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16广东深圳遴选复习资料】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7-05 阅读: 6046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深圳市公务员遴选考试重要复习资料,参加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留意。

第四节 提高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完善500千伏电网主网架,加快城市配电网建设。积极引进滇西北、粤东等市外电源,推进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市内支撑电源建设,增强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推进迭福LNG接收站等天然气接收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燃气输配管网,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石油储运设施布局调整,加快建设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仓储区。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分布式电源,鼓励区域集中供热(冷)和能源梯级利用,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到2020年,建成110千伏以上变电站300座,居民管道燃气用户达到225万户。

二、建设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体系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规划建设,建成公明供水调蓄、清林径引水调蓄、铜锣径水库扩建等水源工程,推进小型水库的整合利用,建立双水源供水体系,确保应急供水储备满足三个月需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水源保护区雨污分流、入库河流综合治理、水库隔离围网和水源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完善水厂布局,加快水厂升级改造。优化供水网络,继续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开展新一轮社区管网改造。

三、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完善标准规范,加大政府投入,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在有条件的区域配套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加强公共管线维护管理,集成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等地下市政设施信息,建成综合管网信息库、统一管线信息平台和全覆盖的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建成干线综合管廊超过80公里。

第八章 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就是竞争力的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建立城市碳排放约束机制,提升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绿色低碳之城。

第一节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制定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法治环境。围绕碳排放达峰目标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扩大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和范围,打造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建立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加大低碳产业发展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加强城市碳汇体系建设,增强碳汇能力。加快国际低碳清洁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加快国际低碳城建设,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土地出让与项目碳排放水平挂钩机制,扩大国际低碳城论坛影响力,创建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充电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化、公交车和物流车电动化,公交大巴电动化率达到100%。推进绿色清洁生产、绿色回收、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等,实现资源循环化、智能化回收处理。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探索个人碳账户积分试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工业化,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标准,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全面推动交通、工业、商贸及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促进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加强节能改造、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基础能力等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能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四、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雨洪、再生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再生水管网建设,推广节水产品、器具及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生活、建筑、工业和危险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置,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体系。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新扩建垃圾焚烧等环保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光明、坪山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

第二节 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

一、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

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治水提质,打造渗、滞、蓄、净、用、排有机结合的水系统,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原特区外排水管网专业化运营,建设污水管网4260公里。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加快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83万立方米/天。加快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低影响开发区达到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完善山洪截流分洪,实施雨洪调蓄和暴雨管理,加快排涝泵站、分洪通道和海堤建设,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风险区。实施九大流域水系整治,强化深圳湾、前海湾等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实现跨(边)界河流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以上。

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成国内领先的大气质量预报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新车排放标准力争与欧盟同步,实施严格的柴油车总量控制措施。加快建设绿色港口,实现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或转用低硫燃油、轮胎式龙门起重机油改电,率先建立低硫排放控制区。提升电厂排放标准,完成污染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力度,全面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加强工程机械、场内机械、渣土运输车、水泥搅拌车、集装箱运输车等移动源污染治理,鼓励采用电动、LNG等清洁能源机械,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控制。禁止园林垃圾及生活垃圾露天焚烧,强化餐饮业污染源控制。

三、强化土壤和噪声污染控制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重点开展基本农田和受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综合整治,优先保护耕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加强对重点行业、区域及设施周边的土壤风险识别与监控。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防治,采取建设噪声屏障、安装降噪装置、种植绿化带等措施减轻噪声污染,严格防控工业、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加强建筑噪声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执法。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强化以企业为单元的总量控制,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创建东部湾区(盐田区、大鹏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积极打造公园之城

加快推进三洲田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实施公园绿地与生态绿廊贯通工程,以大型公园绿地为组团,以城市绿廊、道路廊道、绿道网、河流水系廊道为骨架,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积极推进立体绿化,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平方米。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强化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严格控制一级水源保护区、主干河道两侧等生态敏感区域。加快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采石场、取土场、裸露山体与边坡的复绿工程,开展城市主要道路硬质边坡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滨海湿地、河口、河道岸线和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和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推动深圳湾湿地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健全外来动植物疫病疫情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构筑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安全防护网络。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九章 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特区、湾区、自贸区叠加优势,积极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强化区域合作,在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湾区名城和开放之城。

第一节 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一、加快构建经贸合作中心

实施拓展新兴市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专项计划,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深度挖掘东南亚国家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市场潜力,加强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及南、北美洲经贸合作,开拓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积极参与粤新欧国际大通道建设。依托丝绸之路多方合作机制,打造高标准综合经贸促进平台,着力推进中国(深圳)-印尼电子产业园、中国(深圳)-越南(海防)经贸合作区、招商局中白商贸物流园区等重点中外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走出去建设营销网络、生产基地和区域总部。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

