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主播管某因屡次从事低俗直播,被直播平台永久封禁。网传视频中,他为求流量,不惜在直播时喝别人的漱口水、用洗脚水拌面,甚至把女性踩在脚下,种种画面不堪入目。
靠低俗恶俗等内容博取眼球、赚取收益的网络主播被网民称为“流量乞丐”,他们往往在直播中打色情“擦边球”、无底线蹭热点、靠“比狠”来哗众取宠……网络主播的此类行为污染了网络环境,一些行为甚至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
媒体评论:引导正确价值观
人民日报:提升治理效能,前提是提高认知水平。这意味着,打赢网络净化仗,铲除滋生“流量乞丐”的土壤,需要解决认识问题、明确价值导向。
“吸睛即吸金”是短期流量效应,难以久长。事实上,一些“流量乞丐”就是看到赚快钱的好处,才在镜头前变得“动作走形”。就像有人说的,人红了,但尊严没了。这种畸形的名利观、价值观,误把出丑当出彩、把反常当正常、把迎合当亲和,从长远看是在“自我限流”。“流量乞丐”们是时候作出改变了,提升自我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把握“流量窗口”,才是从“网红”到“长红”的正途大道。
光明网:“别让‘流量乞丐’成‘打不死的小强’”。拉黑后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这无疑消弭了主播黑名单制度的威力,大大降低了违法违规直播的成本,纵容了“流量乞丐”卖俗扮丑的行为。对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通过“大数据”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平台间协同作战,确保被拉黑的主播在警示期限内无法重新注册,坚决杜绝用小号“重生”、跨平台“转世”。对于管理失范、纵容违规复活的平台,严肃追究其主体责任,责令其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取消平台运营资质。
《工人日报》 :“流量乞丐”出现在直播间里,但问题在直播间外。当前,仍须对症下药,斩断“恶俗流量”的产业链、利益链。要在压实平台责任上取得实质进展,敦促其重构涵盖全流程的利益生成机制。同时,要建立跨部门、多领域、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共同抵御“流量乞丐”对网络空间和文化的侵噬。
《北京青年报》 :治理“流量乞丐”需落实行业禁入准则。把屡禁不绝的低俗、恶俗的网络主播,纳入全行业、跨平台的“黑名单”中,向各个平台、社会和主管部门公开主播违规信息,平台在主播注册审核环节要严格把关,网友对这类主播要加强监督,有关部门要督促平台落实行业禁入制度等。如此一来,被封禁的网络主播就很难再换账号、换平台继续低俗了。
(摘选自光明网)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学习:
遴选面试预测题及答案:某奥运冠军家变成网红打卡地,你怎么看?
2021遴选笔试材料分析题:为博出位无底线,网红乱象如何整治?
更多精彩文章不断发布中,欢迎备考遴选的考友们注册本网持续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