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1云南昆明公务员遴选考点】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刘佳晨)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1-09-25 阅读: 1979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复习资料。公选王遴选网提示您,2021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是2021昆明市直遴选考试重点,需认真学习。

近期,安徽福建 陕西湖北昆明等地区考试公告均已发布!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公选王发布2021年9月4日云南省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2日在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市长 刘佳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昆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坚定不移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342.38亿元提高到6733.79亿元,累计增长40.6%(按可比价格计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502.2亿元增加到650.5亿元,累计增长29.5%,税收年均增幅达5.2%,占比达7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33955元、11444元,提高到48018元和17719元,累计分别增长41.4%和54.8%。

五年来,我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31.2∶64.2,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规模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9个、竣工194个,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实现量产,云内动力产值突破100亿元,北汽、江铃新能源汽车建成投产,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区块链中心(云南省区块链中心)落地昆明。浪潮、优必选等项目建成投产,首台“云南造”服务器下线。能源产业崛起,石油炼化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扎实推进,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昆明细胞产业园挂牌成立,中国中药滇中新区产业园、通盈药业生物医药基地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服务业成为转型新引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098.42亿元增加到3070.44亿元,累计增长46.3%。“旅游革命”深入推进,昆明旅游形象整体提升,七彩云南欢乐世界、融创文旅城、石林冰雪海洋世界建成开业,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7.71%,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26%。建成34个文创园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4%。恒隆广场、首创奥莱等21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中国铜业等319家企业总部落户昆明,保有税收亿元以上楼宇48幢,入驻企业税收收入总量较2015年增长1.5倍。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累计38个品牌获得省级绿色食品“10大名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546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1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

五年来,我们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按照“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现行标准下3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05万名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强化政府债务预警风险管控,加快土地出让,盘活资产资源,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累计偿还政府债务426亿元,整体债务风险持续大幅下降,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建立地方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积极稳妥处置历史案件,持续整治违法借贷活动,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滇池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上截中疏下泄”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滇池治理规划项目投资107.19亿元,省考以上25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从2015年的80%提升至100%,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滇池全湖水质从劣V类好转为Ⅳ类,实现了近30年来的最好水质。阳宗海水质恢复到Ⅲ类。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2020年达到100%,是2013年执行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以后最好水平。全面完成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修复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69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559.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62%。建成草海片区生态湿地2442亩,提升滇池外海湿地3656亩,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

五年来,我们狠抓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产能301万吨,淘汰落后产能555.95万吨。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机构由47个精简为37个。开发(度假)园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有序推进。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等15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昆明优化营商环境“123+N”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红黑榜”制度,“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市区融合发展加快,滇中新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501.11亿元增长到866.55亿元,累计增长45.5%,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提升3位。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设立运行。GMS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落户昆明,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缔结国际友城5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5座,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友城全覆盖。实际利用外资达28.9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527.5亿美元。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及芯片产业等科创中心挂牌运营,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量达78家,全社会R&D经费累计投入510亿元,年均增长11.6%。昆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滇池流域地区基本完成“多规合一”,全市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草海、巫家坝、东白沙河、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片区建设初具雏形,呈贡新区发展全面提速,晋宁撤县设区,城市格局由单中心向多组团转变。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推进44个“三旧”改造项目连片开发,翠湖周边等历史文化片区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形象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宜石、寻沾、新嵩昆等1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内环、外环“闭合成圈”,“环线+射线”骨干路网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里程606公里,总里程达116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开通运营,渝昆高铁加快推进,昆明火车南站建成投入使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总运营里程达139.4公里。长水国际机场客运航线达396条、年客运吞吐量达4800万人次以上,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全省唯一的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完成62条道路整治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荣获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安宁市、石林县获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累计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69.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68.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实施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建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全市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建制村公交覆盖率均达100%。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2%以内。“三名”工程卓有成效,先后引进清华附中等22所名校来昆合作办校30所,本地名校领办、举办、托管145所学校,增加优质学位23万余个,高考一本上线率由18.26%提高到29.13%,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89年提高到11.05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21家高端优质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建成国家级卒中中心5个、胸痛中心4个、创伤救治中心3个。市第二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市公立医院实现三级甲等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0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岁。通过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合昆明马拉松赛、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等国际性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7.29万套,完成17.9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平安昆明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圆满完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2015年的85.07%上升至94.95%。圆满完成安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16年以来,先后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两年上榜央视“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与此同时,第四次经济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工青妇、红十字会、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防气象、档案市志、港澳台侨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特别是秦光荣流毒影响。组织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大力惩治公共资源交易、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整治“庸懒散拖”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干部创业“精气神”不断提振。坚决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市本级减少发文35.7%,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支出累计下降54.6%。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法体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0件、制定修订废止政府规章43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等沟通协商,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24件、政协委员提案2439件,办结率达100%。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大考大战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划上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和“魂”,结合昆明实际,把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项目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制定全国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地方标准,获评《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A级城市,在全国较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决落实“五个管住”要求,加快推进“双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们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出台实施应对疫情稳增长20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促进外贸稳增长23条等政策,预算安排1亿元消费券,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扭负为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2%。我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应对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打出“稳就业”“保就业”组合拳,支出就业补助资金4.3亿元,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43万个。1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各位代表!“十三五”是昆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五年,是城市治理扎实有效的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昆明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昆单位,向驻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三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到,要推动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持续用力;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抓关键、破瓶颈、补短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位代表!2020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反映出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长期累积的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政产学研用结合不够;城市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步伐还需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滇池、阳宗海水质实现稳定向好压力较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大力推进;有些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突出,“上热下冷”“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下决心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期。围绕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昆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夯实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枢纽基本建成,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品牌更加响亮,产业体系、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贸易合作等领域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营商环境重点领域进入全国前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省会城市前列,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和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全面深化,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民族关系更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城市。

