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广东中山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肖展欣)!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2-02-11 阅读: 1206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复习资料。2022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是2022年中山市直遴选的重要考点,跟公选王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 【2022年广东选调公务员备考资料】历年广东省遴选笔试真题汇总 (2011-2021)大家还可以注册公选王遴选网会员,更方便备考学习。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2日在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肖展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中山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中山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本届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经济逐步回到健康运行轨道,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度全省排名靠后,稳步回升到全省前列。市场主体净增18.7万户,总数突破51万户,“四上”企业增至7293家,上市上板企业达83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4%。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2.4%、32.7%。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功引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15个高端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230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到60%。有效发明专利量实现翻番。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增至4387人,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50个。推动超过37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工作考核连续2年获评A级。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顺利完成市镇两级机构改革,翠亨新区统筹南朗、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小榄与东升合并“两统筹一合并”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跃居珠三角第一梯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试点开展“评定分离”改革。申报成为全省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药品进口口岸。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

(四)城乡建设不断提质。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体系,南沙港铁路、广中江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坦洲快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成通车。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建成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金钟湖公园、市儿童公园等一批公园。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至8714吨/日,实现“日产日清”。建成高标准农田20.5万亩,创建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干净整洁村达100%,美丽宜居村占比超70%。

(五)社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5,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新增城镇就业28.6万人。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2.5万个,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68所,新增公办学位4.8万个。新增医疗卫生机构379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省卫生村全覆盖,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1.1岁。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山纪念图书馆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任务圆满完成。第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第四次捧回“长安杯”,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43件、政协提案1335件。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政府作风持续转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政府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成功应对多轮省内外突发疫情冲击,快速有效处置“7·22”疫情,实现社区“零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社会面“零扩散”,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帮助企业克服“缺电”“缺芯”“缺柜”等困难,全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66亿元,同比增长8.2%。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稳企安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区域综合评估、带设计方案出让、分阶段施工报建等改革措施,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建立“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等工作机制,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构建。新增减税降费超50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治理,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秀丽湖公园等一批公园建设,新增碧道61公里。开展岐江河综合整治行动,拆除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铁腕整治“围而不建”,国道105南线、民众快线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实施“一盔一带”安全守护等专项行动,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4%和12.4%。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新改扩建12所幼儿园,建成14所公办中小学,西区、南区高中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低保标准提高到1120元,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获评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这些成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怀指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带领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是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向扎根中山、实业报国的广大企业家,向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创新能力不强;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问题突出,产业承载力不足;城市功能配套不够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水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改善任重道远;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政务服务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是中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双区”、两个合作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多重利好交汇叠加,特别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为中山应对新挑战、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坚定信心、坚韧实干,牢牢把握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力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根据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对中山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省委的工作指示要求,以及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机遇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产业发展更加高质、城乡品质更加优良、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文化魅力更加彰显、社会治理更加高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大战略、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大工程、一个坚强保证”,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描绘了中山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敢为人先的勇气、重燃不甘平庸的志气、昂扬蓬勃向上的朝气,将美好蓝图化为施工图,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抓落实,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再创中山发展新辉煌。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

全力推进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建设。加快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争取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着力发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光电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商务会展、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吸引优质总部企业落户。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打造一批高端主题产业园。推进生物医药智创中心、康方科技产业园二期、客运港码头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香海路、民众快线、滨河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高端教育、医疗、酒店、会议中心、体育休闲、公园绿地、人才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

着力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动深江铁路(中山段)开工建设,做好广中珠澳高铁、南珠(中)城际前期工作,谋划深大城际西延线、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东凤站,推动中山站、中山北站升级改造及中山西站建设,谋划布局中山南站。加快完善“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推进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香海大桥、西环高速建成通车,推动“高速外环”快速成型;推进南外环道路改造,动工建设横港快线,早日建成“快速中环”;完成国道105南线升级改造,加快畅通“快速内环”;动工建设三角快线北段,实现古镇快线、南朗快线建成通车。加快西北快线、西海大桥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提升市政路网,加快港口大道快速化改造和中江高速港口出入口改造,推进莲员东路扩建等项目建设,完成长江路、青溪路等道路节点改造,打通一批“瓶颈路”。

积极融入湾区一体化发展。强化“东承”功能,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深入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加快推动规划、创新、产业、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协同发展。加快“南联”步伐,深化与澳门、珠海合作,加强生命健康、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深化“北融”发展,积极对接广州都市圈,与广州、佛山加强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挥“西接”作用,强化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二)全力畅通双循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招商引资。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做好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及全球重点地区招商。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清洁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9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完善招商机制,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和审议制度,促进项目快速对接、决策、落地。完善总部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分支机构转为法人单位,吸引企业在中山设立总部。继续做好稳企安商,精心高效服务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全年推动80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安排215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56亿元。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确保工业投资不低于42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成立项目服务办公室,提升项目前期工作效率。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申报和使用。持续开展“围而不建”“建而不管”专项整治,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完工达效。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巩固提升汽车、家电、家居等传统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发展新型零售、共享消费、直播推广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消费场所升级,推进高品质商圈建设,打造一批场景化、主题化、沉浸式的新型消费空间。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打造30家富有本地特色的“香山新街市”。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消费。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壮大商贸流通市场主体。

