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都市圈是我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全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现代化银川都市圈,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人口人才集聚圈、产业协同发展圈、开放创新活力圈、生态环境美丽圈和公共服务共享圈,成为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着力打造人口人才集聚圈。人口密度是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银川都市圈人口密度不到全国其他都市圈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已成为银川都市圈向现代化迈进的制约因素。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实行外来人口同等享受就业、就医、入学和公共服务等政策,立足都市圈生态宜居、环境宜业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区外人口向都市圈聚集。加快完善户籍迁移政策,探索实行银川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消除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将银川都市圈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区内中南部山区人口向银川都市圈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和自发移民,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大力推动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体制机制,制定本科及以上人才见习补助和租购房优惠补贴等政策,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措施,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着力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圈。注重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都市圈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区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协商出台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协同政策,探索建立利税共享、园区共建等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避免出现低层次、水平式产业同构问题。中心城市要大力引进和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节点城市要因地制宜,推动先进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深入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宁东基地与三市的产业分工协作,依托资源优势,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着力打造开放创新活力圈。大力发展都市圈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银川综合保税区、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惠农陆路口岸等开放平台作用,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战略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依托都市圈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擦亮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招牌,深化与东部科技强省和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合作联动,想方设法吸引东部地区合作共建创新园区,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一流大学和创新实力强的大型企业设立分院分所、技术转移研发中心等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创新投入,政策引导,在都市圈内建立健全稳定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构架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创新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使银川都市圈成为引领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着力打造生态环境美丽圈。建立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推动“三市一地”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协商建立以都市圈为单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监测防治体系,加强跨区域的联保联防联治,开展环保管理、科技监测、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合作,提升“三市一地”环境监管和联保联防联治水平。加强都市圈生态用地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把都市圈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建设纵贯“三市一地”的生态廊道,实施贺兰山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重点入黄排水沟和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耕地和重污染工矿企业、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地污染治理,让银川都市圈成为看得见贺兰山、望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的美丽生态名片。
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共享圈。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集团化办学办医,提高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都市圈与周边省区医学病例、中小学学历互认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跨省区政务服务办理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同城“一网通办”,进一步便利跨省区户口迁移审批、居民身份证、机动车驾驶证异地申领、机动车异地年检、违章联网办理,建立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水平,推动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通城际公交,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城际供水等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都市圈吸纳人口综合承载力,让都市圈居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宁夏区直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