——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均GDP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下降,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

——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城市人文内涵日益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更加彰显,成为新时代文化高地。

——市域治理现代化能力再上新台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持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不断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二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三是努力创建更加开放的活力昆明;四是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六是建设韵味浓厚的文化强市;七是提升中国健康之城知名度;八是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昆明;九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十是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城市;十一是提升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拼搏、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掀起“大抓项目、抓好项目”热潮,实施武钢昆钢环保搬迁转型升级、云南创视界12英寸硅基OLED等100项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启动云铜王家桥项目搬迁改造、滇金公司异地搬迁等82个项目建设,紫光芯云产业园项目(一期)、国药中生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0个项目完工,积极争取将云南炼化一体化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启动配套100万吨乙烯装置项目报批。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在烟草、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做好“绿色能源牌”昆明文章,加快推动绿色铝、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支持北汽、昆明客车等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释放产能,力争产量达到2万辆。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投产,5G智能手机产量达500万台。云南锗业新材料项目、贵金属产业园一期等项目投产,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440亿元。推进五华厂口、宜良木龙、禄劝洗马塘等片区开发建设,完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建设30万平方米工业标准厂房。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加速发展大健康产业。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昆明牌,提升“中国健康之城”品牌魅力,加快打造以中药、民族药产业为支柱,以生物制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为主导,以若干健康产品及服务为延伸的“1+3+N”产业新体系。大力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疫苗产业基地(二期)、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等122个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推动血塞通系列、云南白药系列等优势产品提升产能,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所新冠疫苗生产产能扩大至7500万剂。鼓励建设涵盖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的复合型养生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开发复合型健康旅游产品。全面落实行业监管要求,推进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建设、工业大麻产品研发推广、标准制定等工作,新引进30家以上企业入园发展。编制完成《昆明市细胞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引进5家相关企业入驻细胞产业园。大力发展天麻、重楼、当归、党参、附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业,打造以轿子雪山为核心的滇中高山优质中药材产区。确保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00亿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昆明”建设。坚持以“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抓手。深入推进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建设,力争引进数字经济创新企业100家,打造3—5个区块链示范项目,新认定1—2家数字经济园区。组建昆明市信息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统筹通信行业共建共享。加大5G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1万个,实现主城区5G信号全覆盖,加快与VR/AR、医疗、旅游、智慧办会、刷脸就行等场景结合,拓展5G典型应用,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加快浪潮昆明产业园、云南能投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10个,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企业示范。建设工业互联网国家节点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确保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00亿元。