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规模和覆盖面,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载体建设,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加大稳外贸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稳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积极申报中国(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综合保税区,完善原木、粮食、水果等海关指定进口监管场所。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积极推广海关监管“提前申报”及跨关区一体化通关模式,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三)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系列措施,未来5年全市投入不少于50亿元扶持资金。开展小家电、灯饰、厨卫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谋划建设高端数字化产业园区,引进培育1-2家标杆工业互联网或数字赋能平台,推动100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企业。推动超过7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创建一批省级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光源照明、五金锁具、板式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数字创意等数字产业,推广“5G+”“互联网+”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比亚迪智能终端、格兰仕智能工厂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产品医院”建设。

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创服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智能仓库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京东、维龙现代物流园。高标准规划建设翠亨国际会展中心,引进培育展览龙头企业,提升灯博会、家电展、游博会等展会竞争力、影响力。实施现代服务业百企培育计划,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350家以上。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导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促进企业上市政策,推动一批本土优质企业上市,全力打造资本市场中山板块。实施“金融+”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提升发展新动能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研发载体建设。动工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加快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打造激光、超低温等领域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地。推动创新平台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中山转化利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高企数量超过2400家,规上高企占比超过65%。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建设25个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组建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明阳新能源创新中心、中广核研发基地、康方“双抗”创新药研发平台等建设。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强化科技信贷对科研机构孵化企业的支持。新增5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4个市级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平台,推动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布局知识产权。规划建设中山科学馆,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实施“香山英才计划”,设立中山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特聘人才制度,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进中山留创园、中山国际人才港建设,加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等保障。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雏鹰归巢”工程,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力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照“三通三控一平台”的总体思路,推进未达标水体整治。制定河涌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科学确定治理路径,实现“一河一档”“一流域一策”。做好现有管网检测修复,新建超过32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加快推进支管到户。完成珍家山、中嘉污水处理厂扩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完成4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55%以上。出台工业污水排放指引,加快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成2万亩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开展城市面源污染专项整治,推动初雨溢流污染治理。

加强大气、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0%。强化扬尘管控,推进施工围蔽标准化建设。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新增处理能力6万吨/年。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造不少于65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全面开展厨余垃圾收运,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出台碳达峰总体实施方案,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氢能、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深化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新建改建100个公园,完成紫马岭公园改造提升工程(一期)、树木园主入口广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古香林公园、新安低碳生态公园建设,打造环五桂山公园群、沿岐江河公园带,建好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全面推行林长制,做好红树林保护,完成5800亩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抓好西江、岐江河、小榄水道等精品碧道项目建设,建成63公里碧道。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做好岸线修复、矿山复绿、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等工作。

(六)实施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坚持以“工改工”为主,编制改造总体规划,划定改造片区,推进连片改造。坚持分类施策,完善改造政策体系,探索实施政府挂账收储、改造权公开交易、多宗归一改造、政府(社会资本)统租统管等多种改造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法有序推进改造,妥善腾挪安置规上企业、产业链配套及成长型优质企业。

打造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编制主题产业园发展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智能家电、清洁能源、智能装备等一批主题产业园。科学制定主题产业园建设标准,合理设置产业准入条件。建设一批数字化园区。规划建设“共性产业园”“共性工厂”,促进工业排污集中收集、处理、监管。

