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0陕西汉中市直机关遴选考点】汉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方红卫)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0-06-10 阅读: 2109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考试内容。公选王遴选网提示您,2020年陕西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是2020年陕西汉中市公务员遴选考试重点,需认真学习。

公选王有话说,陕西汉中市级机关遴选考试6月13日就要开考了,推荐大家收藏公选王网站,不仅有往年真题可供学习参考,还有海量学习资料哦~

汉中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9日)

——2020年5月29日在汉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方红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通过视频方式列席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9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紧扣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目标,贯彻“六个三”战略部署、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经济运行稳定向好。实现生产总值1547.59亿元、增长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县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同口径增长10.4%,财政支出383.9亿元、增长12.2%。新培育“五上”企业391户,市场主体突破21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54.3%。年初确定的在2012年基础上“七个翻番”目标基本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人民币存款余额都比2012年翻了一番,旅游总收入增长了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7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7:42.8:42.5。落实1亿元奖补资金,力促稳增长。出台工业经济发展25条举措,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20个重点工业园区产值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因地制宜抓产业、树品牌、延链条,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6%、居全省第4位;开展大型产销对接活动21场次,200个农产品上线“京东云仓”;绿色农产品、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新培育部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坚持全域化推进、全业态融合、全方位服务,兴汉胜境、骆家坝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汉钢工业旅游、鲤鱼仙山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龙头山、九昱温泉开园迎客,“兴汉胜境”引爆旅游市场,全市接待游客67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2亿元,分别增长30.5%、3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25亿元、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3位。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持投资拉动,41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8.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十大工程”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陕飞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盛发钢管热镀锌焊管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全面深化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部完成;供给侧、放管服、投融资等改革纵深推进,设立5亿元企业纾困资金,减税降费13.15亿元;行政审批时间压缩30%;金融超市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正式运营,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入驻汉中,本地及外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8亿元。扩大开放合作,全年引资到位864.9亿元、增长17.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7%;出口额增长31.3%;汉中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5万人次、货运量突破2200吨,分别增长32%和91%,创汉中民航历史新高;高铁到达和发送旅客1593.2万人次。加快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0.87%、居全省第4位,实施科技创新项目91个,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3%;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76名,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2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评审,申请专利2029件。

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落实“八个一批”举措,全市所有贫困县区脱贫摘帽,10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实现64.5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909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深入推进秦岭生态环境和大气、河湖、土壤污染等专项整治,整改秦巴“五乱”问题398个;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比上年增加9天;全市优良水体达100%,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三;土壤环境总体良好。强化源头治理,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总体可控。

民生福祉有效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828元、11098元,增长8.1%和10%。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6.5万人。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职工医保与生育保险合并,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持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实现“八连升”。创建首批市级健康家庭5000个,被确定为国家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棚改6414套,分配公租房5.86万套。新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9个、城乡体育健身工程190个,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完成基层司法所体制改革。到京非访及赴省信访人次分别下降66.1%、22.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成效认可率达91.92%、公众安全感达95.53%,均居全省第2位。

汉中形象更加靓丽。“四个在汉中”建设全面启动;美丽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经济普查、森林防火、公共机构节能、审计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健康扶贫经验在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并在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上交流分享;汉中地名文化和《一江两岸因水而兴》专题片登上央视,“汉家妹子”走进央视家政春晚;“朱鹮文化展”在日本大阪G20峰会惊艳亮相;“回汉人老家、过汉风大年”新春文化活动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汉中仙毫”走进东盟7国;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全国有机大会、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全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陕西首届汉文化旅游节、中国最美油菜花节等大型节会成功举办,汉中颜值不断刷新。

政府效能明显提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干为民的氛围更加浓厚。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8.5%。“12345”政府服务热线高效运行,“市长信箱”来信办结率和人民网留言回复率均达100%,开办电视议政节目《天汉访》,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下降5.7%。年度“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满意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4位。