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新增500强总部企业3家、税收亿元楼宇3幢。推动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启动会展产业聚集区建设,吸引6家知名企业入驻聚集区,力争2个影响力大的全国会展落地。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增存增贷,引进3家以上中外资金融分支机构,争取利宝保险、渤海银行在昆落地开业,年内完成云南神农农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确保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支持王家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申建国家铁路口岸临时开放,推进国际货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实现国际运输到发柜数量4000标准箱。加快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水平,启动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围绕六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30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建设不少于1万平方米的国际创新中心,力争清云创新汇(昆明)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石墨烯量子材料昆明研究院2个新型研发平台落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昆明“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力争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实用技术成果300项,实现对外国际技术转移50项。强化市场主体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新认定新型创新平台(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省)引智项目各10个,新增各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力争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540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2%。深入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回)昆、企业家队伍培育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300名。以昆明科创中心为平台,健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科技人才双向兼职机制,营造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氛围。积极推动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建立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启动昆明(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引进中国技术市场在昆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省、市、县(区)三级科技成果汇交、开放、共享。持续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建成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二)着力扩大内需,强化发展动力支撑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强化项目包装,完成不低于4000亿元投资项目储备,统筹3亿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完善项目立项、土地、规划和环评等前期工作要件,提高项目成熟度,力争年度储备项目转化率达50%以上。以“两新一重”项目、补短板项目、产业集群项目为重点,切实抓好资金、用地、服务等要素保障,实施好一批“十四五”开局重大项目,确保长龙高速、罗泊河水库(清水海二期)等24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不低于700亿元,柴石滩灌区、轨道交通5号线等400个重大在建项目完成投资不低于1800亿元,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二期、官渡区人民医院迁建等60个项目竣工。加快推进普洛斯环普产业园等30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提高工业投资占比。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实施更大力度促消费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大宗商品消费。推进茶叶、花卉、橡胶、中药材等6个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持续推进南屏步行街第二批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力争2条步行街入围省级示范试点。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服务业,力争宜家等商业综合体开业,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50家以上。持续发展夜间经济,推进12个夜经济示范聚集区建设。推进宜良县、石林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8个以上乡级服务站、60个以上村级服务点,扩大农村消费。持续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深入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派拉蒙、华强方特、七彩世界、恒大童世界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加快安宁玉龙湾、寻甸凤龙湾、呈贡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等5个半山酒店建设,确保晋宁古滇温泉酒店建成运营,打造“昆明旅游更健康”品牌,实现旅游总收入2090亿元。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建立文创产业苗子企业库,培育一批以VR/AR、动漫游戏等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企业,巩固提升金鼎、紫云青鸟、云纺、拾翠等文创园建设水平,培育5—10个示范文创园区,确保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继续开展清理整治转供电环节电价工作,规范涉企收费,持续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战略重组,基本完成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积极谋划滇中城市同城化发展的实施路径,完善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加速构建错位发展、互补融合、联动支撑的格局。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实施等机遇,加快建设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发展,编制《产业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改革试点任务43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案例。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展示展销中心等建设,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20%以上。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扩面提质增效,力争市场采购贸易总额实现5亿元以上。加快昆明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稳住外贸基本盘,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鼓励在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境外银行互设本币账户,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制定昆明市国际化建设第二阶段五年规划(2021—2025),办好“住在昆明”“海外昆明周”等活动,打造“叫得响”的国际化品牌,在国家主场外交中体现“昆明担当”。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友城交流,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拓展合作。做好与日本藤泽结好40周年、与缅甸曼德勒结好20周年庆祝活动,力争新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交流城市)3座。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出台《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开办企业、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等21项昆明市营商环境评价一级指标,持续压减便民利民事项办理时限,最大限度缩减审批环节,推动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之外无审批”,全力把营商环境建成全省最优、全国先进。深化“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运用,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5%。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一把手”招商,市领导、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全年分别赴省外招商不少于10次。聚焦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招商,全年组织精准招商活动不少于10次。发挥招商中介作用,委托10家行业龙头企业、商会、协会或专业机构开展中介招商。发挥社会各界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渠道优势,选聘10名以上招商大使。建立昆明市招商引资数字化系统开展大数据招商。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协同招商。拓展利用外资方式,鼓励企业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形式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5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实际投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省级民营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30个。建立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800亿元。

