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16北京市直机关遴选复习资料】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5-14 阅读: 10309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是2016年北京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重要复习资料,参加2016年北京遴选考试的考生一定要多读细读。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制定。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编制。

第一篇 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第一章 站在历史新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响治理“大城市病”攻坚战,圆满完成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成功举办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新台阶。

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坚持以首善标准提升“四个服务”水平,首都核心功能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坚决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发布修订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006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实现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逐年下降。区域差异化发展态势明显,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地区和城南、西部、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功能性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的动力,首都经济在保持平稳增长中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消费拉动型经济特征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0年的6340.3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产业服务化、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75.5%提高到80%左右,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兴消费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1+6”政策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技术交易额和创业投资额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大力气补齐环境建设短板。多措并举、多方合力,重拳治理大气污染,压减燃煤近1400万吨,核心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淘汰老旧机动车183.2万辆,淘汰全部黄标车,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8%。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生态空间大幅度增加,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05万亩,建成11个滨河森林公园和158个城市休闲公园。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实施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永定河“五湖一线”成为首都的一道亮丽风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干净。

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持续治理交通拥堵,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218公里,总里程达到554公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首都市民喝上长江水。基本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陕京三线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能源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鲁家山垃圾焚烧厂等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处理。全部完成中心城骨干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完成中心城77座下凹式立交桥区积水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等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六项社保待遇标准与“十一五”末相比平均增长68%。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同步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3所、中小学校200所,分别增加学位10万个和19万个,全市养老床位达12万张,建成10个区域医疗中心、38个区域医联体,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岁。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大力实施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更多家庭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439项行政审批事项,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商事制度改革和“营改增”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出租车和垃圾处理价格、公共交通票制票价等价格调整平稳实施,投融资、财税、国资国企、科技、教育、卫生、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三届京交会,服务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790多亿美元增加到1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双自主”企业出口稳步增长。开展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批33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中非合作论坛、亚信非政府论坛、园博会等一批重大活动和重大会展成功举办,亚投行、丝路基金总部落户北京,成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都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五年;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治理扎实攻坚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在北京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首都工作方向。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实施,为北京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引领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各方面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二章 把握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为北京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支撑。从自身发展看,北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前景更加广阔,转型升级发展的潜力巨大。特别是中央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部署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更加深刻的结构调整,倒逼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北京自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出现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创新优势发挥不够,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综合分析判断,北京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继续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奋勇前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三章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任务,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北京篇章。

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等重大原则;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基本要求是:

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尺,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使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

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使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今后五年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成果: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四环路以内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8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6%左右,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就业更加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住有所居”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实现现代化,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高于82.4岁。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率高于95%,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4%,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成为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第二篇 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北京“大城市病”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功能过多、过于集中,带来人口过度集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城市运行成本高、经济社会各种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十三五”时期,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进城市内部功能重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以首善标准做好“四个服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优化城市区域功能

优化城市区域功能要服从和服务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以优化首都功能配置为主线,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推进各类区域差异发展、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和新城共同支撑的格局。

一、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

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

坚持调整疏解与优化提升并重,集中力量实施东城区、西城区301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项目,推进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区。积极推进朝阳区、海淀区内涵、集约、高效发展,优化完善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功能,为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承载空间。促进金融管理、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人口密度,控制建设规模,提高企事业单位在城六区扩张的门槛,促进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环境整治,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增强平原地区功能承载能力

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平原部分,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首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和“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也是面向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要发挥区位条件优、发展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缓解城六区功能过度集聚的压力,逐步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承接和集聚国际交往、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更好地支撑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三、强化山区生态涵养能力

山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主要功能是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要坚持把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继续推进山区搬迁工程,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加强森林抚育,进一步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因地制宜提升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建立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有序承接中心城疏解的部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要客观认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符合城市转型升级的一般发展规律。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区别不同情况,综合施策、有序推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统筹增量存量,创新政策机制,严控人口规模,推动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更好地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一、严格控制增量

强化源头管控,坚守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控增量、控住总量,为调整疏解存量留足时间和空间。

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严格执行、不断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建立增量控制监测及评估机制,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在全市区域内严禁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严禁新增高耗水农业,严禁新建和扩建除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网点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未列入规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

严控新增教育、医疗及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严控在京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严禁在京审批或升格新的高等教育单位,严禁增加现有在京高等学校占地面积。严控医疗资源过度集聚,严禁在五环内新设立综合性医疗机构,鼓励和支持五环内现有医疗机构向外转移,严禁东城区、西城区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严格控制在京新设或迁入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严禁京外中央企业总部迁入北京,严控新增的其他总部企业在城六区集聚。

二、有序疏解存量

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要求,分层次、有梯度推进存量功能疏解,带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和人口疏解。

坚决调整退出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就地淘汰一批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机械、印刷等污染较大、耗能耗水较高的行业和生产工艺,加快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退出任务。按照更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支持一批存量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城六区特别是东城区、西城区制造业生产环节有序退出和转移疏解。依托“4+N”产业合作平台,引导和推动一般制造业龙头企业新增产能、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向京外转移疏解,推进企业在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

控制高耗水农业生产功能发展。有序调减粮食生产面积,加快退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粮食种植,有序调减畜禽养殖总量。

有序退出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引导和推动区域性农副产品、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仓储物流功能外迁。积极推进服装、小商品、建材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快向周边有较好集聚基础的地区集中疏解。2020年全市区域性批发市场调整疏解和业态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实现关系城市运行和保障民生的蔬菜、粮油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方式转变和业态升级。

