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聚焦大事要事开展专项考核 更好服务首都工作大局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干部考核条例》印发以来,北京市委按照“做实平时考核、做优年度考核、做精专项考核、做深任期考核”的思路,研究出台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立足首都大事要事多的实际,积极探索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考核。
一、立足首都功能定位,精准确定专项考核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开展专项考核。
一是聚焦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世园会筹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党和国家重点工作,专项考核市属相关部门和抽调干部服务保障情况。
二是聚焦突发事件和急难险重工作。组成联合考核组赴西藏拉萨、青海玉树,专项考核援派干部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情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专项考核市属相关部门和十六个区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的情况。
三是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举措。紧跟推行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机制,开展12345市民热线办理情况专项考核,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
二、突出机动灵活,精心组织实施专项考核。充分发挥专项考核机动灵活、针对性强的特点,因事因人组织开展,力争务实高效、考准考实。
一是坚持全程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对组织部门直接参与的重大任务,从组建工作专班开始,同步启动专项考核,将辨德识才贯穿全过程。在国庆群众游行组织工作中,通过一起干、现场看,掌握一大批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特点。在抗击疫情中,市委组织部直接承担市社区防控组、检疫检测组工作,在组织协调社区封闭式管理、核酸检测等工作中,近距离考核相关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北京世园会圆满闭幕、即将转入后期运营时,组建考核组,按照“听取党组汇报把握整体情况、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印证、实地查看增强直观感受、集体座谈加强对比分析”的流程,对抽调参加北京世园局工作的干部开展考核。
二是坚持以事察人。对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注重收集中央领导同志及有关中央单位的工作要求和评价意见,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对涉及征地拆迁、场馆建设等任务的,注重听取审计、信访等部门意见,了解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和依法办事情况。对疫情防控、“接诉即办”等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结合“组工干部走基层”专项行动,直接从街乡、社区(村)干部和市民群众的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活情况”。
三、强化结果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专项考核作用。注重综合分析,采用考核报告、鉴定等方式形成专项考核结果,及时把考核评价转化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一是突出及时性。根据专项考核结果,市委表彰一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市委提拔或重用40余名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优秀的干部。市委书记每月对12345热线群众诉求办理情况进行点评,市委组织部会同市政务服务局通过“表扬、点名、曝光”等方式,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改进工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排名靠后的街乡负责人暂不列为拟提拔人选。昌平区南口镇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辖区内违建别墅拆除任务,镇党政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得到提拔或重用。
二是突出针对性。对考核结果好、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及时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保障专项考核后,将24名表现突出、熟悉外事工作的干部,纳入全市外事干部人才库。北京世园局专项考核后,提出18名优秀处科级干部名单,重点关注和培养,表现突出的优先安排到重要岗位。
三是突出牵引性。针对专项考核发现的对抽调参加重大任务的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及时完善相关规定。注重将专项考核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出台固化疫情防控经验、加强首都基层治理20条措施,使干部考核更好地促进中心工作。
通过工作实践,我们感到,专项考核为组织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了有力抓手,贵在“少而精”,重在机动灵活。这次会议后,我们将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好陈希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部署,持续推动《干部考核条例》贯彻落实。
(二)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谆谆嘱托,以贯彻落实《干部考核条例》为契机,积极改进政绩考核,以政绩考核之变聚高质量发展之力,切实推动新思想新理念在江苏落地生根。
一、推行干部政绩“大统考”,考出高质量发展好导向。坚持把推行干部政绩“大统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大力加强党对考核工作的领导,成立省考核委,省委书记任主任,省长、省委副书记任副主任,考核办设在省委组织部。组织部牵头抓总,统计、发改、编办、教育和党建办等5家单位分领域组织实施,形成“考核委领导、考核办统筹、牵头单位推进、责任单位落实”的一体化考核机制。坚持制度先行,制定“115”政策文件,以1个工作规定管长远、1个实施办法管年度、5个实施方案管指标。每年对标中央最新部署、对照高质量发展最新要求,优化完善实施办法及指标体系。大家普遍感到,开展政绩“大统考”后,广大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高质量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在全省上下蔚然成风。
二、设计“三张考卷”全面考,考出干部正确政绩观。针对经济发展“一俊遮百丑”等问题,从优化考题入手,将经济发展“一套考题”拓展为“三张考卷”。
一是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采取“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加减分”的指标设计,全部量化计分。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设置共性指标。个性指标根据各地各单位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既考特色强项,又考短板弱项,避免“踢足球的跟打篮球的比、跳水的跟游泳的比”。比如,苏南侧重考核率先开启现代化等内容,苏北侧重考核脱贫攻坚等情况。设置加减分项,鼓励各地各单位补短板、锻长板。
二是党的建设成效评价。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统领设置考核内容,合理分配定量与定性指标。对党员领导干部突出考核政治品质、专业素养以及履行抓党建“一岗双责”情况,对设区市委书记还增加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建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三是社会满意度评价。设置群众对就业、看病、上学、出行是否满意等问题,通过电话、访谈、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建议,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干部的“正衣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创新“三种方法”立体考,考出干部政绩含金量。针对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政绩“大锅饭”、年度考核“一锤定音”等问题,坚持考在经常、多元识别、多方印证,着力完善知事识人体系。