(四)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坚持城市规划治理科学高效。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结合城市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下决心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格局,推动人口、产业、建设用地向滇池流域外疏解。完成《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及城镇开发边界。编制完成《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构建全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启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完成滇池流域及阳宗海流域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647亩。提升资源要素保障,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报批2万亩,新增收储土地2万亩,完成土地供应3万亩,力争土地出让收入达到800亿元。加快国家植物博物馆、中国普洱茶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馆项目建设。强化滇池、阳宗海流域等生态敏感地区规划管控,严格建设项目批前审查和批后监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坚持精品化建设城市。启动渝昆高铁、昆明西客站“站城一体化”建设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续建昆楚(昆明段)、昆倘、福宜、三清、玉楚(晋宁段)等5条高速公路,启动玉溪(易门)至昆明(晋宁)高速建设。加快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征地拆迁工作,确保5号线年内实现“三通”。新建城市道路15条、续建16条,打通断头路,启动三环闭合工程和环滇池慢行系统(一期)建设工程。新增公共充电站130座、机动车泊位1.4万个,完成9100辆新能源巡游出租车配套换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昆明都市核心区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和审批工作。编制实施昆明市城市防汛排涝整治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主城区深层排水隧道系统研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5平方公里。全力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更新改造87个项目,启动33个项目的安置房建设,完成改造项目8个,完善城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施236.1万平方米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强违法违规建筑治理,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500万平方米。实施盘龙江沿线品质提升改造,构建滨江慢行系统,优化植物景观,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滨江夜景效果,提升沿江建筑风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把盘龙江打造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推进东川港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乌东德翻坝运输码头及连接公路落地实施。

高水平办好“两个大会”。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春城之邀”,突出绿色、安全、智慧理念,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市容市貌,实施好50个市容环境提质提升项目,完成62条城市道路优化提升,精心筹划生物多样性展览展示项目,组织好中国·昆明立体花坛大赛,充分展示春城花都形象,加快推进云南民族村、世博园以及7大城市公园提升改造,做好安保维稳、住宿交通、卫生防疫、礼宾接待等服务保障工作,高水平办好COP15大会和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提升昆明国际影响力。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落实“1+5+X”网格化工作模式,开展“城市大脑”建设试点,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建成数字交通“一个大脑、三个平台”。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形成常态化健康文明提升机制。重点抓好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工作,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主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5%以上,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以上。

(五)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返贫和新增贫困。开展“四个专项行动”,建立救助平台,建立利益联结、股份合作、扶志扶智机制,定制和推广应用“找政府”“找工作”“看病”“上学”等手机APP,实现低收入人口帮扶、产业帮扶、村集体经济提升、就业帮扶全覆盖。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脱贫村提升行动,争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开展“一县九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创建,做好体制机制、政策规划、项目资金等全面衔接。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围绕花卉、蔬菜、中药材等“6+2”重点产业,持续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一二三行动”,巩固2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推进3个市级示范县创建。发展“产业强镇”,评选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以上。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6.5亿元。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100亿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评定示范家庭农场1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亿元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申报和认定工作,提升优良品种选育能力和良种覆盖率。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振兴“一五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持续深化“1+5”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创建10个省级田园综合体、50个精品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万座以上,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200个,建立常态化收运处置管护机制。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3万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争创国家森林乡村100个。开展“干部回乡规划家乡行动”,编制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完成80%以上的村庄规划编制,其他县(市)区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继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100个以上。支持晋宁区开展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妥推进宜良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

(六)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发展底色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推动地方环境标准制定工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0平方公里。推进滇池、阳宗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全力以赴抓好金沙江流域及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加大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禁捕力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新增营造林50万亩。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确保整改任务按时完成。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细化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滇池、阳宗海、牛栏江、螳螂川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筇竹寺防洪截污及生态补水等面山防洪滞蓄工程,完成滇池、牛栏江及阳宗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项目48个,确保松华坝水库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滇池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全面落实《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打好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攻坚战,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完成重金属削减目标。

