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公众的目光聚焦打假相关话题。针对舆论热议的“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向媒体表示,制假售假的个例依然存在、没有根绝,但打假形势已有明显好转。李少平代表指出,这几年从最高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到中央成立部际协调机制,都着眼于不断加大制假售假违法成本,形成有效治理的体系和制度,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
每年全国“两会”适逢“3·15”,打假是每年都不会“缺席”的重要话题,今年因马云等企业家建议“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打假话题在“两会”会场内外的热度持续升温。不独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积极探讨,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负责人也毫不讳言。从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赞同“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到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表态将继续加大打假力度,再到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找准“打假发力点”,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打假毫不松劲的决心,让人们对加大打假力度有了更大的信心。
打假越是重拳出击,越需要重塑打假共识,走出认识和措施上的一些误区,并要避免陷入新的误区。
其一,应淡化线上线下的“冲突”,不能割裂线上线下并存的现状。有人认为,线上产品假货过多,因为线上产品抽查不合格率较高,假冒伪劣比例较高,质量安全风险较高,消费者投诉率较高。不可否认,线上确实有假货存在,一些渠道和环节上还比较严重,但是不宜将板子全打在平台上。须知线上的产品也是来自线下,打假必须双轮驱动,左右开弓。追本溯源,必须紧盯线下,追踪线上假货来自何方,将假货的老巢端掉,才能取得线上线下共赢。如果只集中于某一块,而忽略另一块,势必造成亲痛仇快的不良效果。
其二,职能部门应多强化合作,实现无缝衔接,避免推诿现象。打假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无论工商部门还是质检部门,无论市场监管部门还是司法机关,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如果哪一个环节疲软了,或者存在缺陷漏洞,就可能使打假成果前功尽弃,甚至全线失守。前些年,一些地方整治地沟油,就出现了职能部门严重分割和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导致地沟油问题久难根除。殷鉴不远,要走出地沟油怪圈,需要职能部门之间多一些互相“搭把手”的意识。
其三,应避免打假手法单一、打假模式僵化、力度偏软。当前,制假售假者比以往更加奸诈狡猾狡黠,造假手段更加变幻莫测,不但消费者难以辨别,有时连打假部门也遭遇困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大数据高度发达的今天,职能部门应当与电商平台实行更紧密的合作,充分借助大数据的“天网天眼”,让假货源头无所遁形。更重要的是,亟须大幅提高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成本,力争做到“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彻底根除线下假货产业链。打假的过程就是寻求善治的过程,监管部门与企业、社会多方共治,切实提高识假、查假和打假能力,就能取得更佳效果。
“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强调。目前,公众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构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权益,已是当务之急。打假不缺共识,但越要啃掉“硬骨头”,越需塑造新共识,坚定不移地把制假售假者当成共同的敌人,决不自乱阵脚,更不能假货未除先起“内讧”。
在找准病根、瞄准靶心的前提下,政府、企业、社会需要协同作战,集中火力,才能遏制假货泛滥势头,取得一场又一场打假大捷,真正让消费者“少烦心、多舒心”。
【推荐阅读】
【工商遴选考点】解答打假 “复杂方程式” 需在治标和治本上下足功夫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