二、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

加快与沿线国家产业融合和互补发展,构筑以品牌、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导的新型区域产业合作体系。鼓励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与东盟等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加强海工装备产业合作,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家南海资源开发。全面布局面向沿线国家的物流支点,参与重点港口建设,共建临港产业园区。争取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和主权基金、投资基金落户,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业务。鼓励企业与沿线国家在能源及上游领域开展合作,参与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扩大能源技术装备出口。加大沿线国家资源和农产品进口。

三、强化人文交流纽带

依托文博会一带一路专馆、高交会丝绸之路专区、前海合作论坛等重要平台,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积极参加国家与沿线国家互办的国际文化活动,推进国际友城文化周等人文交流项目,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推动与沿线国家知名医学院和科研机构合作办医,积极引进沿线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专线。完善友城布局,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地方及城市友城关系。加强与沿线国家华人华侨的广泛联谊、密切联系和常态来往。

第二节 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

大力发展高价值服务、高技术研发等高端业态,提升湾区经济核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集聚外溢的湾区经济。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资本、管理、服务和技术输出,促进更多企业形成全球布局。加快国际语言环境、国际化优质商圈和生活社区建设,营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化氛围,打造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战略高地。优化湾区开发强度梯次,构建世界级滨海天际线,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湾区都市景观,彰显湾区名城国际魅力。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和发展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

二、加强深港澳深度合作

全面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CEPA有关协议,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为载体,全面加强与香港在金融和专业服务、科技文化、医疗教育、环境保护、法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深化深港口岸、港口、机场合作,开展港深西部快速轨道前期研究,共同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加快整合口岸资源,完成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的整体改造,改善深圳湾口岸配套设施,推动梅沙口岸恢复使用,建成莲塘/香园围口岸等基础设施。深化深澳合作,共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推进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完善深圳与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的快速直达航线,实现与粤港澳湾区城市1小时通达。

三、推进珠江口东岸协同发展

落实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两横两纵多中心空间布局,建设珠江口东岸科技创新走廊。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建成若干跨区域共建的低碳发展合作试验区和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区域市政、信息、能源等设施对接,基本建成以城际铁路和高快速路为骨架、衔接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中心城区一小时互达。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健全合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建成起步区3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支持合作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合作区生产总值超过225亿元。

第三节 加快自贸片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

一、创新自贸片区和前海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优化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深化口岸通关监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前海检察院建设,创新国际仲裁和商事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国际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创新行政服务模式,发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行政权责清单。完善廉政监管体制机制,打造廉洁示范区。推进前海蛇口自贸城、前海国际金融城、香港现代产业城和蛇口国际枢纽港三城一港建设,打造深港澳合作新平台,努力成为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建设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完善深港金融同业合作机制,促进金融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深化两地在金融市场、机构、人才等领域合作。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示范区功能,探索建立与自贸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深化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资产管理等业务创新,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加快金融业对港澳地区进一步开放,探索建设新型跨境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配合推动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保险市场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招商政策体系,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加速集聚。探索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论坛,加强金融品牌宣传和推广。支持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监管创新试点,率先探索跨部门、跨市场协作的混业监管模式。

三、建设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依托深港两地国际贸易基础、海空港物流设施和国际网络资源,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争创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平行进口贸易、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型业态,提升国际贸易综合功能。实施前海深港合作万千百十工程,强化专业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合作,推进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蛇口网谷、南海意库等发展。

四、增强自贸片区辐射带动功能

发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规则对接产业对接相结合,加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推广和功能延展。加强片区空间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前海区块与蛇口区块的一体化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促进自贸片区与南山、宝安等周边城区的融合发展。发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增强服务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能力,打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通道。

第四节 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一、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探索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境外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重点在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完善财税、金融、信息、风险防控、中介服务等多层次的支持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应对机制,强化大通关协作,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外贸发展转型升级,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加工贸易从委托加工制造向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制造一体化转型,实现大进大出优进优出转变,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鼓励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保税监管区域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打造华南乃至全国进口商品集散地。

二、促进更广范围区域合作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打通战略通道,全面加强产业经贸与能源资源合作,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配套,进一步提升与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战略合作层级。深化深圳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其它战略区域的合作,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拓展更广阔发展空间。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带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开辟对台新航线。

三、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高质量完成对口支援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区和省内河源、汕尾对口帮扶双到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四川广安、陕西富平等深圳产业园的建设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切实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科学安排帮扶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扩大帮扶开发综合效应。加强与喀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合作,加快推进喀什深圳城、喀什深圳产业园等建设,助力喀什建设成为中巴经济走廊桥头堡,打通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战略双通道

第十章 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坚持共建共享,把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守城市安全发展底线,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建成平安和谐、包容发展的幸福之城。

第一节 推动教育开放创新发展

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实施高校卓越发展计划,提升办学规模和质量,构建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鼓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探索境内外合作新经验,推动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成招生,加快建设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推进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学科专业。到2020年,高校达18所左右,在校生约20万人。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深圳技术大学等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鼓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高职本科教育和中高职联合教育。促进中职学校优化专业特色发展,推进职业院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2020年,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2.5万人。

