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很容易发酵为网络“爆点”。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才能有效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然而,如今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民众对某些部门、某些事件提出质疑后,涉事方的回应非但没能澄清疑惑,反倒引发了次生舆情,甚至连回应者也成了舆论焦点。
当前,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网络上各种声音纷繁复杂,任何与疫情有关的事件,都获得了数倍于平常的关注度。关注背后,有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心和重视,也有对于一些问题的焦虑与质疑。面对公众心中的疑问,有关方面不能选择性回避或惧怕推诿。
疫情当前,只有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才能真正化解疑虑、聚力战“疫”。但是,结合近期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红会物资分配效率”,还是“防疫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违规发放口罩”,涉事部门的回应都没有很好地平息质疑,反倒引发了新的质疑。
为何及时回应,却仍受质疑与热议?
首先是回应缺少细节。没有细节,再及时的回应也难有说服力,只能让人更疑惑——这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最近不少地方发布疫情信息的方式,就给一些不会与公众沟通的部门“打了样”。比如,在充分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将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等详细公布出来,既能让人信服,也有助于其他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其次是回应中有太多空话、套话。面对公众质疑,一些人顾左右而言他,用空话、套话来回应,这是应对舆情的下下策。那些看似滴水不漏的“车轱辘话”,貌似稳妥、安全,实则“漏”掉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那些传递不出多少坚定与真诚信号的空话、套话,怎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同?
再次是回应“不拘小节”。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任何一次“不拘小节”的失误,都可能消解互信。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回应公众质疑,形式其实都是次要的,只有坦诚认真以待,才能令人信服。如果回应网民质疑的公文,连日期都写错,岂不是自己给火上浇油?
大疫当前,唯有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才能为社会减压,为战“疫”赋能。互信氛围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关部门面对舆情时的反应速度、回应的态度与信息的“含金量”。用细节和事实消除误会、用坦诚的态度承认错误,才是面对质疑的正确方式。
【公选王推荐阅读】
【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2020中央机关遴选面试预测题(1)】发布会领导口误怎么办?舆论危机如何处理?党员干部如何做?
2020中央机关遴选面试预测题解析:如何组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