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之利器,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为数不多像蒸汽机、电力、电脑和互联网一样的通用类技术,能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2018年,我们看到有12个国家加强了它的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我国已于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9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可以说目前我们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意义已经形成共识。
从AlphaGo到无人驾驶,从盲人眼镜到智能阅卷,你真的了解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还会绽放哪些精彩?又如何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
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探寻的是如何用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比如说让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想、会思考、会行动、会决策,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人工智能有一天会不会取代人类?
社会上经常有人提到,人工智能这么厉害,有一天会不会替代人类、超越人类?我的答案是目前不会。把人工智能按照它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们叫感知智能,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目前在感知智能里面,在限定场景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
第二个层次叫认知智能,主要以推理、决策、学习等为主要任务,主要表现为能理解、会思考、有认知。我们说现有的认知智能研究刚刚起步,远远没有达到我们人类的水平。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我们大家看到,现在进入高铁站的时候,首先会把人的面孔跟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我们再看语音识别,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里面,比如说在对着手机说话的语音识别场景里面,它已经可以比肩我们人类专业的速录员。人工智能的医生辅助诊断皮肤癌,也能达到专业医生水平。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击败复杂游戏当中人类顶级的选手,比如说像前两年AlphaGo击败九段棋手柯洁。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我国处于怎样的发展方位?
有一个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7%;同期中国的人工智能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50%。在国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特别提到2030年我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要超过一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十万亿元。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替代人类智能,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改善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产业,“智能+”已经成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创新范式。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数量上面,已经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人工智能创新期的融资规模上也居全球第二。
中国科学院以提高人工智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近年来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认知博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应用于国计民生。
首先,比如说光学玻璃盖板检测技术,已经应用于制造业当中的品质检测。原来品质检测需要大量的质监工人在非常恶劣的环境底下工作,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这样的工作。
第二,比如说虹膜识别,可以应用于煤炭工人的考勤、寻找走失儿童等领域。虹膜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一百万人里面可能才会有两个相似的虹膜。
第三,在人脸识别里面,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安检、口岸检测。第四,步态识别也位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讲人脸识别要比较近距离地看,步态识别则可以远距离地去发现目标人群。
第四,我们智能机器鱼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自己跃出水面的动作。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什么叫“头雁效应”?我们把人工智能跟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头雁性体现在可以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抓手去改变、去提升现有的行业技术和产业竞争力。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加紧实施,建立起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健康高地,是我们当前人工智能的主要任务。
2019年安徽省直遴选将于9月28日笔试。公选王为大家准备了案例分析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