优化土地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工业用地保护红线。科学编制土地年度收储、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工业用地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建设用地全周期管理,防止新出让工业用地再次碎片化。市镇协同推进土地整备,全年储备土地3000亩以上,力争整合形成连片产业用地1万亩。深入开展批而未供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清理,促进全市“两率”稳定达标。做好三乡镇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七)实施“强中心”工程,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重大平台、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强化重要站场、标志性建筑设计审查,完成综合交通、城市风貌、公园绿地、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完善市镇“两级三类”规划体系,优化提升村庄规划,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用途管制。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强化刚性管控。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水平研究规划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岐江新城开发建设,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岐江道、市规划馆、农商银行总部大厦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高端生产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动老城区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高水平规划设计孙文西路历史街区,打造成为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的心灵守望之地。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着力保障供水安全,加快取水口迁移工程建设,启动长江-大丰水厂双水源保障工程、铁炉山水库扩容工程。抓好东凤水厂等扩容提质,促进供水主干管网互联互通,推进老旧管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快西河泵站等工程前期工作,动工建设中珠联围海堤加固、九顷泵站等项目。大力整治博爱七路、西河东路、环茂路等内涝点,加快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等工程,系统解决南部镇街易淹易涝问题。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推动220千伏浪网至胜龙线路、沙溪输变电工程、珠中江天然气干线(中山段)等项目建设。推进5G基站、充电桩、综合能源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开展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争当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运行、自然资源、城市管理、应急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实施“美丽中山”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城市路域、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等综合整治,全面优化市容环境秩序。强化交通拥堵治理,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优化公共交通,科学设置公交线路和站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治理,实施存量农房微改造。加快美丽圩镇建设,持续推进特色精品示范村和美丽宜居村建设,提升五桂山风貌带。做强做优传统优势农业,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办好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支持打造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股权到户管理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管理改革。落实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任务,做好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八)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实施营商环境改革工程。用心用情呵护企业家,高效服务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企业机制,实现各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规上企业全覆盖。深化项目落地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区域综合评估、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等政策。完善导办代办制度,实施链主企业专班服务、重点项目绿色审批。深入推进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打造30家以上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600家工业企业上规模。实施企业家再造工程,做好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作。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坚持“先谋事后排钱”,加强项目库管理,科学有序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强财政统筹,树立“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理念。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强化重大任务和民生事业财力保障。加快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市镇支出分担比例,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全市财力。推动绩效管理全覆盖,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造价审核管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体制改革,抓好“数字财政”建设。

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城市建设投资管理服务平台,深度参与水污染治理、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招引等领域工作。加强国资监管,规范国资运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推动市属国企与大湾区国企合作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清理规范我市制定的涉企政策规定,推动一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事项镇街可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格执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清理规范转供电加价行为。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100个事项“智能审批”。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等37个改革事项。

(九)深入推动文化兴城,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推进孙中山故居片区、郑观应故居片区等改造升级,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保护修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发掘和保护一批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好古建筑、古井、古桥等历史文化遗存。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信息数据库,实施“岁修”制度。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咸水歌、菊花会、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图文档案和信息数据库,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市博物馆新馆,推进市文化馆改造、市美术馆新馆、榄菊湾区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打造100个“香山书房”。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活动。办好“中山慈善万人行”。改造提升兴中体育场,推动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小型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谋划建设中山(国家)水上运动中心,推进小榄(东升)国际棒球场改扩建,积极承办2025年全运会赛事。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高端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创人才。培育发展数字创意新业态,推动游戏游艺产业提质升级。新增一批3A以上旅游景区,推动中山温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利用旧村庄、旧厂房发展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谋划打造岐江河“百里芳华”和红色中山、侨乡中山、创意中山、味道中山等特色文旅线路,加快中山欢乐海岸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创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十)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工程,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就业优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拓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及托底安置,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强化重点企业用工对接。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加快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做好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筹建3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兜牢民生底线。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推进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提升至50%以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4000个,建成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000个,建成西区高中、南区高中。落实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提高公办学位占比。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高校。加快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推进健康中山建设。规划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支持市中医院、博爱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推进小榄人民医院等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打造市镇医联体。做强中山积水潭骨科医院,谋划建设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加快改造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住院楼、市康复医院门诊大楼。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慢性病、职业病、传染病等防治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评议和述职制度。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做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

落实好双拥优抚政策,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族宗教、外事、港澳事务、台务、侨务、统计、审计、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气象、人防、住房公积金、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增强教育服务供给。二是加快道路建设通车。三是大力整治改善水环境。四是综合提升路域环境。五是加大医保惠民力度。六是建设一批休闲公园。七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八是完善一批文旅设施。九是加强技能培训及就业支持。十是改造提升供水管网。

各位代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们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全链条防控责任,扎牢外防输入关口,强化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强化金融监管,加大“涉非涉稳”金融风险防控力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做好房地产领域涉稳风险防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平安中山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立健全“大巡防”工作机制,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筑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市镇两级综治中心和信访维稳处置平台建设,完善信访、调解、仲裁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综合机制。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各位代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扁平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推进“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大兴以上率下之风、主动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务实实干之风、改革创新之风、团结奋斗之风、担当作为之风、勤政廉洁之风,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公正文明执法。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全面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系统观念,进一步推动镇街与部门同向发力、高效联动。优化联系群众、服务企业机制,促进惠企惠民政策直达基层一线。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做好审计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抢抓机遇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体现中山担当、作出中山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广东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2广东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王伟中)!

本文地址:http://lx.gongxuanwang.com/kdjj/lxsskd.html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四川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浙川两省携手深化东西部协作——“十四五”又将瞄准哪些重点任务?

下一篇: 【2022广东中山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