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资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过去5年,我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幼儿)达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近7000亿元。”在教育部9月6日召开的第七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了学生资助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公选王遴选网为您梳理相关内容,方便您学习。
▉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5年来,财政、教育等部门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
●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奖补”的原则实施政府资助,幼儿园和社会积极参与;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生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地方政府资助为主,学校资助和社会积极参与;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和顶岗实习为补充;
●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补偿代偿、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
据介绍,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其中,财政资金重点解决全局问题、一般性问题,学校资金和社会资金重点解决局部问题、特殊问题。
“任何一名学生,只要家庭经济困难,不管是长期性经济困难,还是临时性、突发性经济困难,都能享受得到相应资助,确保了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政策目标上实现了‘应助尽助’。”赵建军说。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5年的完善和发展,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据赵建军介绍,过去5年,我国不仅建立起了中央、省、地、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而且建立起了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资金分担机制,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经济发展程度、教育层次等因素实行资金合理分担;同时,还不断创新,建立起了精准资助、资助育人、资助宣传、绩效考评、监督检查和集中发放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5年来,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示范引领下,全国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实践,不断丰富学生资助体系。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完善和修订了各学段资助政策,进一步扩大了资助对象的覆盖范围,形成了梯度资助的政策体系,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特困供养人员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有区域特色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资助力度;河南省推行中职学生资助资金“统一办卡、集中发放”制度,并逐步探索建立“规范用卡、深度监管”资助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发放精度;福建省建立“中职学生资助信息网上公示管理平台”,实现对网上公示、数据审核、信息查询、数据核查、报表汇总、投诉举报等多项业务的网上办理,有效加强中职资助的精准管理……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月分析学生食堂就餐数据,通过‘隐形资助系统’生成当月‘生活援助预警线’,再将预警线下的学生名单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对比,及时发放‘隐形资助’。”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蒋一分享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资助的经验。
“资助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了学生资助工作依法推进、公平公正。只要家庭经济困难,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在哪个学段,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找得到组织,都能享受得到相应的资助政策。”赵建军说。
▉资助内涵不断发展丰富,资助育人功能凸显
“5年来,学生资助内涵不断发展丰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资助之路。”赵建军说,目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发展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复合型体系结构。
“普惠”以免学费为主,体现了公益性;“助困”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为主,体现了公平性;“奖优”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为主,体现了激励性;“引导”以基层就业国家资助、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主,体现了倡导性。
事实上,过去5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发展完善,已形成了经济资助与体质改善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并在提供直接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在校吃不上热饭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发展形成了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的资助理念,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学生资助逐步构建了“扶困助学─立德树人─唱响中国梦”这一新的资助内涵。
5年来,全国各地各校以学生资助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纷纷启动了各种形式的“资助育人”创新实践,以培育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山东省积极建设“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新模式,深入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系统培养教育项目”;贵州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策划组织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将学生诚信教育贯穿高校育人教育始终……
“清华大学坚持将价值引领有机嵌入资助工作,实现了资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清华依靠院系党组织,形成了在秋季学期开学时、助学金发放时、助学金发放半年后的三次谈话制度,安排校系师生连续18年开展受助学生家庭走访,聘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担任资助政策宣传大使,传递青春正能量。
▉学生资助助力脱贫攻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推动改变了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面貌,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为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建军说。
据介绍,过去5年,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各阶段教育的发展。在学生资助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64.5%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77.4%。“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2016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85%提高到2016年的87.5%。推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30%增加到2016年的42.7%。
学生资助作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自然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育、财政等部门全面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部署,将建档立卡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一个都不少”,同时给予最高档次的资助标准。
“部分地区和学校专门针对建档立卡学生制定了专项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力度。比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现建档立卡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青少年儿童接受学前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给予在校生活补助。”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说,不仅如此,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还激励了一大批贫困学子成长成才,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投身农村教育和国防建设,扎根基层和艰苦行业,在引导高素质人才流向国家人才紧缺行业和地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中央部属师范院校累计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师范生;国家投入30.65亿元,引导了28.46万名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国家投入53.95亿元,鼓励了42.53万名大学生应征入伍。
“目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框架基本完善,今后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抓落实。”田祖荫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学生资助法治化建设、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以及健全和完善资助育人机制三项工作。
田祖荫解释说,在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法治化建设方面,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资助法律法规体系,使学生资助拥有一套科学公正、系统完备、操作性强的制度与程序,明确政府、资助管理机构、学校、银行、学生等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明确划分学生资助经费保障责任。
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方面,我国将全面推进精准资助机制建设,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四个精准”的目标。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不同个体的受助需求实行差异化资助,进行精准帮扶。
“在着力健全和完善资助育人机制方面,今后我国将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载体、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田祖荫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国将打造资助育人平台,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为受助学生创造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模式;抓好资助育人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