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防疫形势总体向好,但仍有个别地区出现疫情,且有“确诊病例名单”“接触者名单”“转运名单”等名称的文件在网络流传,里面包括姓名、电话、详细住址、身份证号、近期详细住院情况、近期核酸检测结果、当下是否隔离等信息,至少涉及上千人。
网上流传的一些名单暂时无法确认真假,但由于里面的信息十分详细,在发生疫情的背景下,人们更愿意将其视作“真文件”。部分文件内的人员核酸检测结果标注“取样中”,但隔离方式却显示“未管控”。这类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动态变化的,但容易让人产生恐慌心理。
疫情期间,无论是进出公共场所扫码登记,还是因防疫需要进行个人信息收集,都是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是必要且合理的措施。被调查、统计人员上报个人隐私,是义务和责任,也是配合且信任相关部门的表现。
为防控疫情,以一定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关人员的轨迹、年龄等基本信息予以公布,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不可控制的范围内通过非官方渠道泄露电话、家庭详细住址等信息,名单中的人员很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歧视、骚扰和不公对待。
如果名单被不法分子掌握,还有可能被利用实施诈骗等不法行为,甚至威胁相关人员人身安全。这些隐患,可能会成为一颗具有不确定潜伏期的“隐形炸弹”。同时,也会引发有关人员对流调工作的不信任、不配合,对疫情防控造成阻碍。
此前,相关部门已公开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被窃取、被泄露。
应该讲,疫情暴发几个月以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已有多次发生,一些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罚,但类似事件却难以禁绝。这些文件到底是如何传播出来的?是否因为登记表无人看管、随意摆放,是否因为技术漏洞被不法分子窃取,是否因为相关人员保密意识不强,是否因为名单掌握范围违规扩大……
对此,相关部门要反思涉疫信息防护机制的疏漏,加强监管,完善信息收集、保护的技术及流程设计,清理、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时销毁对疫情防控失去价值的信息。同时,造成信息泄露的,要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惩戒。不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却让这些次生灾害不断蔓延!
公选王给大家推荐一份学习资料包:
【2020公务员遴选必看】公选王2020遴选笔试面试考点预测题汇总(更新中)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