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期>>>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171)——自胜者强
更多精彩请看>>>【2016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1-100)
习大大的话: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2017年5月3日
【出自】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
【释义】
“囫囵吞枣”这个典故出自宋代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囫囵”意为整个儿,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后常被用来比喻读书学习不求甚解。《湛渊静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从这则寓言可以看出,枣虽然对人有益,但吃的时候若是不加咀嚼,整个儿吞咽下去,无法吸收,也是毫无裨益的。读书学习亦是如此,惟有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经过仔细分析思索,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其中的事理,正如朱熹所说:“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古人说“才须学也”。一个人若是想要获得本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坚持学习。尤其是,现今时代发展迅速,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若是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更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习近平一直以来都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他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此,他经常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治学态度,要挤时间学习,要花大气力、下苦功夫学习。
习近平认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而要想将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就不能囫囵吞枣,而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在学习国外的理论著作和经验时更是如此。习近平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但他同时也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国外一些理论、经验虽好,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决,决不能不假思索得全盘接受、照搬照套。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引用“囫囵吞枣”,旨在强调吸收借鉴其它国家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时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抄,而应该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其中有益的成分。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