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文化遴选考点】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注重创新发展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7-09-15 阅读: 2536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发展出来的独特精神价值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美好的审美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品格,构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灵魂与精神生命。

面向时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的力量,激发中华美学对人类未来、未知、未能之存在本体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要立足于全球化发展格局和全新的文化场境,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重构做出中华民族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一)为什么要注重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中国哲学。中国人摒弃了主客体分立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形成了明显分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乾父坤母,阴阳化育,人和自然是“亦师亦友亦爱亦一亦神”的关系。人在自然中,自然在人中,人是精致的微自然,自然是放大了的人。大自然不是人极力要征服、改造、分析、实验的对象,而是人需要敬畏、尊重、热爱、学习、融入、归依乃至实现自由的理想场境和身心家园。

如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不是战胜一切、唯我独尊,而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一哲学精神造就了中华文明重审美的文化特质,并贯穿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演进和儒释道等各家学说中,也广泛渗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文学、绘画、书法、中医、饮食、园林、建筑、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具体生动、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写意传神、阴阳化育、涵化融通、和谐共生、感悟直观、情理交融等艺术追求,以及融入其中的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天地精神、无我精神等,都是中国人自然价值观的艺术呈现和审美阐发。

从历史上看,中华美学精神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体系性,也具有开放性、融合性和生长性,并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面向时代和未来,中华美学精神需要直面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类科学认知体系强力扩张的形势下,在“古今中西”的文化交融激荡中,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古雅清新”的精神气质、“自由自然”的精神价值、“和而不同”的精神结构在人类文化新格局中大放光彩。

今天,科学认知体系和由此衍生的技术系统、工具系统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其负面作用和异化功能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当生物工程、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等向主体自身领域肆虐进军时,人自身存在的稳定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挑战,令人们对人类未来忧心忡忡,甚至悲观失望。

一方面,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模仿自然甚至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声言,未来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

另一方面,个体呈现出物质化、机械化、同质化、碎片化的趋向。个体的沉沦与本体的疏离破损作为科技至上论的结果已不能被忽视。

人类要想摆脱这一困境,放任科技、迷信科技已不可能解决问题。未来理想社会是按美的原则建构的社会,审美规律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规律,审美境界将成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汤因比在谈到艺术的本质时说,“如果我们彻底放弃这个现在被忽略的、最初的沟通和联系方式的话,我们大概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茫然无措的境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以审美的力量解答心灵归属的问题,对现时代人们心灵的渴望给予真正的满足,给焦躁孤独和漂浮的灵魂以意义和价值的安顿,对于人类困境给出审美层面的回应和引导,为人类未来的精神价值体系的生成和重构做出应有贡献。

(二)如何理解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在“力量”这一艺术价值向度上,给人以超越现实的特殊力量,以审美的方式创造力量、传递力量、获得力量,让人从审美活动中感受到无限的力量。“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凭画手夺天山”,我们可以从吴昌硕这样的书法作品中汲取傲视苍穹、气吞山河的伟大力量;我们可以从潘天寿绘画中体悟雄豪超拔的力量,他即使画一只小小的翠鸟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傲劲健、超逸凌人的力量;“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我们还可以从杜甫这样的诗歌中想象和感受郁郁勃发、涤荡尘埃的力量。

中华美学精神在“永恒”这一艺术价值向度上,塑造了一个个迷人醉人的意象和意境,让人们实现对时间链条的超越,极大地延展了生命时间,丰富了生命时空。艺术可以把瞬间变成永恒,让人的存在摆脱了时间链条的束缚,使时空中美好的事物能够流传、再现和随机涌现,让时空中有限的生命存在可能延续到肉体消逝之后,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与不朽。难以设想,如果没有艺术,历史时光中那些动人的故事,何以能以美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世界中来,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美丽瞬间又何以能延续到未来社会时空中去。艺术可以让主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时空中自由穿越往来,体验不同的生命情味和存在境遇,扩充生命价值的天地和内容。

