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工信遴选考点】推动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双融双赢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7-09-04 阅读: 2107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生产性服务业是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赢”战略的重要路径。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个文件明确了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时序和路径,是我们打造现代制造业强国的行动指南。

经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该文件对指导服务业创新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服务业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这个文件提出的“推动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互促共进”,既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找到了新思路新路径,更是抓住了推进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牛鼻子”。

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构建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支撑。纵观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历程,以及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成功发展的诸多案例,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生产性服务业是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赢”战略的重要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生产过程日益碎片化和专业化。过去的30多年,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渗透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组装和制造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但规模大、附加值低、品牌缺失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价值链的上游(如研发、设计)和下游(如市场营销、品牌)的高端环节。这种格局如继续下去,我们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

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对这个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要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对制造业的嵌入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含量,实现“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协同制造”,攀升价值链的中高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依然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发展重化工业和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对于上述争论,站在不同的角度也许都有其道理。但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演变的客观规律,以及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观点更可取、更现实。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必然催生对服务产品投入的大量需求,加之制造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服务化进程将明显提速。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既是这一时期重要而华丽的一跃,也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诸多矛盾的重要出路

比如说,服务业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数约是重化工业的2.5倍,从而化解了我国多年来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增长不一致的矛盾。这几年,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回落到6.8%左右,但就业问题总体解决不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服务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此外,服务业对能源的消耗也远低于制造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每创造1万元的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是制造业的25%。因此,我们要鼓励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总之,这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一种“双赢”战略,既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国找到了新动能,也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扩展了新空间新出路。

▉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融合渗透和广泛应用,正引发服务业创新升级,并使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对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全球服务业和工业已经表现出与以前明显不同的本质特征。

一方面,工业产品的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并且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还要消费大量的互补性服务,工业将逐渐向服务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服务业的制造化现象日渐显著,服务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从而提高服务业规模经济和生产率,在一定程度克服服务业领域长期以来被业界诟病“低效率”问题。比如服务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形成全产业链。

一些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研发、设计、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又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总之,企业的内部结构都在变化,制造业企业不只是进行纯制造活动,服务企业也不是只进行服务活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制造和传统服务的概念。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扥新型制造方式不断涌现并加速普及,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正在迅速消失,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日渐凸显

总体上看,未来中国的企业内部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制造业企业不只是进行纯制造活动,服务企业也不是只进行服务活动,在产业边界被逐渐打破的同时,产业间建立在细化分工基础上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既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日益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需要彼此支撑、互助共赢,推进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互促共进和双赢发展。

▉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双赢”战略的结合点

(一)制造服务化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也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主要力量。当前,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博弈,最凸显的问题就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素成本的持续攀高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升级提出的新挑战。那种拼资源消耗、依托低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已适应不了新型工业化要求,也跟不上全球产业演变步伐。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许多制造企业倍感压力,正在寻找新思路新突破。制造服务化转型就是其中重要的选择。

随着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产品开发、改进、销售、维护、回收等服务性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制造服务业产值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70%。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56%的企业从事服务业。在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美国通用电气“技术+管理+服务”模式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企业总产值的2/3以上,而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则已完全转型为全球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推进制造服务化,当前要着力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做强做专制造业的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支撑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企业。

二是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在最终产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务元素,实现产业链服务化。不断强化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要善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除为客户提供自产主体设备外,还提供设备成套(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础、厂房、外围设施建设)等,同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由设备的制造厂商提供设备的维修、检修、升级、改造,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

(二)服务型制造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服务型制造能力成为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及利润主要来源,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移,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即以生产过程为主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趋势。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一项任务。这次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文件《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5)》又再次强调“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序推动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可见,制造与服务双向融合问题、服务型制造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

推进服务型制造,当前要着力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加快形成“互联网+生产服务体系”。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主要表现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趋势,成为工业4.0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商业模式上也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云制造等。

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由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趋势,注重“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渗透,把互联网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加快形成“互联网+”生产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二是加快打造一批高端服务型制造基地是提升我国服务型制造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依托制造业发达地区及周边区域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着重拓展制造服务业领域,围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吸引相关产业链的企业集聚,提升制造业价值链。

从单纯生产物质产品,到产业链延伸、向服务综合方案商转型,或者走服务型制造道路,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必须跨越的“坎”。我们主张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走服务型制造到道路,绝不是以放弃制造业或者所谓的“去制造化”,而是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实施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赢”战略的政策建议

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赢”战略核心要义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其理论基础是产业融合。既然是“双赢”、是“互促共进”,就要努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张皮”的问题,要把它们有机粘合起来,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创新出一种鼓励产业融合的政策体系,寻找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发展生态商业系统。

一是树立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战略思路。鉴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产品定义和统计分类,不要过度纠缠于服务业和工业差异,而是深刻认识到服务业和工业日益增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树立服务业和工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双轮驱动”的战略思路

二是明确产业融合所衍生的交叉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则。产业融合所产生的一些交叉行业,如电子商务、网络文化产业、物联网等,往往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因此,需要协调监管部门,对市场准入、监管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明确,尽量遵循底线思维,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避免政府过度干预,鼓励产业融合可能产生的新业态新服务自然成长。

三是制订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税收政策。产业融合因涉及不同行业,这些行业可能涉及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需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积极制订并实施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和各类交叉行业等特点的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细则等。如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网络支付的税收政策等。

四是构建有利于产业融合的公共环境。发展因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需要良好的公共环境:智能交通产业需要政府开放实时交通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电子病历需要卫生、医院等多个部门的配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需要开放知识产权数据库;电信增值服务需要对大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进行管制等。因此,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业融合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

五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走集聚发展道路,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政府意志不能代替市场行为;也要发挥政府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等。

六是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随着制造和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和突破,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现有人才不适应性的问题越发凸显。产业融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逐渐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比如,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修改高校高职等人才培养机构的课程与教材,增强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推荐阅读】

【工信遴选考点】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遴选公文写作•习近平讲话稿】习近平: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演讲)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组织遴选考点】如何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

下一篇: 【国土遴选考点】国土资源管理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