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期>>>【2017公选遴选复习资料】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9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习大大的话: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出自】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释义】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脱脱和阿鲁图主持修撰的《宋史》中《朱熹传》一篇,在讲到朱熹的治学时,也说“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两句的大意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穷理以致其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大学》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对于格物致知,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朱熹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总之,在认识论上,朱熹强调格物才能穷其理,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反躬以践其实”,简单理解就是把认识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知行关系上,朱熹强调“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我们今天强调“反躬以践其实”,旨在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要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要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认识到的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反之,实践又会加深人们产生新的认识,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重视实践、落实到实践上。
朱熹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但是其倡导的穷尽事物的本质,并且主张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旨在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有把所学所知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更多精彩请看>>>【2016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