一是以“乘数计分法”放大党建引领效应。将高质量发展得分作为基数,党建得分与80分的比值作为系数,两者相乘得出总分,体现党建与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是以“三个挂钩”探索知事识人新路径。实行领导班子等次与单位等次挂钩、领导干部等次与班子等次挂钩、机关干部优秀等次比例与单位等次挂钩,通过考准“事”来识准“人”,初步实现考事与考人相结合。
三是以“季度监测、半年评估”为载体完善平时考核。依托全省综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每季度统计监测考核指标,每半年进行评估反馈,今年首次实现考核数据全程“线上跑”,让平时考核落得实、年终考核有印证。
四、强化结果运用动真考,考出干事创业精气神。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组织部门分析研判职能,看分不唯分,按比例刚性定出考核等次,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干不好的往后靠。把考核结果与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有机衔接起来,省委每年召开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表彰考核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选20个先进县(市、区)、20名优秀党政正职和10个争先进位奖。2019年以来,全省132名考核优秀干部被提拔为省管干部,21名省管干部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被调整下来,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政绩考核树立鲜明导向、催生蝶变效应。广大干部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开拓进取的多了、碌碌无为的少了,真抓实干的多了、花拳绣腿的少了,担当任事的多了、敷衍塞责的少了。近三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去年底已接近10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迈入“4万元时代”,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富美高”新江苏有了现实模样。
(三)
下沉一线 抓常抓长
以蹲点调研做实领导干部平时考核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
近年来,福建省委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倡导的“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探索以蹲点调研为抓手推进平时考核,持续跟踪掌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一贯表现,为知事识人、依事择人、公正用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细化蹲点调研任务要求,推动平时考核落地落实。制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和蹲点调研制度,重点从政治素质、工作实绩、作风等方面进行常态化考核,及时了解掌握干部活情况、新变化。
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明确15个“评价要点”,结合蹲点调研实行政治表现“首问”,开展正反向专项测评,深入了解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督促引导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事事做到“两个维护”。根据蹲点调研了解情况,去年约谈9个政治建设薄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跟踪促整改、年底看变化。
二是坚持把考核“主战场”放到中心工作、重大任务、重点项目一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开展蹲点调研,督促各地各单位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比如,省委决定建设宁德上汽项目,这是推动宁德发展超越的一个“金娃娃”。我们通过蹲点调研、一线考核,激励参建干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用17个月就新建起一座“汽车城”。
三是坚持把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优良作风情况作为调研了解重要内容。去年以来,通过蹲点调研,公开通报10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对疫情防控期间个别单位搞“表格抗疫”行为予以督促纠正,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二、灵活多样开展蹲点调研,全面提升平时考核质量。把蹲点调研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途径,原则上每个单位安排2周以上时间,把班子优劣摸清、干部长短搞准、问题根源找深,有效改变了平时考核蜻蜓点水、不深不细的现象。
一是谈心谈话求“广”,在乡语口碑中考核了解干部。谈话对象做到“四必谈”:长期在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冷门”岗位工作的必谈,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老实人必谈,敢于担当而遇到挫折委屈的必谈,职务长期没有变动的必谈。每个设区市谈话量都在300人以上、覆盖至乡镇党政正职。省直单位谈话量在100人以上,小的单位全员参与。谈话不限时间,不限模式,让干部讲出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是实地调研求“深”,在一线工作中考核了解干部。经常深入县乡和重大项目、企业生产一线调研,随机列席会议活动,实地印证干部工作实绩,了解议事决策、狠抓落实水平。在一次蹲点调研中,了解到某地农贸市场改造项目进展缓慢,经实地核查,发现根源在于负责该项目的领导班子不担当不作为,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
三是分析研判求“透”,在一贯表现中考核了解干部。把蹲点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与巡视巡察、信访审计、生态环境督察等情况结合起来、综合研判。根据对省直某单位的蹲点调研情况,经过多轮分析研判,提出了打破按惯例和地域配备班子副职的建议,为后续顺利换届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及时转化蹲点调研成果,充分发挥平时考核作用。蹲点调研后,以“四个一”的形式形成平时考核结果,即:形成一篇关于班子运行和干部表现的综合分析报告、掌握一批表现好和差的“两头”干部名单、发现一些突出问题、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把这些成果转化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举措。
一是推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2019年以来,对蹲点调研考核发现的1258名优秀干部及时提拔使用,对1个县、1所高校闹不团结的党政主官及时调整,对330名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问责。
二是推动干部提升能力素质。对蹲点调研考核发现的干部能力不足等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在中央党校、北大、清华等举办专题培训班,点名调训。选派省直单位与设区市298名干部双向交流挂职任职,在实践中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
三是推动形成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对蹲点调研考核发现的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防患于未然。梳理出6个方面12种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新情况新表现,研究提出28条具体措施,扎实开展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向干部传递压力、提供动力、激发活力。
(四)
突出政治标准
