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到部队调研,所到之处基层建设生机勃勃,基层官兵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但同时,一些制约基层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个别单位却“涛声依旧”。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同志走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没有发现隐藏在部队建设深处的问题,导致抓基层出现“肠梗阻”。
“最后一公里”走不好,就算到了基层也难以“得其门而入”,对基层的实情只能是“雾里看花”。比如,有的人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预先定思路、想招数,下去找一些事例、数据填填空,就匆忙“交卷”;有的如同水瓢掉进水里,看似在下面,实则浮在上面,满足于听一听、转一转、看一看;有的跟着“导游”走固定路线,看示范“景点”、听标准“解说”;还有的习惯于搞平面调研,缺乏“立体观察”,发现问题顾此失彼,重视全局性、忽视局部性,重视共性、忽视个性,重视显性、忽视隐性,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本领不强,缺乏深入分析的脑力、明察秋毫的眼力、洞幽悉微的听力;二是作风不实,习惯于闭门造车、走马观花,不屑于“脱鞋下田”“推门听课”;三是感情不真,对基层官兵缺乏真挚情感,放不下架子,不愿意“接地气”,不会说兵话,即使与基层官兵“近在咫尺”,却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抓基层,怎能抓到点子上、抓到要害处?
抓基层打基础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常抓常新的课题。尤其面对“抓整顿、抓备战、抓改革、抓规划”等工作全面展开的新形势新任务,部队的大事难事很多,基层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越是大事难事多,越是新的矛盾和问题凸显,越要敢于啃“硬骨头”。
实践表明,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得越彻底,下基层调研问题挖得越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就越丰富,破解基层建设难题的对策就越有力,党委决策的前瞻性、思想性、指导性、科学性就越强,抓基层的质量效益就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抓好“最后一公里”,决定抓建基层的成败。
抓好基层建设“最后一公里”,首先必须做到潜心研究。领导干部有了强烈的研究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多一些与自己“过不去”,就会激活思维的清泉、碰出灵感的火花、催生思想的成果,在充分占有调研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抓住那些潜伏在基层建设深处的疑难问题。
抓好“最后一公里”,没有对基层的真心真情不行。领导干部要掏真心、献真爱、倾真情,真心实意和基层官兵交朋友,不厌其烦听基层官兵“诉衷肠”,真正做到不仅人要到基层,更要深入边防哨所、演习场等一线战位;不仅走进班排宿舍,更要闻闻汗味,听听官兵睡觉的鼾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拿出好办法。
把“最后一公里”抓到位,离不开下深功夫、苦功夫、笨功夫。既搞典型调研、又搞重点调研,既搞抽样调研、又搞个案调研,既“解剖麻雀”、又“入水捉鳖”,这样才能增强调研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调研的质量,抓好终端落实。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