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受到关注。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既为健康中国建设构建起组织体系,也让健康中国行动有了具体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大幅改善。我们用持续的资源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健康产出,创造了巨大的“健康红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具有积极意义。屠呦呦、陈竺等著名医学家,都从中医药学经典中获得研究灵感。今年5月,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大健康体系,就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之所以强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有着深厚的医学学理支撑。比如,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又如运动理念,中国人讲究“形神合一”“形神兼养”,既“动以养形”又“静以养神”,达到外动内静、动静结合的效果。美国《新英格兰杂志》一篇研究文章表明,长期规律性的太极拳训练,有助于减轻轻度—中度帕金森患者的平衡障碍。再如健康指标制定和药物剂量确定,现阶段中国医疗机构采用的许多健康指标大多参考国外标准,引进的国外原研药的临床药效学实验大多通过西方人群完成,并没有在中国进行大样本、规范化的人群验证,难以照搬用于中国人。这些都说明,受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遗传背景等影响,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研究结论及标准,而要建立更符合中国人口特征的大健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所谓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护,不仅追求个体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坚持文化自信,更好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坚持预防为主,发展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全民健康方式;坚持“大数据+大健康”,对全民健康大数据资源进一步整合处理、深度挖掘中国人口的生理特征……在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就能为构建大健康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蓄积合力。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铿锵有力的宣示,传递着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扎根中国国情、围绕人民需求、面向时代需要,沿着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大健康体系,托举起每个人的美好生活。
更多卫健委遴选公务员考点,请看>>>
学习其他职位考点,请看>>>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