坚持从严从实巩固提升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干部考核条例》出台后,四川省委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从严从实开展年度考核,激励广大干部在推进治蜀兴川事业中奋勇争先、干事创业。
一、突出“领导把关”,压紧压实考核责任。省委对干部考核工作高度重视,强化党委的领导把关作用。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干部考核条例》,准确把握条例要求,明确贯彻落实举措。省委主要负责人亲自审定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方案。省委组织部切实履行具体工作责任,修订出台年度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强化结果运用、严肃考核纪律。建强考核队伍,年度考核组成员全部由省委组织部机关干部组成,事前开展专题培训、提出纪律要求,以“娘家人”的真诚态度打消省管干部和谈话对象顾虑,让他们说出心里话、提出好建议。建立年度考核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视和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考核合力。
二、突出“导向鲜明”,优化考核内容。认真落实《干部考核条例》要求,以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彰显正确考核导向。
一是突出政治首位考核。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检验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列入年度考核重中之重。制定出台《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干部考察实施办法》,从5个方面细化“15个重点看”的具体标准,在年度考核中深察细核,看具体事例,看年度变化。
二是突出对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情况的考核。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要求,2019年年度考核除了重点了解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的表现,增设了推动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等内容。
三是分类设置考核指标。紧扣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按照“五大经济区”分区考核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比如,对成都重点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情况;对凉山重点考核推进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省直部门重点考核班子凝聚力和一把手发挥作用、完成重点工作及实际成效等情况。
三、突出“精准高效”,改进考核方法。改变“一锅煮”的考核方式,推行差异化、精准化考核。
一是“分线作战”与“集团攻坚”协同。日常工作中,分管省领导通过工作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分管领域考核对象年度工作情况,平时掌握情况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时,组建10多个考核组,由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带队,对省管领导班子和省管领导干部全覆盖开展考核。
二是实地考核与综合研判并重。考核组按程序开展总结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了解核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统筹运用纪检监察、统计、生态环保等18家部门考核评价结果,对涉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负面清单逐项核实,对是否影响考核等次逐一分析研判,从严把关。
三是重点考核与常规考核结合。在全面推行年度考核的基础上,2019年选择承担重大任务、领导班子调整较大、存在苗头性问题的37个省直部门进行重点考核,以点带面,增强考核实效。将年度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等统筹起来,减少多头考核,力戒形式主义。
四、突出“奖优罚劣”,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2019年年度考核,严格按规定对165个省管领导班子、2400多名省管干部逐一划定考核等次,对受纪律处分、工作不力的40名领导干部不确定等次。根据考核结果,及时予以相应奖惩。
一是与干部选任结合起来。将年度考核作为掌握班子队伍现状的“摸底工程”,及时分析研判,提前为换届做好准备。对考核优秀的干部,注重提拔重用。今年以来新提拔省管干部179人,均是近年来年度考核中发现掌握的优秀干部。
二是与管理监督结合起来。加强考核结果反馈,面对面向联系单位主要领导反馈年度考核结果,指出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对考核发现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谈话提醒、抓早抓小。
三是与教育培养结合起来。从省里举办的递进培养班中专门拿出名额,点名调训260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的干部;针对考核发现的干部的短板和弱项,举办乡村振兴、经济金融等12个专题班。四是与关爱激励结合起来。分类开展谈心谈话,对思想有波动的干部耐心做好疏导,对家庭有困难的干部真心关怀,对不在状态的干部及时提醒,努力把年度考核过程转化为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的过程。
(五)
大力提升干部考核工作质量牢固树立激励担当作为鲜明导向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甘肃省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考核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干部考核条例》,大力提升干部考核工作质量,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一、突出政治标准首要地位,常态化开展政治素质考核。制定政治素质考核办法,推动政治标准具体起来、鲜明起来、落得下来。
一是明确具体标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分别建立以“25个是否”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指标,列出正负面清单,形成标准清晰、内容具体的评价体系。
二是开展专项考核。按照知情度、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结合年度考核组织开展个别访谈、民主评议和正反向测评,加强综合分析研判,甄别干部政治素质。
三是强化政治把关。把政治素质测评结果按百分制进行量化,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为合格。2019年年度考核中,对政治素质测评得分低于90分的省管班子和省管干部取消评优资格,对低于80分的省管班子和省管干部逐一进行研判,提出整改要求。
二、立足发挥知事识人功能,完善差异化年度考核制度。对照《干部考核条例》,全面修订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分类制定市州、省直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贫困县5个年度考核办法,分别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同考核重点和指标权重。在市州考核指标设置中,经济基础较好的市重点考核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市重点考核脱贫攻坚,少数民族自治州加大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考核权重。围绕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两大底线任务,对涉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4个市,将生态环保权重提高到15%;75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党政正职年度考核原则上评定为优秀等次。坚持把相同或相近类型的正职放在一起比较,副职只在班子内部比较,着力破解同一班子正副职一起评价、副职评优机会较少的问题。
三、紧扣考准考实基本要求,提升考核方式方法有效性。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方法措施,确保考核结果经得起实践检验。
