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去年2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不过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校落实《指导意见》积极性不高,仍然严格封校制度,严禁超时滞留。家长们不得不请假接孩子、雇人接孩子,校园周遭各色托管班、补习班也抓住商机生意兴隆。
学校“三点半后关门”这道难题该怎么解?
——政策支持要落在实处。对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如果只是建议性政策,恐怕很难激发校长们的积极性,还是应该将其作为“必答题”,敦促各方面开动脑筋、明确责任。当然,配套措施也须同步就位。比如,对校园设施“超额使用”的维护费用、教师加班的人力开支,“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定价,都需要尽快明晰,让学校提供课外服务有依据、有干劲儿。
——校方管理能力要提升。课后服务不只是“搓堆儿”看人那么简单。根据《指导意见》,校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学生做作业、阅读、文体和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强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消除在交通、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这既涉及学校对“课外服务”内容的科学安排,也涉及跨部门的管理协同,是个大课题。
——“课后服务”机制要创新。根据现在的规定,学校开展课外服务严禁另行收费。事实上,对大多数家长来说,相较社会上质量参差、价格离谱的各种培训,他们更愿意为校园内的特色课程和项目付费。学校可以在课后出租部分场馆、设施,供社会机构前来开设特色课程或雇佣外部人员来承担管理工作,减少孩子奔波,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社会公众心态要调整。让中小学承担起以往一些市场化机构的托管看护、兴趣培优、社会实践职能,使课内外培养相得益彰,某种程度上是在为破解教育改革这道大题目作“辅助线”,当科学规划、计之长远、有序推进。对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既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能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许多工作也得循序渐进。家长们对此应多些信任与理解、少些抱怨与苛责。
激发孩子潜力、释放教师余力、缓解家长压力,提升许多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期待着,三点半后的校园也能充满活力。
更多遴选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考点,可以学习网站遴选真题栏目、遴选核心考点栏目、策论范文栏目、案例分析等栏目,最全、最新的遴选考点、最权威、最专业的真题解析都在公选王遴选网。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