供销、人防、档案、慈善、残疾人、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2019年市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①建成农村公路361.6公里、占计划的103%,实现了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②建成农村饮水工程698处、占计划的249%,改善了76万人的饮水条件;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47户、占计划的110%,“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④中心城区实施断头路改造27条、打通19条,近三年累计贯通断头路37条33.4公里;⑤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76所,占计划的476%;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上线运行,并与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实时对接;⑦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1460场次,占计划的104%;⑧创建就业示范基地146个、社区工厂118个,分别占计划的146%、118%;⑨新建6个民办养老机构、5个农村敬老院、5个养老服务站、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0个农村幸福院;⑩推行“一网一门一次”服务新模式,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86.42%、超计划目标16.4个百分点,群众少跑路、办事更方便的目标逐步实现。

各位代表!迈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冲击。面对疫情,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控总要求,统一指挥、沉着应对,全民参与、联防联控,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保障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基本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广大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广大农村、社区工作者和公安干警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坚守一线,广大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群防群控,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志愿者守望相助、真情驰援、携手战疫,共同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时代赞歌,彰显了新时代天汉儿女勇毅奋楫、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主动应对疫情影响,及时出台落实对冲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基本恢复,骨干企业产能达到正常水平,支柱产业强势反弹,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好转,市场消费逐步回暖,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定、持续改善、逐月向好的发展态势。

各位代表!去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今年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汉部队官兵和中省驻汉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向支持、参与汉中改革发展建设和疫情防控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2019年,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受宏观形势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经济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出现阶段性挫顿。经过抗击疫情的大战大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汉中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工业、消费、投资下滑,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是产业体系、产业要素、产业生态、产业结构仍处于成长期和调整优化期,产业对经济和民生的支撑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活力有待提升;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社会资源的撬动能力有限;

五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干部担当意识不强、改革动力不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待进一步提振。我们将直面问题改、迎着困难上,努力给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2020年目标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重整行装谋定“十四五”、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是,我市经济结构外向度较低,受冲击相对较轻,加之投资和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及空间,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和后发优势没有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直面挑战,就一定能闯过难关、化危为机、赢得未来。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安排,紧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汉中”增长新动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巩固攻坚成果、强化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治理效能、对冲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六稳”“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扭负为正,力争回归全省第一方阵。

各位代表!需要说明的是,经过综合研判形势,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经济运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们不提具体指标,不等于没有赶超目标,而是对标省考指标,坚持底线思维、高线要求,保持目标任务不变、考核指标不变、工作要求不变,集中精力抓好“六稳” “六保”,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争取最好结果;更要认识到,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特别是对汉中而言,做大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是必须的,没有总量就无法支撑发展、保障民生,没有速度就没有调整空间,更无法变革转型、追赶超越。因此,我们必须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以下思路: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聚焦疫情冲击、产业转型、要素聚集、融合发展等难题,制定出台“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构建“1+N”规划体系,为开启汉中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擘画蓝图。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的“五项要求”,坚持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既定目标不动摇,咬定全面小康和追赶超越目标,密切关注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化率等有差距的指标,特别关注省考负面清单涉及的12个方面27项指标,紧逼加压、奋力冲刺,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坚持结果导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解决群众的难事、急事、烦心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今年已过去五个月,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夯实“六稳”“六保”基础。举全市之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实现“六稳”“六保”提供强力支撑。

落实政策保企业。对中央和省市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等政策,逐项梳理、分类打包、建立清单,上门与企业逐一见面、提供代办服务、坚决落实到位,并继续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一揽子举措,全力稳住骨干企业,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用一切可用的办法,保住经济增长的“青山”。

保产增效稳工业。减量上“补”,用好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和纾困资金,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扎实开展“千人帮千企”活动,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力促企业扩能提效,尽快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中小企业协同达产达效和上下游产销对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增量上“扩”,积极引进发展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催生一批“高、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规上企业护航行动,全年新培育“五上”企业200户、新增市场主体2.9万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平等放开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降低用地、用能、物流等成本。存量上“优”,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陕钢烧结烟气综合利用、略钢工业技术改造、华燕角度传感器生产线等技改项目,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抓好航空零组件智能制造等15个军民融合项目落地建设;深入实施“三品”工程,让更多“汉中制造”品牌走向国内外。

