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遴选考试议论文策论写作素材】怎样培育良好家风?(家风故事)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5-16 阅读: 13043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策论文写作是公务员遴选考试的常考题型,所占分值比重大,参加各地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朋友们务必认真掌握一篇优秀的策论文需具备哪些要素,并多多提笔练习写作。尤其是近期参加福建遴选、北京遴选的考生更需多多练习。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抓好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修身之后必要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当下,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相互联动。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亦是约束人心的规范。与制度、法律相比,家风既拥有强大的内在约束力,又有着丰富的亲情感染力,对个人的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习先辈家风 汲取治党力量

以身作则  树立典范

修齐治平,修身为先。党员干部良好家风的养成,首先在于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

【家风故事】

有了权力和地位,能够坚持不搞特殊化,坚持党员本色,是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一项优秀品质。陈云同志在这方面就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

陈云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长街上,房子受到地震影响出现了开裂,被定作危房。当时计划翻修一下,设计和预算都已到位,但在最后时刻,陈云告诉身边人:这件事不能做,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最终,工作人员用铁管子在陈云办公室搭起一个防地震的架子,上面铺着厚木板。陈云就在这个铁框框里坚持办公,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搬至中南海。

同时,陈云也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他们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担任中财委主任,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于若木本来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汽车上下班,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车。陈云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家风可见一斑。

罗荣桓元帅经常告诫家人,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因为地位不同了、身份变了,要求额外的照顾和特殊的享受,搞特殊化。

在生活中,罗荣桓常常通过一些身体力行的细节来教育子女。1947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

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过两天,罗荣桓一家却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罗荣桓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

196312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楼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还交代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罗荣桓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子女,但是给子女甚至全党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实际上是贯彻群众路线,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成部分。

作为先锋队,党员干部在家风的道德标准上应该高于普通群众,领导干部应该高于普通党员干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与党风、政风是有紧密联系的,因为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风的好坏反映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好坏。

立规立诫 道德约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在传承个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许多家训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亦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家风故事】

为了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同志曾定下十条家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便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规矩: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在工作生活中,周恩来也是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家规。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周恩来的家规既是对亲属的约束,也是对自身秉持公心、廉洁为民理念的践行,这为领导干部如何管好自己的亲属子女,把握好权力与亲情的关系树立了榜样。

【点评】

从这些年反腐败的案件中可以发现,领导干部子女亲属以及身边人的腐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即便有的领导干部个人没有腐败行为,也会被子女亲属拖下水。

领导干部对于子女亲属的管理,有些时候是难以用硬制度约束的。这就要领导干部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用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对子女亲属及身边人进行约束。党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比较注重家风,注意让工作与家人绝缘,这就是自觉维护权力运行的规范。

现在对于家风的强调,不仅会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当下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领导干部是有亲情的,但是权力要六亲不认,不能将亲情与权力挂钩。所以,立家规、族训可以看作是对领导干部子女亲属的一种精神上的硬约束,落脚点其实也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手中权力的约束。

践行家风 传承精神

优良的家风不仅传承于精神中,流传于话语间,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很多党的革命先辈在教育子女时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自己遵规守纪,不搞特殊化,更是让子女亲属在工作生活中与群众保持一致,不让其沾染自己手中权力的便利

【家风故事】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闻天一贯奉行的原则。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何位,他从不为自己和家属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因公配有汽车上下班,但他从不允许子女沾光。有一次,儿子张虹生趁父亲上班前爬上车,赖着不下来,以为这样能让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车。谁知父亲一点也不妥协,他干脆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地。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车。

上世纪50年代,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张闻天动员刚从中学毕业的儿子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天津茶淀农场锻炼。两年后,张虹生获准回到北京考大学。因离校时间已久,张虹生对外语没有把握,希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父亲给直接分管的外交学院打个招呼。张闻天一口回绝:你有本事上就上,没本事就别上。最后,张虹生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

1962年,张闻天再次送儿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由于条件艰苦,到新疆没多久,张虹生患上肝炎,并发展成慢性病。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疗,张闻天却给他回信:你有什么资格来北京看病?新疆那么多职工得了肝炎,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当地治。张闻天告诫儿子不要搞特殊化,要他在新疆一边劳动一边治疗。

张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在那里结婚生女,直到张闻天去世两个月后,才凭落实政策调回祖籍江苏,在南京的晓庄农场落户。1979年,中组部开出调函让张虹生到北京工作。张闻天夫人刘英直接把调函退给中组部:干部子弟为什么都要回北京?张虹生尊重了母亲的意见。同年,张虹生调入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直到2001年退休。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现在有很多领导干部,恨不得子女大学一毕业就提拔到很光鲜很高的位置,没有经过历练,对子女的成长并非好事,也是造就了很多纨绔子弟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做法也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群众对于领导干部家风的议论会消解许多正能量,对干部形象造成很大损失。更有甚者,如苏荣般,自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整个家庭都卷入贪腐的漩涡,可见家风不正的后果之严重。

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对子女有着严格的要求,让其在基层摔打,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让他们与群众建立的深厚的感情,懂得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培育良好的家风,是对于领导干部个人修为的要求,也是对于整个社会长期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领导干部个人的行为是家风的重要源头,其言行举止会对子女亲属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风看似无形,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心的约束是有形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家风的养成,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传统美德,从而推进党风政风社风的向好发展。

传承好家风 引领好作风

古人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家风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好坏的一件大事。正所谓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在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中,涌现了一批把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划得清楚、想得明白的本分人,他们遵规守纪、从严治家、勤政爱民,把伟大的人格、醇厚的家风留给后人,深受百姓称颂和缅怀。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的今天,这些浸润着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好家风犹如一件件传家宝,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为改进党风政风、落实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抓手

