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应用,推进高标准农田、生猪养殖等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果(菜、茶)园、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实施数字政务工程,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积极承办2022数字乡村大会。六是加强改进乡村治理践行乡镇工作“三结合”要求,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建设堡垒工程,开展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推进农村婚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整治非法宗教活动,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教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紧紧围绕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济源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抓好巩义、孟津、宝丰、长垣、新县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好确权、赋权、活权制度成果。全面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用地管理,保证建筑质量。把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抓手,指导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把小农生产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二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更好地盘活农村资金资源资产,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全省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达80%以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壮大集体资产,提升发展能力,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水平更高、联农带农能力更强。三是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省委提出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事关我省治水兴水大计。水源是前提,重点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水权是基础,重点是积极开展水权确权试点,探索构建权属清楚、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水利是根本,重点是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市场化方式,健全政企协同发力的水治理体制机制;水工是支柱,重点是千方百计提高水工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水务是主业,重点是以水务统好水源、水权、水利、水工,加速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四是加强农民持证培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年完成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和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持证任务50万人次。持续大规模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等人员持证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制订农业农村领域技能培训和评价标准,加强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逐步实现农村劳动者应培尽培、应评尽评、应取证尽取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打造知名劳务品牌、“豫农技工”品牌。同时,我省还将统筹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农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事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一日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省农业农村厅将牢记领袖嘱托,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河南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2河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一文读懂河南如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2022河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河南为何要再造优势?又如何再造优势?

【2022河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一文读懂河南县域经济何以“成高原”!

【2021河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来了(楼阳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国家在武汉有重大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下一篇: 【2022浙江纪委遴选重磅考点】浙江纪委工作报告(全文)!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