项目拉动扩投资。开展“抓项目稳增长”主题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485个、年度投资735.2亿元。高起点策划,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六大产业”和“四个在汉中”、乡村振兴、“两新一重”建设,高水平策划一批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新业态、新产业项目。精准化招引,主动对接重点区域,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专题招商、网络招商、委托招商,做到每月有主题、半年有观摩、年终有考核,并坚持每季度面向西安举办一次“主题招商周”活动,全年内资到位9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过程化管理,推行“项目+领导+政策+支持团队”模式,坚持专班推进、跟踪管理、挂牌督战、双向考核,确保铝合金模板系统、天然谷植物提取及保健品生产、汉中锌业弃渣综合利用等125个收尾项目竣工投产;加速推进陕飞公司X工程生产能力建设、君泰航空科技产业园、贵资丹高端金属材料、西乡服饰产业园等145个续建项目;抓紧推动汉中机场二期、城固滨江新城、330千伏西乡输变电工程等93个新开工项目;力促核医药智慧健康科创园、创智制造产业园、启迪冰雪世界等122个前期项目取得突破。链条化服务,建立项目全程服务体系,把政策支撑、平台搭建、要素保障、过程监督嵌入制度和流程;积极衔接汉江湿地等规划调整,用好容缺受理政策,让受环保、规划等因素影响的项目尽早开工;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推进重大项目市场化融资,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创新投贷联动等模式,破解项目融资难题;健全土地大收储制度,盘活存量土地,争取新增指标,保障项目用地。

升级挖潜促消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奖补政策,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推动传统商贸线上线下融合;高标准布局建设大型消费商圈和精品步行街,力促汉府长乐坊、汉京国际、竹园华府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营运。全力扩大内需消费,采取消费券、购物券、直播带货、柔性定制等形式,创新举办休闲购物节、美食文化节、名特产品网购节等促销活动,拉动居民消费,拓展农村消费;积极推进线上零售、餐饮、问诊等网络消费,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加快培育会展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着力增强消费拉动力。积极开拓外贸市场,落实稳外贸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办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物流集散中心,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让更多外商走进汉中。

(二)聚焦关键补短板,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紧盯目标、精准发力、补短强弱,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聚焦“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贫困劳动力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兜底保障,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持续推进志智双扶,深化通汉协作和社会帮扶,高质量完成剩余2.6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全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扎实开展 “三排查三清零”,对照中省反馈问题和脱贫退出标准,逐村逐户逐人平茬齐过,举一反三、强力整改、标本兼治,确保所有问题见底清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1+4”巩固提升方案,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刚性治标、系统治本,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四大保卫战”,全面推行山长制,深入整治“五乱”问题,坚守秦巴良好生态;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中心城区优良天数不低于297天;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整治和“最美河流”三年行动,新建汉江综合整治堤防30公里,加快实施13个雨污分流改造和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抓好沿江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通水运行,积极推动嘉陵江综合治理和引嘉济汉工程,确保全域水质保持优良;扎实开展土壤环境专项整治,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削减10%。深入实施系统治理,坚持多规合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修订,加快编制巴山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抓紧实施11个自然保护区“三区变两区”调整;巩固提升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总量管控、达标排放;彻底整治违建别墅,全面退出各类保护区矿业权,加快矿山生态修复;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区域绿化,严厉打击野生动物捕猎、贩运、交易等违法行为;深化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好“三生融合”之路,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兴汉新区、滨江新区等示范样板,树起生态品牌。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快财政“三个转型”,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支持市县联动发行市场化债券,推动政府举债向市场化融资转变,完成隐形债务化解任务。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网贷等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调控机制,深入整治行业乱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转型升级延链条,加快构建产业生态。聚焦转型发展,延链强链、打造集群、培育生态,着力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做强装备制造产业,立足创新引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强力推进陕飞公司特种机生产、德容航空智能制造基地、沃格尔冷藏车整车装配、万目仪电扩产迁建等项目,做大做强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提升现代材料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资源循环利用和有色一体化提炼加工,力促钢铁转型、有色做强;加快建设核工业材料园、有色全产业链材料园、富钒料绿色提钒产业化、新能源光伏玻璃、碳酸钙生产线等项目,促进高端金属、新型非金属和节能环保材料产业发展。壮大高品质食药产业,全力推进高蛋白有机农业产业园、天谷药业中药材加工及物流、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汉王现代中药生产基地迁扩建、镇巴中药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通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医药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中高端产品开发;引进大企业大品牌,振兴“白、黄、黑”酒业,积极开发高端饮用水和饮料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新松机器人、启迪科技城、西交大科技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力促智熔金属3D打印、移动ICT数据中心等项目投产达效,推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抓好LNG分布式能源、陕钢煤气综合利用发电、燃气热电联产、镇巴页岩气勘探开发、宁强至汉中天然气长输管道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