公私分明 不为家人谋私利

公是公,私是私,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坦荡做人。焦裕禄、谷文昌等党的先锋模范把公私划得清楚,将公家的东西看作无论如何不可触碰的禁区;他们严待家人,无论什么时候从不为谋取私利打开方便之门。靠着对自己和家人的严苛,有时甚至于不近人情的要求和约束,他们守住了党员该有的底色和本分,真正做到了公权为公、公权为民。

【家风故事】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1964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点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党的领导干部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领导干部必须公私分明,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规逾矩。焦裕禄、谷文昌等党的先锋模范一生清正廉洁,严管家人,铸就了共产党员的高洁品行和卓异操守,培育了好的家风。当下,党的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要学习典范,提升境界,涵养好家风。

清名在外 不为特权开“绿灯”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人前人后留下好名声是不少领导干部的内心向往。然而,好名声不会不请自来,领导干部只有尽职恪守、一心为民,才会赢得清名。同时,领导干部还须随时看好手中的权,时时管好身边的人,莫让清名成恶名。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先锋模范通过立规立戒,对家属在外言行严加管理和约束,从而培育好家风、锤炼好作风、留下好口碑。

【家风故事】

一次,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为了看戏,告诉售票叔叔:焦书记是我爸爸。他没买票就进去了。焦裕禄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焦裕禄又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搞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而谷文昌的儿子谷豫东也领教过父亲难得的一次发火。上高一时,父亲已经从下放地宁化回到龙溪地区任职。那时候物资匮乏,买啥都得凭票。高中男生,起哄买烟,有人怂恿豫东:你爸不是官吗?他们有买烟指标。谷豫东攥着凑起来的钱奔小卖部,我爸是某某某,让我买包烟。这招果然管用。谷文昌得知此事后,不仅狠狠地训斥了儿子,还领着他到小卖部向阿姨道歉,检讨自己没管教好。爸爸认为,我打着他的旗号,就是有特权思想。谷文昌向子女进一步明确了家规:不允许揩公家一点油,不允许沾父亲一点光。相反,为支持父亲更好开展工作,无论是正常的招工转正、提级升职,还是上学参军,谷家子弟一律先人后己

不让子女沾光,也不给亲戚开绿灯。一天,一位亲戚到地委机关找杨善洲: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小孩从乡下调进城里吧!只求你这么一次。杨善洲笑了:唉,我这个共产党的干部可真不好当,办私事的都把我包围了……”他对这位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多少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他从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杨善洲锁定了权力的阀门,关闭欲望禁区,在平凡与简单中,赢得了百姓的敬仰。

【点评】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只能为民办事,而不是身边人招摇撞骗、为非作歹的旗号,更不是亲属谋取好处、捞取油水的工具。领导干部在内严管家人,不为家人谋取私利;在外珍惜名声,不让亲属乱打旗号,这是他们对党规党纪的高度重视,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对家人和百姓的高度负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一味放纵身边人靠着自己的名声谋私,从长远看,一定会损失很多,并最终被拉下水。只有强化家庭教育,管好身边人,涵养好家风,领导干部才能拥有清名,得到百姓支持。

泽荫后人 不让家风失传承

立下家规家训,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党的优秀干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他们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正是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如今,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共产党人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

【家风故事】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领导干部严于律己、清白为官、清正做人的品质和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焦裕禄临终前嘱托妻子道: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丈夫的遗训,也是焦家的家规。从32岁失去丈夫,拉扯着6个孩子、侍奉着两位老人,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说出个天来也不行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有人劝徐俊雅:时代变了。她说:心不能变。几十年风雨沧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她照着自己也照着儿女,决不许有丝毫偏差。她告诫孩子们:你们做好了人家会说,看,这是焦裕禄的孩子;你们做不好,人家同样会指着你们脊梁骨说,看,那是焦裕禄的孩子!”“焦裕禄的家人,这个名号,我们全家要当得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当得起。如今,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共有27人,第三代10个孩子中,有一半在打工或待业,谁也没有搞特殊化。

而谷文昌的后人们也都深受他的影响,都把自己看作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吃苦耐劳,生活简朴,真诚待人。

谷文昌去世后,爱人史英萍便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老谷走后,史英萍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省吃俭用之余热心公益。7年多时间里,她从微薄的离休金中挤出两万元资助了18位特困大学生。

这么多年来,谷文昌的家人从来没有找过县委、县政府帮忙办事,县里多次邀请他们全家回东山走走看看,他们都婉拒了,每年清明节来给谷文昌扫墓,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来没有让地方上提供方便。

杨善洲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就多次谢绝了组织的好意,没有将家人转为城镇户口。如今,大女儿仍在家务农,二女儿、三女儿分别是小学教师和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现在,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而是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女儿杨惠兰说。

斯人已去,家风犹存。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人留下的好家风代代相传,恪守家规的后人们,不伸手,不特殊,诚实劳动,自食其力,个个努力做一名好公民、好党员、好干部,在当地广受称赞。

【点评】

好的家风彰显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厚爱。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与其留给子孙后代金山银山,不如立下好的家风。家风带不走,代代永流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人以身作则,留下好家风,让家人靠着自己的本事吃饭,过得充实自在。如果8700多万党员都能树立好家风,就会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好风气。(翻页继续)

公选王官方二维码.jpg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共有2条信息1/212下一页尾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16遴选考试热点策论文】选好用好脱贫攻坚“舵手”

下一篇: 【公务员遴选策论写作题】探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路径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