中华美学精神在“广大深远”这一艺术价值向度上,通过绝妙的艺术手段,让人们实现空间维度的超越,其表现方式常常令世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中国古代的艺术家特别善于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无处用心、计白当黑,在有限的物象和符号中呈现无限广大的世界和无尽的生命情味。以审美的方式把不在场的无限空间笼于艺术天地,让人目极八荒,独步古今,澄怀观化(黄宾虹语),从而使人的生命崇高伟大起来。

古往今来,各类艺术在空间的构成和塑造上使尽了浑身解数,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美学风貌。刘勰的“隐秀说”认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深刻揭示了艺术以有限的形式蕴涵广大深远存在的美学本质。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则通过对虚实、有无、黑白、大小、形神等对立要素的绝妙处理,因小见大,逸笔草草,于方寸尺幅之间,尽现大千世界。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种生命精神。它在“生命”这一艺术价值向度上,丰富了人们生命存在方式,体验到独特的生命情味和意蕴,获得超越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生命力量、生机活力、生活情味,使人发现和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中华美学精神注重主体生命的精神传达,追求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融通与一致。谢赫论画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一直被誉为中国书画的最高标准,其实质就是生命精神。齐白石作画“为万虫写形,为百鸟传声”,画一个草虫都愿它生机活泼。通过激发情感和想象,艺术带着人们建造并进入了别样的生命世界。这是有别于现实的、功利的世界,也有别于科学、技术、概念和逻辑世界的,是充满感性和形象的审美世界,是令人沉浸的情感世界,是人的自由自然的价值世界。

中华美学精神注重建构主体的完整性和自由自然个性,引导有限的生命个体超越自身奔向类存在乃至总体的宇宙精神,展现了总体性的价值向度。金圣叹说:文字只要从一片心地流出,便正看、侧看、横看、竖看,具有种种无数美妙,任凭后来何等才人,含毫沉思,真是临摹一笔不得也。人的艺术活动是人最自由、最具个性的精神活动。风格千百种,形式各不同,一切艺术个性呈现服从于主体价值表达和审美感受,只有挣脱了外在的束缚,让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渴望和感受独立表达、自由呈现和个性发挥,伟大的作品才可能产生出来。肉体生命逝去后,个体的精神生命便以艺术为载体,汇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中,随着人类的命运变迁而流传和沉浮,并走向未来。

(三)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立足于当前文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即高科技、互联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等五个方面,实现其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特别要注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挑战技术,技术启发艺术。现代科技正在推动着艺术格局的嬗变,催生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离开了现代科技,当代艺术已经寸步难行了。形态各异的网络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向我们展示无限诱人的艺术前景,更是按照传统艺术思维无法想象的。

2016年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拍摄一场足球比赛,让机器自动去捕捉精彩的足球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手持具有超强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透过物联网与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与合作,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就可以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今天机器作画、机器演奏、机器写作也日益逼近人的艺术水平。明天,机器会不会取代我们今天艺术家的所有艺术创作,断然的是或否的回答都为时尚早。

未来的美学前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无限的可能性,中华美学精神如何在这样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传承,除了以彻底的底气和勇气去包容创新之外,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为此,我们要特别增强面向开阔的世界视野、深沉的战略眼光和宽广的人类胸怀,只有放到世界、人类和历史的宏观坐标系中,我们才能找到它的真实定位和时代价值。我们应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明所积淀孕育出的最完备、最成熟、最充分、最典型、最持久的文化形态。中华美学也是这个文明母体的产物。必须进行时代的转换后才可能焕发更大更新的生机与活力,才可能更好地与现代文明接轨。

【推荐阅读】

【文化遴选考点】发展中国设计文化 构建中国本土化设计教育体系

【文化遴选考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抓好三方面融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纪检遴选考点】推进巡视巡察一体化要坚持四个“必须”

下一篇: 【教育遴选考点】吕玉刚:社会劳动要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