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必由之路。
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当标杆,在强化落实、落地见效上下功夫。
——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都制定了贯彻落实思政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
——课程育人有效突破,各地各高校支持建立了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门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发挥育人功能,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的教材得到广泛使用;
——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各地各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实现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党员校长基本均已兼任校党委副书记,教师、学生党支部的基层党建全面深化。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
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确保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落地落实。
二是切实解决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中央关心、学校关注、师生关切的重点问题为突破,补齐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相适应的弱项短板,打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攻坚战以及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攻坚战,补短搭台,建设一批工作研究创新基地,培育一批“高地”,填补一批“洼地”。
三是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
四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体系。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聚焦短板弱项,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体化育人”就是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引人注目的是,《纲要》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三、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引导师生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五、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六、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七、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下一步将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搭建工作平台。此外,还将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
【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