一是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制定平时考核办法,把平时考核权重由15%提高到40%;每季度对省管班子和省管干部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完成重点任务等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建立考核档案;每半年开展一次覆盖所有省管班子的干部大调研,逐班子逐人头研究提出评价意见。
二是严格压实各方面责任。对年度考核中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考核项目,同一类班子由部内主管处室负责考核,做到一把尺子量高低。对由省直主管部门负责、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的考核项目,每年召开会议统一标准尺度,并要求在考核中拉开分差,分差达不到30%的,下一年度该项指标分值减半。在对2018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进行考核时,省直某部门给13个市州全部打了满分,给一些问题突出或工作一般的县区也打了满分,省委对该部门党组和有关领导干部作了严肃处理,并在全省通报。在2019年年度考核中,同类型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总分分差最大的超过20分。
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考核信息采集系统、考核数据分析系统及网上测评评议系统,工作情况网上一次性采集,把各方面情况汇集成大数据,实现数据相互比较、情况相互印证。
四、充分发挥激励鞭策作用,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工作各方面。制定考核结果运用办法,强化考核结果综合运用。
一是传导责任压力。省委连续三年召开考核讲评大会,逐班子通报考核结果,省委主要领导进行大会讲评,既点特色亮点,也点问题短板,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二是激励担当作为。对考核优秀的班子通报表扬、干部予以嘉奖,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53名党政领导干部记三等功。把近三年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2019年以来提拔使用的省管干部中,年度考核优秀的占62%。
三是强化管理监督。近两年,对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任务推进不力,被评为一般以下的省管领导班子,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主要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对基本称职的省管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对不称职的干部按规定程序作降职处理,在干部队伍中引起很大震动。
(六)
坚持考“事”与考“人”相结合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中共水利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从2013年开始,水利部党组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牵头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2019年《干部考核条例》印发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主动对接和服务组织部门开展的干部考核,及时改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取得较好成效。
一、调整优化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实绩实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重点对照守住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质达标“三条红线”的要求设置考核内容,详细列出各省(区、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南北地区差异确定评分标准。认真执行中央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和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将内容相近、关联度强的涉水考核项目进行精简合并,突出节约用水、水资源监管、水资源保护、河长制湖长制、农村饮水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清理剔除那些偏重于考核开会发文件、与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考核指标,克服重留痕、轻实绩等形式主义做法。
二、改进完善考核机制,更加注重精准管用。考核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对应,每五年为一个考核期,采用年度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年度考核为主。年度考核中既“明察”也“暗访”,既“常规例行检查”也“随机突击检查”,更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年期末考核采取各地自查、专家核查、重点抽查、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根据自查和专家核查情况确定抽查对象,进一步开展现场检查。现场检查重点对日常监测发现、群众监督举报、媒体反映的问题线索进行实地了解,逐条分析、反复验证检查结果,形成各省(区、市)期末考核成绩。注重整合考核力量,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成立考核工作组,选派司局级干部带队开展考核,考核结果由工作组提出建议后,按程序报国务院确定。充分发挥水利部所辖7个流域管理机构在相关流域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的作用,形成“1+7”的水资源监督检查体系。督促推动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实现上下贯通、协调联动,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更加注重激励担当。年度和期末考核结果均分为四个等级,根据等级奖优罚劣,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是加强督促整改。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暗访等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以“一省一单”方式反馈给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将整改结果纳入下一年度考核评价指标。通过考核督促,各省(区、市)普遍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考核期控制目标要求,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同时对照反馈的问题清单,既能够进行认真整改,又能够举一反三,主动自查自纠,推动解决面上的问题,以上率下履行水资源管理工作责任。
二是强化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第一时间报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中,加快解决超量用水、粗放用水、超采地下水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
三是加大正向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安排各省相关项目投资的重要因素,从2016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对成绩优良或进步较快的进行补助。对“十二五”期间考核成绩突出的5个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予以通报表扬。2019年,8个省市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水利部向社会进行了公告。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不断彰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领导干部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重视,措施更加有力。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8%,“三条红线”各项指标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