(七)着力办实事促共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三减少”“三加强”要求,坚决落实“五个管住”,压紧压实“四方”责任,细化防控措施,加强物资储备和人员准备,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境防控,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输入和反弹。加强新冠病毒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管,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污水达标排放。构建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双提升”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争创4个国家级卫生乡镇,稳妥有序开展疫苗接种。

千方百计稳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破除影响新就业形态的不合理限制,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用好“昆明智慧就业”等信息化平台,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全力以赴保基本民生。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0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0万人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0万人以上。落实国家社会保险降费减负政策,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开展医保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力争集采品种价格平均降幅不低于40%。加快推进DRG付费国家试点及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扩大电子劳动合同试点覆盖面,确保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以上。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覆盖应用,确保全市医保电子凭证覆盖率达到40%。先行先试完成医保智能监管等6项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社保、医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关系转移、待遇申领、医疗保障等业务一网通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及随迁子女相关政策。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启动14个县(市)区级失能照护服务机构项目改造建设,新增护理型床位2000张,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100%。构建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社区助餐服务,实施失能、残疾、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05万套、基本建成0.8万套。按照“一项目一方案”,通过政策引导、行业约束、司法协助、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等方式,分类盘活、有效化解房地产“烂尾楼”及遗留问题项目,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年内引进名师50名,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2所、一级高完中2所。改善学前教育公民办结构,公费学位占比达5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85%以上,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93%、96%以上。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计划,建成校舍7万平方米、运动场7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控辍保学,落实“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面清零、动态归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普通高中普及攻坚、扩规提质,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中高贯通,支持市属两所高职院校争创“双高”。办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创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注重抓好思政课、美育、体育、劳动实践、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新增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30所,校园足球学校25所。

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持续增加对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成3个县级中医院提质达标、12个心脑血管救助站建设,确保85%的县级人民医院建成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0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云南甲级乡镇卫生院”标准。继续实施“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确保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10万及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及以下。支持晋宁区、嵩明县争创国家级慢病示范区,完成33个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卫生科技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遴选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引进名医名院专家工作站(室)5个。加快推进市二院新建项目、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呈贡项目、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二期,启动建设市三院吴井院区、长坡院区、市儿童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市疾控中心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昆明市卫生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水平。

扩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片,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全面实施“八大工程”,建设“一刻钟文化圈”,高质量提升“春城文化节”“春秋十讲”等文化品牌。抓好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提升整治,统筹推进翠湖片区博物馆群落和民间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街区、民居民宿建设,将翠湖片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聚集区。推进龙泉宝云片区、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实施20项文物保护工程,认定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全民健身路径90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30个,打造“春城体育节”“一县(市)区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继续办好上合昆明马拉松赛、昆明环滇池自行车邀请赛等大型赛事和昆明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加强债务管控,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问责机制,着力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探索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工青妇、红十字会、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推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协作机制,切实做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专职调解员队伍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努力把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高水平推进“平安昆明”建设,加大强制隔离戒毒、社区矫正等工作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降低命案发生率,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由创建全面转向示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谐。

同时,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基础设施保护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维护。抓好参事、史志、广电、双拥、决策咨询、港澳台侨、防震减灾、气象等工作,着力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继续办好10件惠民实事。

(八)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绷紧讲政治之“弦”,时刻校准讲政治之“标”,主动落实讲政治之“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谋大局、抓经济、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的能力。

全面打造法治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做好“八五”普法工作,开展《民法典》涉及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确保应清尽清、应废尽废、应修尽修。落实宪法宣誓制度。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严规范和约束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公信力。

持之以恒改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防范“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成果,严格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始终把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坚持抓具体抓深入,做到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支持保基层运转,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会议差旅等经费。精准有效落实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职工更好地担当作为、奋发有为。

强化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和“一岗双责”,自觉接受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紧盯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管好关键人,管住关键事,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持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狠抓基层正风反腐,永葆人民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起航。站在昆明发展的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善作善成,为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云南昆明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1云南省直遴选考点】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王予波)!

2021云南省直遴选笔试考点】阮成发《求是》发文:云岭大地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1青海公务员遴选考点】王建军: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下一篇: 【2021内蒙古公务员遴选考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之内蒙古篇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