推动教育、医疗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把教育资源调整疏解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结合起来,推动部分市属高校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向外有序疏解,鼓励央属在京高校到外地合作办学。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办分院、对口支援、共建共管等方式从城六区向外疏解和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

稳步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有序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

三、强化政策支撑

统筹规划、政策、标准、管理、服务等措施,健全倒逼和激励机制,有序推出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

实施全域空间管控。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空间管控,集中建设区集约高效,限制建设区减地增绿,生态红线区严格管控,形成“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机制。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实施减量化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和集约高效利用。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分区域控制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严控城六区建设用地规模。

加强腾退空间管控。系统规划使用城六区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主要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提出疏解腾退空间的管理和使用方案,确保“人随事走”,坚决防止腾退空间非首都功能和人员再聚集。

健全市场化疏解导向机制。理顺市场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完善分区域、阶梯式、差别化的公共服务、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收费政策。健全完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强制性标准。

完善支持和激励疏解政策。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相关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支持疏解单位转移和承载地建设。研究制定疏解项目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有利于功能疏解的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

四、加强人口调控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统筹利用市域与区域空间资源,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创造良好的条件。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以城六区人口减量为重点,坚决遏制人口过快增长,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同步转移,降低产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实施地下空间清理整治行动计划,严禁地下空间散租住人。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经营等行为,坚决压缩违法生产空间。

促进人口合理布局。严控城六区人口规模,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严格控制居住和产业用地规模等方式,逐步降低人口密度。推动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有序承接疏解功能和人口,抓住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机遇,适度增加就业岗位,促进职住协调。保持山区人口基本稳定。

健全人口调控机制。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坚持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双控”机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完善户籍指标管理制度,严控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制定实施与疏解非首都功能相适应的居住证制度。加快推进房屋租赁管理等立法,建立健全违法群租房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住宅出租规范化管理制度,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针对不同区域建立有利于人口调控的公共服务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

第三章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必然要求。要着眼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以功能分区引导发展方向,以布局优化提升发展质量,着力推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规划建设好市行政副中心

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发展,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在通州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突出行政办公职能,配套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

坚持把基础设施、水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扩建通州中心主力水厂,建成广渠路二期、观音堂路等与中心城的联络通道,实施凉水河生态修复工程,在恢复延芳淀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北运河湿地公园。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新建、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等方式引入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建设三甲综合医院,推动通州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中心等一批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功能疏解、城中村整治等工作,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业。加强与周边地区功能统筹,建立健全协同管控机制,避免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优化组团式布局,避免过多功能聚集。严格控制增长边界,实现与中心城和周边地区的有效生态隔离,避免集中连片。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品质。

二、加快建设功能差异的新城

按照首都功能区域优化的整体要求,依据新城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化定位新城功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功能清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新城体系,打造首都功能新载体。

平原地区新城以承载首都功能为导向,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匹配,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提升首都功能、高端产业承载力,带动所在区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中关村南部(房山)科技创新城、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及良乡、沙河高教园区等重点科教园区,进一步集聚优质科研、创新和高教资源,建设科教新城,打造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和智能制造创新聚集区,带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顺义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临空经济,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和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以北京新机场建设和南苑机场搬迁为契机,打通南中轴路,带动城市南部地区发展。

山区新城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导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环境优美、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新城。依托怀柔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会议会展活动重要承载区。抓住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机遇,带动以冰雪运动为主的户外体育活动发展,建设国际体育休闲新区。依托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打造现代园艺产业聚集区。以举办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为契机,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区。

把新城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更高效率的城市管理系统,配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科学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提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新城交通网络,强化中心城与新城的交通联络,为中心城功能、产业和人口疏解创造条件。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部分高校、医院等疏解项目落地。加快新城休闲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抓住功能疏解和布局优化调整的历史机遇,以推动大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房山、通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平谷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市功能和发展要素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加快向农村覆盖,促进高端资源加快向郊区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显著改善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按照“一绿建成、全面实现城市化,二绿建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建设,减人、减地、增绿、提质。坚决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违法经营行为,退出低端产业,防止人口无序聚集。加强建设和居住规划,探索城镇集中建设区与周边城乡结合部改造捆绑实施政策,建立健全以基本规划实施单元进行区域统筹的机制。实施新增建设用地与现状低效用地盘活减量挂钩,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旧村和“工业大院”改造,推动集体建设用地集中集约利用。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绿化面积,优化绿地结构,提升绿化质量,发挥好绿化隔离地区的生态功能。坚持改造建设与服务管理并重,补强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加强基层治理,力争将城乡结合部建成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高端、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人口有序流动的绿色生态发展区域,让城乡结合部更加和谐。

打造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增强小城镇服务城市、带动农村的功能,按照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加强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引导功能性项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企业落户小城镇,促进教育、医疗、旅游休闲和农村服务业聚集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健康休闲镇、旅游度假镇、大学镇、基金镇、高端产业镇等功能性现代化小城镇。改革小城镇建设模式,与城镇化紧密对接,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动,促进产业功能形成、发展与农民就业、生活方式转变有机衔接,将小城镇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就业、居住和综合服务中心,形成生态、生活、生产有机融合的田园城市空间。

建设美丽乡村。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实施乡村路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清运网、电网、互联网等“六网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全面实施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健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市服务管理向农村延伸,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保留村庄特色和田园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每年以不低于现有村庄15%的比例建成一批“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支持民族乡村经济发展。2020年将郊区农村基本建成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美丽乡村,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

共有8条信息1/8123456 7 8 下一页尾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16福建省直遴选笔试考点】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种意识(“两学一做”遴选考点)

下一篇: 【2016江苏省直遴选考点】罗志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