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遴选网2019公选遴选热点周周讲(16)
从遴选角度学《平“语”近人》(4)
——家和万事兴
童教授
2018年11月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当中引用了这句古典,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第四集关注的就是“家风”。那么,作为遴选考试,我们怎么择其重点、掌握要义呢?
一、一“家”之言君须记
习近平关于“家”的论述有哪些重点?
(一)关于重视家庭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同样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家与国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曾分离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国情怀、家国逻辑。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就是常言,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那么在重视家庭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两个方面:
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榜样和楷模,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景仰。打开我们的历史,有无数古圣先贤,他们秉持“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的信念,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自觉地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不朽诗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也曾经涌现出了无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些感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后的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口饭做了军粮,最后一块门板做了担架,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那是保家卫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精美呈现。
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梦才能实现,才能梦想成真。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所以,对千百万个家庭来说,我们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关于重视家教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引用“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古典。
“爱子,教之以义方。”这个是出自《左传》的,“方”就是道,“义方”就是道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就是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那就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应该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关于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所以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要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第二,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不教,父之过”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严格家教的案例。我们今天熟知的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都是古人严格家教的案例、典型。古人说的严父出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好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子孙后代。
(三)关于重视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016年的12月12号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引用这句古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容易懂的。直译过来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一个“积”字,积就是积累的“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量变会促成质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这“余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这个余庆就是,往上说、往大里说,家庭要为国家培育栋梁。那么往一般的普通人家说,那就是这个“余庆”首先是家庭里涵养出来的和睦之气。而这个和睦之气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安心地颐养天年。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么“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殃”又指的是什么呢?往大处说,历史上的悲剧不少。杀父弑君,家庭不睦的;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妻离子散的。那么再往小处说,那种小的矛盾积累在一个家庭里,它会让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愉快。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地度过这一生。而我们知道,其实生命来得多么宝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最基础和最坚固的,它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底色。正直、善良、有崇高追求的父母会培养出来积极上进的好孩子;而那些好吃懒做,惯于偷奸取巧的父母就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没有上进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重视家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第二,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第三,良好的家风靠培育。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等方面,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的价值。那么这些家风、家训,让他们的儿孙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他鼓励我们,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
二、党规深处有“人家”
关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有关规定有哪些?
此部分作为纪委监委部门的遴选考友,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学习、不可马虎!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