打造全产业链。编制“六大产业”产业链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上中下游企业,健全供需链接、要素配置、协作服务等延链补链机制,加快打造航空装备、汽车制造、工具仪表、钢铁有色、新型建材、有机食品、中药材、服饰、康养旅居等高端产业链,构建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做强园区支撑。加快打造经开区、兴汉新区、航空智慧新城、高新区等4个千亿级骨干园区和8个百亿级县级园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加快滨江新区等试点园区改革,采取投贷联动设立基金、组建专业团体代办服务、统筹代建厂房等措施,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完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设施,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鼓励园区设立创投基金,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园区共建产学研基地,搭建融资、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行“产业+园区+资本”等模式,强化园区企业招引入驻和配套协作,打造园区特色产业链。积极推进共建共享,组建市级园区建设投资集团,设立10亿元园区产业引导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下放土地、规划、环评审批和建设管理、人才引进等权限,打造市县联动、资源共享、抱团取暖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四)稳产保供促增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用好政策机遇,把更多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大农业定位,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共享大品牌、对接大市场。建好大产业,全力稳产保供,全年粮油、茶叶、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117万吨、4.5万吨、255万吨、61.7万吨以上;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全年饲养量达到359万头;加强资金、项目、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健全订单、入股、托管等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嵌入产业链;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科技金融等服务,推进产业化发展。树起大品牌,组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公司,建立标准认证体系,强化质量监管,着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现有品牌保护和弘扬;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品牌,积极与可相互背书的战略性企业合作,带动小农户共享大品牌之利。开拓大市场,健全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营销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互动;借助旅游推介等机遇,创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发挥农产品、中药材两个展示交易服务中心作用,与知名平台商和大品牌紧密捆绑,让“汉字号”农产品走向国内外。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进“四好农村路”、集中供水和“数字乡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30公里、实施提升工程1000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卫生厕所9万座,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县级乡村振兴规划,抓好20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镇)建设。畅通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下乡渠道,推动资本、产业、科技、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汇聚。搭建服务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支持外出人员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三权分置”模式,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以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形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村集体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入市交易。

(五)全域联动聚人气,力促旅游复苏反弹。主动克服疫情影响,坚持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季旅游、全业发展,打造汉文化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带动旅游业恢复提升。

优化旅游供给。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全方位打造以兴汉胜境为核心的汉文化体验旅游圈、以“一江两岸”为核心的游憩度假旅游圈、以秦巴山水为核心的生态景观旅游圈、以田园观光为核心的乡村休闲旅游圈、以山地水上运动为核心的健康养生旅游圈、以民俗古迹为核心的人文探究旅游圈。积极引入大型旅游开发集团和社会资本,推进兴汉新区汉文化、天汉文化公园、古路坝研学小镇、“秦岭四宝”旅游区、留坝营盘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抓好南湖、汉水源等景区综合开发和提升改造,加快紫柏山、华阳等景区创5A步伐,多点打造精品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特色民宿集群建设,新培育10户“汉家乐”品牌。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医养、体育等产业全面融合。

