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遴选网材料: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公选王遴选网问题:你怎么看幼童“骑牛上学”?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同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并未影响他们研究国学。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的典故驾着牛车出来与敌军作战,结果敌军纵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其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其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却并不鲜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国学讲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内涵真谛的门槛要低得多。比如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其实,国学是个非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赶牛车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越发得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理学家程颢有这么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国学,应当让人通向这样博大旷达、云淡风轻的境界。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