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遴选公务员笔试面试热点】公选王2017年4月遴选考试热点汇总
一、把流动儿童当成城市的孩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近日,国内首本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发布。蓝皮书全面梳理了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和政策演变、当前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等,对各地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建议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7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对流动儿童而言,在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介入程度有待提高。把已经在城市生活的3500万流动儿童当成城市自身的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生存、发展和未来着想,让他们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教育,是必然之举。
流动儿童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上的并发症。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事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在人口素质成为城市竞争力重要一环的今天,如果这部分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以更大的决心,用创新性思维和改革性举措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4.5更新)
二、刷脸取厕纸?黑科技竟用在这种小事上
近日,在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里出现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如厕者必须在机器面前“刷脸”才能取出60厘米至70厘米的厕纸,而且同一人必须间隔9分钟才能再次取纸。如此“黑科技”用在了如厕这件小事上,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无可奈何。本来天坛公园所有公厕都有免费厕纸,但总被人整卷顺走,有人甚至一天来几次。厕纸虽然不值钱,但架不住有些人持之以恒地拿。公园管理方也是百般无奈才搬出了“黑科技”。
“刷脸取厕纸”这件事充分说明,如果缺乏诚信,方便快捷就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本来根据需要自行取用是最快捷便利的,但少数缺乏公德的人迫使公园必须默认所有人都是贼,不得不采取技术手段堵塞漏洞。由于对游客不信任,公园不得不花钱买刷脸厕纸机,一台高科技机器的价格肯定比一卷厕纸高得多。而游客本来可以短短数秒就拿到厕纸,现在却要付出五六倍的时间,损失的时间也很多。诚信缺失抬高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最终导致公园和游客“双输”。
现在大中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公共厕所开始配备厕纸了,相比若干年前这就是不小的进步,意味着诚信社会的萌芽已经出现。相信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契约精神会逐渐普及,社会成员终将认识到,免费提供的公共物品代表着一份信任,不辜负这份信任才会创造一个彼此信任、无须设防的幸福社会。(4.5更新)
三、让医生的技术更值钱,患者才能真正受益
一名患者问医生:“一个心脏支架成本几千元,为什么安在身上就变成了几万元?”医生说:“要不你买一个支架回家自己安?”这段对话耐人寻味。患者强调的是物的价值,医生强调的是人的价值。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似乎都有道理。自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重点是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医疗价格问题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参加2017年公务员遴选考试的朋友需留意。
近年来,患者抱怨看病贵,医生抱怨收费低。究竟谁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站在患者的角度,看个感冒动辄两三百,做个阑尾炎手术花费五六千,怎么能说看病不贵?站在医生的角度,一个专家号14元,一次针灸才4元,阑尾炎手术费二三百,切肺癌手术费七八百。按照同等时间付出的劳动,医生的收入还不如洗脚工、理发师。问题究竟出在哪?关键是医疗费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技术劳务价格严重偏低,而药品、耗材的价格普遍虚高。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核心是改变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切断医院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逼迫医院从卖药品、卖耗材向卖技术、卖服务转变,让医生靠技术获得体面的收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从源头上节约医疗费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疗价格扭曲,医生就会诱导患者多吃贵药、多放支架、多做检查,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只有让技术更值钱,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患者才能真正受益。(4.5更新)
四、环保数据造假又添“奇葩”案例
近日,环保部派出机动督查组到7地开展专项督查发现,安阳一家公司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竟然为负数。这显然有悖常理,定是有人动了手脚。即便是误操作,也可推测出这家企业平时对待监测数据的态度。
数据造假,危害甚巨。监测数据是环境执法的基础,造假不仅干扰环境执法决策,也影响老百姓对环境治理的信心,与当前对环境违法高压打击的态势可谓背道而驰。如何遏制监测数据造假?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落实信用惩戒,让环保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扩大公众监督参与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被誉为“铁齿钢牙”的新环保法实施,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各地强力问责,地方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等,为各地环境保护的严格执行带来有利契机。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认识还是不到位,嘴上说重视、行动跟不上,执法的手偏软,给了违法者以可乘之机,留下了漏网之鱼。对于这样的案件,除了追究涉事企业责任,恐怕还要查查地方管理部门是否存在执法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织密执法的网,不再“按下葫芦起了瓢”。(4.5更新)
五、权威声音如何才能掷地有声?(泸县中学生死亡案)
近几天来,四川泸县太伏中学一名学生突然死亡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泸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泸县”通报:“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意后尸检检验确认”。但这一结论,没有终结人们对于学生死亡原因的探究。
为什么这一原本可能并不复杂的突发事件,会逐渐发酵升温、引发舆情,最终演变成公共事件?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为什么不少人并不信服,反而各种传言乱飞?这几年,地方政府回应公共事件的能力大有提升,无论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是搭建“两微一端”,信息公开的力度日益增大,贴近群众的努力显而易见。但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新平台背后的旧思维恐怕并未完全转变。面对突发问题,管制大于引导、被动多于主动、对立多于对话、回避多于回应的情况还所在多有。一封堵,将良性沟通的渠道先堵上了,再张口,信的人就少了,以致最终出现四个盖子盖五个水壶的手忙脚乱,演变成“千斤撬四两”的大动干戈。
泸县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旁观者做出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为时尚早。透过一系列类似的事件我们当前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在化解舆情危机中,管理部门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极怠惰、后大动干戈的被动境地。要掌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及时满足公众正常的信息需求,公断才能服众,权威声音才能掷地有声。(4.6更新)翻页继续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