创新游客体验。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引入高端网红资源,创新策划营销,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办好汉文化旅游节、桔柑节、栈道漂流节、大熊猫旅游节等节会,打造一批体验性强的品牌活动和精品演艺剧目,带动旅游人气尽快回升;抓好重点景区旅游专线、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设施建设,打造慢游和快进相衔接的服务体系,让游客更有获得感。

提升旅游服务。认真落实支持旅游业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措施,采取消费券等形式,增强旅游消费拉动力;充分挖掘游客资源,打造高效化、便捷化、人性化的城乡生活服务圈,提供品质化、多元化的旅居服务,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能消费;支持发展汽车租赁,让游客便捷、健康出行;深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住宿、餐饮等行业规范管理,提升全域旅游形象。

坚持以文兴旅。积极筹办世界汉文化大会,让汉文化与汉中旅游互融互促。统筹推进市级图书馆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抓好市级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及“中央厨房”建设。加快天汉文化中心建设,完成汉中党史馆、通史馆、城市展览馆、活化体验馆、非遗精品馆布展,年内开馆迎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汉中记忆恢复工程和红色文化传承工程,加快修复中心城区西城门城墙,抓好西汉三遗址和宁强羌文化产业园、张骞文化园、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第二轮志书出版和年鉴编纂任务。

(六)产城融合增优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深入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聚力打造“四个在汉中”。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示范带动,叫响做优 “四个在汉中”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学研在汉中”品牌,围绕建设西部教育强市,加快补齐公办教育短板,推进北师大汉中学校、滨江东辰学校等品牌教育发展,支持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加快构建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用灵活开放的政策,多渠道培育引进科创团队、行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全年建成15个产学研基地。打造“医养在汉中”品牌,制订医养行业标准,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加快建设美康颐养中心、东方养老产业园、褒河康乐颐养社区、春风江南康养、朱鹮国际康养生态城、西乡福星居等示范性医养机构,带动医养产业发展。打造“旅居在汉中”品牌,积极发展“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抓好留坝民宿聚落、佛坪山居培训中心等旅居项目建设,打造山地度假、养老养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就业创业等旅居模式,让更多游客走进汉中、留在汉中、融入汉中。打造“兴业在汉中”品牌,拿出最优质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服务,吸纳高端人才和各方客商汇聚汉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多点打造众创空间等平台,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各类人才和市场主体创新创业,让汉中成为兴业热土。

加快美丽城市建设。用好棚改专项债券等政策,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新开工7个棚改项目。打通金华路等21条断头路,改善微循环、缓解主干线;启动“智慧停车”建设,中心城区新增1万个停车位;强力推进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集中供热、地下综合管廊、长林水源地、入城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下功夫解决出行难、停车难、用气难等问题。深化中心城区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天汉大剧院、信息大厦、金融大厦、国际会展中心、天汉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抓好智慧城市和5G网络建设,完善人行天桥、绿地广场、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强化出租车行业专项整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不断提升城市温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涵养城市精神,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节水型城市,让城市更有魅力。

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大力实施“一主两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领汉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加快南郑融入中心城区,统筹城固、航空智慧新城一体发展,壮大洋县、西乡现代农业,加速勉县、略阳转型发展,做强宁强、镇巴绿色循环经济,鼓励留坝、佛坪旅游强县,支持经开区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抓好兴汉新区世界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滨江新区建设“三生融合”示范区,力促汉中高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突出特色抓项目、建园区、强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5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抓好25个省市级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七)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困难挑战越大,越要用改革强动能、向开放要资源、以创新激活力。

深化关键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结构性去产能;扩大电力直接交易,工商业电价降低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完成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偿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简”和“优”上下功夫,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放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行套餐式“零距离”服务,探索容缺受理、关联审批、告知承诺、全程代办等新模式,实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用好降准降息等政策,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完善金融超市平台功能,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完成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做大做强融资担保体系,推行“融资平台+财政+金融+项目”等运作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争取更多外埠金融机构在汉开展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管理改革,积极探索以企业信用承诺为核心的审批管理新模式,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变部门审核把关为企业信用约束。深入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改革,试点推行投入产出闭环评价机制,实施全过程监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资国企统一监管制度,完成国企“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

