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习近平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学概念或僵化的伦理教条,而有着深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儒家仁学思想的特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把握。
切身性。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突出了“己”的维度。此处的“己”并非西方哲学中的抽象自我,不是所谓灵魂、我思或自我意识。孔子所说的“己”,是有喜怒哀乐与忧患敬畏、要经历生老病死、处于劳碌或休息状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并非毫无差别的抽象自我,而是有其鲜明个性的具体自我。只有每一个“己”都在由天时和人事构成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仁才能真正被践履和成就。因此,仁并非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而是需要亲力亲为的。为仁由己,还体现为明辨是非,敢于“亮剑”。孔子敢于怒常人所不能怒。他痛斥“八佾舞于庭”的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体现了对仁道的忠实践履。当下,一些国人对负面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这就有违于仁道。
实践性。孔子每每论及仁,都不是在说仁“是什么”,而是说“如何做到”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绝非某个摆在那里的既定之物,而是需要在实际践履中建构和完善的目标。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近于仁、依于仁、安于仁。同时,对仁的实践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仁大义;人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只要是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对仁的实践。
自觉性。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见其生不忍视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自觉意识。如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基于自觉意识的恻隐之心与不忍人之心,被孟子称为“仁之端”。仁的自觉性还体现为其持续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用今天的话来说,仁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仁的实践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实践,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仁的境界。
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恢弘历史中的宝贵精神积累和储存,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应合理吸收儒家仁学思想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内核与精华,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推荐阅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