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大力实施基础教育工程,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多渠道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实施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引进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及覆盖面,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60%。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制度,建成深圳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小学学位23万个左右。

四、发展多元特色教育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支持政策,实施民办中小学校质量提升计划,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多元、优质、特色发展。支持民办学校与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先进办学理念、经验、机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知名教育集团来深建设国际化学校,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强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立体化、全覆盖的社区教育网络,支持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

第二节 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

一、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构建以17个以上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50家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骨干,4000家以上门诊部、诊所和社康中心为依托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平湖医院等重大医疗卫生项目,推进区域大型综合医院的规划建设,改善医院周边综合交通。到2020年,三级医院达到50家。

二、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提效

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以信息化为手段,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医疗科研培训体系,高水平建设深圳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整合优质医学科研资源,推动医学科学院建设,打造高端医学研究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名医、名科(诊所)、名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引入50个高端医疗团队,打造80个重点学科。加快推进医疗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发展精准医学。到2020年,每千人医生数超过2.8人。

三、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统筹院前急救、慢性病、职业病防治以及疾病预防、残疾预防等综合管理,完善重点疾病及新发传染病的检测、预警预报和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行为干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拓展健康管理方式,加快发展家庭医生、医养融合、康复护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市民提供中医治未病、保健康复、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

第三节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各种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欠薪保障费制度。落实带薪休假,鼓励弹性休假。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2020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超过40万人。

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积极落实国家精简五险一金政策。优化养老保险政策,推进企业员工足额参保,健全养老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适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稳妥推进社保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三、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实施以家庭为单元、一口集中、分口到户的救助机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济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改善妇女和未成年人发展环境,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资助力度,增强对低保、失独、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建成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工程(一期)和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及日间照料服务设施,鼓励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新模式。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

四、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积极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城市住房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渠道筹集和建设保障性住房,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探索建立住房保障城际合作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准入、使用、退出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建立保障性住房封闭运作、内部流转机制,实现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管机制。十三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0万套,供应35万套。

第四节 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

一、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建立动态化安全监管机制、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全覆盖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实施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分行业分领域风险评估,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有效治理。坚决消除余泥渣土受纳场、危险边坡、危旧楼房、地面坍塌、危险货物储运等城市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保障城市安全的长效机制。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加强建筑安全监管,提升工程质量。加强油气输送管道、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港口、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危险品仓储区规划布局,完成东角头、清水河油气库搬迁。

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多方协同预警与联动治理,提升治安社会化共管共治能力,增强市民群众安全感,打造平安深圳。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治安复杂区域滚动排查和常态化整治机制,强化城中村、商贸市场、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整治,依法严厉打击毒品和新型犯罪。深入开展平安巡城行动,提高路面见警率,提升社会治安管控能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建立人员密集场所和要害单位反恐应急联动机制。十三五期间,万人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控制在3.5宗以内。

三、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和监管体系,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实施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法制体系,探索实施高于国标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扩大抽检频率和范围。健全问题食品药品召回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强化食品药品企业分级分类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推进食品许可多证合一制度,探索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场所的抽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能力。健全社区药品服务网络,指导社区特殊人群用药,全面保障市民用药安全。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四、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以风险治理为导向,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城市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推进水文、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健全完善巨灾保险等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层建筑火灾等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一体化运作,推进基础设施军民兼容、专业队伍共建共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提升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能力,形成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第十一章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实施文体惠民工程,着力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文化凝聚力量、创造活力、增强软实力,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开放包容度和传播影响力,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创新文化名城。

第一节 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一、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广泛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施市民品德教育计划,发挥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实施公共文明提升计划,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

二、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弘扬和丰富特区精神,建立健全城市荣誉制度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体系。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征集和展览,推进南头古城、大鹏所城二期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城市记忆,展现城市风貌,增强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推动关爱文化传播,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

三、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

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素质提升活动,办好科学说科普周刊等电视、报纸栏目,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自主创新大讲堂等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重视青少年和儿童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加快图书馆之城建设,办好深圳读书月等品牌活动,建设全国读书文化的领军城市。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原创精品力作。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社科哲学专家,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一步扩大深圳学派的影响力。到2020年,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到1.9册。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体服务平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健全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打造十分钟文化圈。推进档案馆库建设,完善统一集中管理机制。继续开展市民文化大讲堂、百公里徒步等品牌活动,办好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WTAATP世界巡回赛、2019年男篮世界杯赛等高端赛事,培育引进更多的品牌文体活动。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各类民办文艺团体加快发展,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完善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机制,提升文化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

三、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文博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平台,推动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使深圳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办好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国际设计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创意设计展会,策划主题鲜明的文化论坛、艺术节、文化周、影视节庆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深圳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品牌文化形象和价值。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支持原创文化创意研发,增强文化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若干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

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共有4条信息3/4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北京市西城区遴选考点】王少峰:以十大工程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下一篇: 【云南遴选考试热点】李纪恒谈县域发展:时代考题就是干事机遇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