深化开放融合。创新开放合作模式,与中省国企和知名民企深化合作,推动国(名)企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与汉中资源深度融合,实现共享共赢。深入推进区域融合,加快建设“六个中心”,积极在成都、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器,建好苏陕产业“区中园”、西安“汉中飞地”等平台,主动融入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圈,特别是加快融入大西安、服务大西安,向其要资源、要市场商机。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推进机场扩建、秦巴深山环等交通项目,建成西镇高速,积极衔接兰汉十高铁、汉巴渝北上通道规划建设,完善立体交通枢纽;设立引导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引入市场主体,全力建设“六个生产交易中心”和汉中综合保税区,做强门户支撑;加快褒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商贸、电商、快递、冷链、保税五大物流体系,促进发展要素向汉中流动汇聚。

深化创新驱动。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快组建六大产业研究分院,支持汉中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抓好清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中心、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新培育100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个省市级创新平台。发挥陕西理工大学、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机构和平台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实施高性能特种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50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搭建“三押”融资平台,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八)兜牢底线保民生,努力创造幸福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民生,切实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坚持把稳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抓好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全力以赴援企稳岗,落实好减免社保费等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多元开发就业岗位,出台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具体政策,大力培育服饰、电子加工、毛绒玩具等产业,加快发展家政、托育、养老等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好社区工厂、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更多劳动力就近灵活就业。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打造 “汉中劳务”品牌,让更多劳动力长技能、好就业;取消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搭建市场化服务平台,培育劳务经纪人和工头队伍,强化就业供需对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力促重点群体有序就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贫困劳动力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放松地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守护人民健康;积极争取抗疫特别国债,谋划实施一批公共卫生项目,筹建市级公共卫生中心和传染病专科医院,推进市县疾控中心和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强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新建和提升27所城区学校,改造76所农村薄弱学校,增加学位供给;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提升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市场运作、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引进市内外优质企业和院校共建高水平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

加快建设“健康汉中”,推进8类“健康细胞”提质扩面;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引育并举,强化重点专科、薄弱专业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动三级医院托管县域医疗机构向镇村延伸,完成西乡、宁强、镇巴3个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任务。倡导全民健身,市区共建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十四届全运会汉中场馆,办好全运会铁人三项和跆拳道测试赛;整合组建市级产业公司,培育壮大体育产业。

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行易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严格落实低保提标、临时救助和特困对象、孤儿及残疾人补贴等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公益事业发展,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和城镇弱势群体。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深化双拥共建,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5连冠和全国双拥模范城4连冠。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好危化品、尾矿库、建设工程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防汛、防火等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成4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个智慧社区、9个省级标准化社区。加强法律援助,全面完成“七五”普法,深化“法治汉中”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抓好源头预防、积案化解和重要节点信访,严控进京赴省越级上访。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行业整治,健全长效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人民满意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依法行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前行力量。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政府制度体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把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优化行政决策程序,不断提升决策水平和治理能力。强化宪法意识,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法律监督、监察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形成科学民主、高效诚信、公开透明的行政运行体系。

(三)持续提升落实效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笃定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临难不避、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力。聚焦发展难题,创新出台有针对性的精准政策,建立政策落实、效果评估和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政府决策落地见效。办好《天汉访》电视议政节目,搭建企业、群众与政府沟通互动的新平台。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履职者尽责、为担当者担当,促进干部心无旁骛谋事干事。

(四)坚决恪守清廉底线。从严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政府自身建设全过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精文简会。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有效保障,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强化审计监督,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树立清风正气。

各位代表,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毅笃行、共克时艰,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2020热点周周讲26】如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两会热点解读四)

【2020公选王遴选笔试客观题】陕西省情汉中市情相关练习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0福建省直机关遴选预测题(三):城乡融合发展

下一篇: 【2020陕西汉中市直机关遴选考点】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