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遴选网导语]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制造业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找准定位、在世界经济版图重塑中抢得先机,必须深入理解和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制造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然而,目前各类主体的创新行为尚未实现有效协同,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各类主体的目标不尽相同,价值取向有差异;
●组织管理、分工定位、利益协调等机制还不健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交流互动不充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没有形成合力;
●协同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培育。
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在全球范围整合创新资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培育新增长动能,很多国家积极推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等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促进制造业创新资源的全球整合、高效利用和系统优化。我国也应放眼全球整合资源,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基于制造链打造创新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应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内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创新政策,在全球范围盘活用好高校、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应从价值链重构的角度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打通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个高端攀升,由单纯制造产品向更多分享产业链价值增值转变。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等专业服务,充分整合利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加快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加强技术创新链条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有效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推动形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2016年,我国建成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它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和动力电池的需求方、技术研制方、产品制造方等组合而成,实行企业化管理,致力于协同创新。未来,应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聚集全社会创新资源,突破信息“孤岛”,加强知识共享,推进重大共性基础性研究。
●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发展除了需要科技、人才和资本支持,还需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