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期>>>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265)——风物长宜放眼量
更多精彩请看>>>【2017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101-200)
习大大的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出自】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清·曾国藩
【释义】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是清代曾国藩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浅显易懂,是说: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这句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深思熟虑,深入思考。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因为,无论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还是对直接经验的学习,要想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涵养,就必须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让知识之间融汇贯通,实现对事物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而事物的表象都是多变的、不稳定的、甚至有时是歪曲的、虚假的,只有事物的本质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是可追寻其规律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古人所讲的“道”,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本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古人还讲“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即学习的根本在于思考。而且这个思考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深思”,就是不但要探究“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对经验的学习可以“是什么” 的问题,但是要知道“为什么” 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任其表象如何变幻,都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最终判断。因此,经过深入思考得出的对于事物的本质的判断是相对稳定的;反之,不深思而对于事物表象的认识是容易变化的,故而说“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旨在勉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下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入思考,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不能蜻蜓点水式的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