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肩负着“两不愁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五个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重要任务。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投入体系、项目体系、资助体系和保障体系,组织动员全教育系统力量,合力攻坚克难,推动教育行业扶贫、定点联系滇西、定点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总体上看,各高校均把扶贫工作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作为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方式,尽锐出战,攻坚克难,逐步形成了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
一是聚焦教育扶贫,助推当地教育补短板。各高校通过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帮助定点扶贫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是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各高校通过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适应定点扶贫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是开展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相关高校通过发挥医学学科专业及附属医院作用,帮助定点扶贫县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促进科技扶贫,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各高校通过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族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
五是加强社会扶贫,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各高校充分发挥社会交流特别是校友作用,针对贫困县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定点扶贫县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产品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牵头职责,督促直属高校切实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拿出符合攻坚要求的推进措施、工作力度和工作作风,坚持从严要求、真抓实干,扑下身子全力以赴帮助定点扶贫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是探索推进高校扶贫组团模式。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任务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扶贫工作也要有新的组织形式、方法措施和目标要求。接下来,我们要探索开展地域群、组团式、联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坚,认真做好高校扶贫“高质量、全方位、立体化”后半程工作。加强高校间扶贫工作的合作和交流,结合贫困地区需求,集聚部分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或匹配互补优势,做大做强做优贫困地区产业,健全和巩固优化产业链条,打造高校扶贫新品牌。
二是加大高校扶贫的人才和科技服务支撑。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更加需要人才添智助力,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力量。加大高校扶贫人才智力贡献,组织引导更多的高校专家人才关注扶贫事业、投身扶贫行业,及时总结提炼、研究宣传扶贫工作的科学理念、优秀做法、有效路径和典型经验,形成一批扶贫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案例。加大高校科技成果支撑,推动落实《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计划(2018-2021年)》,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帮助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兴业态。健全高校社会动员机制,引导规范建立高校扶贫、乡村振兴专项志愿者队伍等社会扶贫力量,有效补充高校扶贫、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三是促进高校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贫困县摘帽后,各高校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保持教育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提升教育脱贫攻坚质量,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压茬推进,组建成立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提前谋划2020年后扶贫工作、教育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相关工作,奋力写好新时期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奋进之笔”。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